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顺北地区工区主要为沙漠地表。由于地震波在传播时被近地表松散沙丘吸收衰减,大大降低了深层信号的能量和频率,为奥陶系储层精准成像与识别带来困难。利用初至波主频和旅行时信息以及双井微测井资料,采用频移法计算表层品质因子Q场,通过稳定的反Q滤波算法,对地震波近地表吸收衰减进行补偿。基于Gabor变换,在四维时频域分析地震波频率及变化特征,构建三维Q数据体,通过在Gabor变换域中实现稳定的反Q滤波,实现对中深层吸收衰减补偿。通过对近地表和中深层地震波吸收衰减进行补偿,顺北沙漠区资料处理效果有很大改善,反射波的振幅和频率特征有很大改善,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奥陶系储层和寒武系断裂。  相似文献   

2.
基于回传射线矩阵法,求得单位脉冲作用下均质土中部分埋入任意段粘弹性变截面桩的桩顶速度波和速度导纳,利用Fourier逆变换和卷积定理求得瞬态半正弦脉冲作用下的桩顶时域速度响应,比较部分埋入粘弹性变截面桩和部分埋入线弹性变截面桩的桩顶速度导纳和反射波,部分埋入粘弹性完整桩与部分埋入粘弹性变截面桩的桩顶速度导纳和反射波,分析桩材阻尼对部分埋入粘弹性变截面桩桩顶速度导纳和反射波的影响.结果表明:桩材阻尼对桩的速度导纳和反射波的影响显著,在实际工程中应该考虑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东缘巨厚砾石区具有地表和地下双重复杂的特点,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吸收衰减严重,激发和接收条件差;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断裂发育,构造变形强烈,致使构造主体部位地层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基本为杂乱反射。针对以上特点,在准东地区开展了采集方法研究和大量的试验,提高了目的层的信噪比和成像效果,为该区下一步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借鉴与支持:①精细的近地表结构调查获得全方位的浅层地震属性信息;②井震联合激发技术,针对不同的地表科学选择激发因素,确保有效波激发能量、提高资料信噪比;③设计大组合接收方式,压制了噪音,提高了信噪比。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地震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地震的预测、地震波的衰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面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影响地震波衰减和其传播速度的因素当中,岩石的孔渗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探究岩石孔渗特性对地震波衰减和其传播速度的影响,文章以岩石的孔渗特性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岩石孔渗特性与地震波的衰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盐沼区资料处理技术是以地震勘探、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近地表波场反演与校正、AVO处理分析等理论为基础,研究盐沼区近地表地震波场传播机理;通过盐沼区近地表建模校正技术、多地貌单元一致性处理技术研究应用,减小地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垦71区块砂泥岩互层、小断层及微幅构造等地质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利用粘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井间地震波场模拟。模拟数据的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与地质模型吻合较好。表明井间地震处理成果可靠性较高,可为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等研究提供高分辨率优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现场测试沪宁城际中国高速铁路(CRH)动车组运行引起的高架桥段和路堤段的地面振动竖向速度,分析2种线路的地面振动特征及其传播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CRH动车组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主频在80 Hz以下,属于低频振动;车厢数量对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强度影响小;对153~201 km/h列车的运行速度,车速的大小对地面振动幅值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测点离轨道距离的增加,高架桥段的地面振动主频降低、峰值地面速度衰减曲线较为平稳光滑,路堤段的地面振动主频几乎不变、峰值地面速度衰减曲线存在多个振动反弹区;高架桥段的地面振动强度高于路堤段的地面振动强度;路堤旁修建的排水沟对地面振动具有隔振作用。  相似文献   

8.
雪峰隆起及周缘地区地表出露着不同地质年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地表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岩性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差;面波、折射波发育,次生线性干扰强,散射严重;目的层埋藏深度变化大、断层发育,地腹构造复杂,构造部位叠加成像效果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小道距,长排列,高覆盖变观观测技术,深井、饱和药量激发,双线、多串检波器组合接收“的采集方法,提高了资料信噪比和地下断层、地腹构造识别能力,在雪峰隆起及周缘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地震采集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前,开发地震和高密度地震要求地震资料具有较高能量和分辨率,而近地表激发岩性对激发效果影响较大,近地表高精度岩性探测技术是表层结构调查的必然趋势。本文利用五号桩地区表层岩土参数测试结果,结合岩性探测试验,总结出一套利用岩性物性参数进行岩性分层技术。  相似文献   

10.
贵安新区清杨路段一高陡岩质边坡在施工期间受周围路面爆破震动影响较大,为揭示爆破地震波对边坡岩体的影响及其在边坡岩体中的传播规律,在边坡马道岩体内部安装IMS加速度计传感器及岩体表面布置TC4850爆破测振仪,通过两种传感器接收相同爆源的波形,分析了爆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得到了坡表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与边坡内部岩体振动加速度衰减规律。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在岩体内部加速度与坡表的振动速度相比,具有振动小、衰减较快的特点,且爆破波形持续时间较短、首次显现波峰后呈单调持续衰减。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地区进行地震资料时,尤其是在表层复杂的区块,如煤矿、沼泽、山地、等复杂地表类型的勘探工区,对工区的浅层地震地质认识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对第四系地表沉积的认识还是后期人为改造上都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认知方能为地震波激发井深的选择提供最有利的依靠。本文主要以煤田开发,浅层地震地质条件破坏为起点,结合表层调查情况深入分析地表原生土质和地表水改变程度,就怎样选择不同的激发井深进行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2.
对于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来说,短周期多次反射波的衰减通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海底反射记录差等原因,常规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方法很难有效,并且使用高维度反褶积方法对于很多观测系统并不适合。本文使用一种波动方程反褶积方法,它在成像域中导出其预测算子,然后来预测多次反射波,进而将多次波从数据中减除。经过实际数据测试,本文方法可以有效衰减短周期多次反射波。尽管如此,短周期多次反射波的衰减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该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平原复杂地表区域,村镇密集,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干扰源较多。考虑到安全及工农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障碍物附近多选择小药量激发,容易造成深层资料能量不足,这给我们的地震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采取炮点远离障碍物的井位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小药量的使用,保证了激发能量。同时由于近地表条件复杂,激发岩性难以确定,容易造成低频激发,单炮能量不足,同相轴缺失。激发岩性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激发能量的大小和激发子波频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的品质。采用岩性取心和岩性探测等手段联合解释能够很好的查明近地表的岩性变化,逐点设计井深技术保证了药柱能够完全在最佳激发岩性层中激发,极大地保证了地震资料的品质,成为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虚反射现象的定义及虚反射界面产生的影响分析,通过确定虚反射界面选择合适的激发深度,对虚反射波和激发产生的子波产生有效叠加,最大程度提高激发能量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wlg地区地表以沙漠和戈壁为主,表层结构复杂,地下由于火成岩对地震信号的屏蔽和吸收衰减作用,造成了石炭系内幕反射弱。为了增强反射能量,在该区进行了全面的激发研究试验,包括单井炸药激发、组合井炸药激发以及可控震源激发,确定了该区最佳的激发方式,为下步勘探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震勘探在激发环节上要求激发出能量强、频带宽(高频信息丰富)的地震波,在表层复杂地区如何选取好的激发介质来提高激发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际资料分析相结合表层对地震波能量、频率、频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对类似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部煤炭勘查区由于煤层赋存较深,地震勘探时地震波旅行时间长,在经历了上覆厚地层的吸收衰减后,地震反射波频率及信噪比都显著降低,对后期的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带来一定困难,常常成为困扰地震勘探成果质量好坏的关键。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境内一代表性深部煤炭勘查区地震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根据实际情况,在处理流程、处理环节及解释方法上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该类型区域的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隧道工程施中,钻爆法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施工方法,但其产生的爆破地震波将对周边区域的管道造成一定影响,加剧了工程施工风险。文章以栗树樟隧道出口为背景,基于现场勘察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明确在爆破地震波的影响下岩土体所表现出的衰减规律,探寻了埋地管道的爆破振动相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登娄库-永安地区低降速层巨厚,同时地表激发岩性多变,地震波场复杂,构造成像困难,资料信噪比低。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攻关,形成了"宽线观测系统、单深井大药量激发、大基距检波组合接收"的巨厚低降速带采集方法,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改善了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问题,根据岩石流变学理论,给出地表下沉预计分析的粘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并对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将理论分折结果与现场工程实测资料对比,二者吻合较好,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分析地下开采地表下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