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对于提升自我素质,更好进行学生工作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为教育主阵地之一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性质、特点,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自信"视角提出了坚持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改进措施,旨在为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授课教师应当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采取深入浅出、诙谐有趣的讲授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明辨菁芜、系统深入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舆论引导,使学生能够坚决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为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障,是有效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大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繁荣,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从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发展规律两个维度对文化发展进行了重要阐释。主要包括:提出文化发展的方向,阐释文化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化发展的态度,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周恩来文化发展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即文化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要有正确的文化发展态度,重视和培养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高校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青年学生的教育者,肩负着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神圣责任。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身体力行,自觉引领校园文化前进方向;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实现文化安全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校园先进文化;善于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鉴别能力,有效回应全球化冲击。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人特有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生成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古代中国"世界中心"论是明清时期的文化自负;近代频繁的战争打开国门,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出现文化自卑;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人开始形成文化自觉;改革开放后,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表明:文化自信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觉是高职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自觉把文化建设过程和文化育人过程有机结合,在师生文化自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推进高职院校文化自觉机制建设,丰富高职文化内涵,形成高职教育自有特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化软实力做出了诸多阐述,提出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多措并举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体现了执政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弥补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应对多元文化格局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价值取向模糊、教学模式单一、大学生缺乏对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等现实问题,应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客观认知、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等途径,促进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基础之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和定力.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西方话语体系的核心在于为世界发展开具的与资本本性相调适的一整套方案,中国话语体系也将开列基于中华文明和谐共赢思维方式的中国方案,方案更有全局眼光,方式更为柔性,尊重不同国情,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经验,体现中国价值,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通往来,为未来的人类多元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遵循文化自信的理念,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构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生态文化是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不能仅成为西方生态文化观念的摹本,一定要体现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因"和"种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自觉地理解、解读、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基本元素,阐发其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得到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当前湖湘文化面临着转型、重建的问题。文化转型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观念意识性先导与精神、物质的具体变迁过程。湖湘文化转型要重视"文化自觉"意识的建构,同时当代湖南人要以开放多元的心态对湖湘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与文化交往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试图从哈贝马斯代表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论证民族间文化交往只有依照平等合理的对话方式,才能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在融合中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自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的三者和谐互动与有机统一,创造与发展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的特殊形态,二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两个主要面相,在此进程中,生成了两种主要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以革命遗迹为"底板"的红色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再造的产物,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展望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发展,表现为从追求“文化独立”到推动“文化繁荣”再到迎来“文化复兴”的历史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递进脉络与理论创新。从站起来阶段的战略起点与战略奠基,到富起来阶段的战略框架与战略拓展,再到强起来阶段的战略自信与战略明晰,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健身气功文化的发掘与阐发,分析其在高校教育空间的表达方式,是实现中华文脉赓续继替及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为此,从“道家养生”的文脉出发,认为:“文化承载”是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改革之本,“文化自觉”则是改革之路,从课程文化建设、目标设计、结构优化、内容整合4个方面可扩展其文化的现代性和生长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主体对于自身精神的确证,是关乎这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文化自信成为考量中华民族主体自身根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维系几千年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从文化自信的历史面向与现实面向而言,文化自信要联系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即中国文化是生命有机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性不同于西方,构成文化自信的历史面向;文化自信还要有现实面向,文化自信离不开主体的培养,这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融汇各种思潮是文化自信的现实面向。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持有的坚定信心。儒家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儒家仁礼思想的根本所在。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职能,当前应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审视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掘孝文化的多重育人价值,构建"六化"实现路径,培育具有孝德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逻辑起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则是大学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指引,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追逐"中国梦"提供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