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选取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北一区321块巴结束注聚区的典型井组,利用其静态资料,分别对聚驱注入速度、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注入浓度、井组注采对应率、井距5方面影响因素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一定范围内注入速度越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注入浓度越大、注聚越早、油层连通关系越好、井距越大,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十年的注聚开发,萨南油田南二区葡I组油层处于聚合物驱油后续水驱阶段,目前的注入井注入的溶液是经过处理的油田污水,采油井采出液的平均综合含水是97.6%,区块的采出程度是64.75%,聚合物驱油累计增油390.2万吨,提高采收率19.88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方案设计9.8个百分点。在2011年11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南二区东部的注水井南2-2-P40及井区的4口采油井开展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将对采油井微生物吞吐和对注水井注入微生物菌溶液、聚合物混合溶液组合在一起进行试验,化验注入液和采出液的组分检查微生物菌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与岩石及其流体的适应情况,判断微生物菌溶液驱油技术在萨南油田南二区东部葡I组油层经过聚合物驱油后的注入油田污水开发阶段中是否能应用,其应用的效果如何。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驱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又有足够的注入速度。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效果明显。本文介绍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工艺原理、管柱结构、工艺参数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聚表剂是一种新型功能型聚合物,能在聚合物驱后迚一步提高采收率,目前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矿场分析聚表剂时,多是在注入井和采出井提取样品;而室内实验所用溶液都是现配现用,其分析结果仅处于注入前的性能和注入后的效果层面。然而聚表剂从注入井运移到采出井要经历数百天时间,且在注采井间渗流的过程中受地层孔隙结构的影响黏度稳定性会发生变化。聚表剂的黏度稳定性发生变化后如何影响其驱油机理和渗流觃律,目前尚无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静置30 d的华鼎I聚表剂溶液模拟位于注采井间储层的聚表剂溶液。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聚表剂溶液在静置前后的性能差异;通过光刻玻璃实验比较聚表剂刜始溶液和静置后溶液的微观驱油机理,描述两种情况下的微观驱替特征。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光刻玻璃实验中,在聚表剂驱阶段,静置后华鼎I聚表剂溶液较静置前提高相对波及面积4.3%,静置后的聚表剂溶液黏弹性和乳化性能都有提升。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X开发区聚驱配套调整技术研究成果阐述了X开发区聚合物驱阶段划分及动态变化规律,即随着聚合物溶液在地层中注入量的增加,原油的含水率先降后升,采液指数随之下降是聚合物驱的普遍规律,造成油井产液量降低,增油幅度低。提液一方面能够减缓因产液量下降较大而导致产油量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可以加速聚合物推进速度,促进聚合物段塞形成,具有引效作用。文章分析X聚驱工业区提液效果,提出X聚驱工业区提液井选井原则,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改善X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污水聚合物驱油是目前大港油田开展的三次采油主要方法,在聚合物干粉溶解及聚合物溶液注入过程中,由于聚合物本身存在的不溶物和溶液中的"鱼眼"被注入地层,在注入井近井地带造成堵塞。为确保污水聚合物驱油的整体效果对井底堵塞物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对注入井近井地带进行化学剂解堵施工,解堵施工效果:1西9-8-5注聚井经解堵施工后注入压力由解堵前的11.5MPa降低至解堵后的9.3MPa,压力降低2.2MPa;2该井解堵后转注压力为9.3MPa,可以完成50m3/D的配注量;3从西9-8-5注聚井解堵前后的注水注水指示曲线结果表明经过化学剂解堵后该井吸水指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达到了预期的解堵目的。  相似文献   

8.
室内研究表明,一类油层聚驱后高浓度聚驱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左右。为进一步探索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葡Ⅰ1-2油层开展了聚驱后缩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驱现场试验。试验注入高浓度聚合物0.095PV后油井开始见效,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但随着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目前试验区含水出现回升趋势。文章通过对注采井开发状况分析,结合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射孔情况、连通和发育状况等地质因素研究,分析含水回升原因,对试验区下步综合调整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文章从研究区块的地质特征出发,对聚合物驱油的注入分子质量、注入浓度、注入量和注入速度进行了优选,在现场应用中油层的注采能力和动用状况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油层沉积条件的差异决定油层平面和剖面上存在非均质性,也必然造成油田开发上注采连通状况的差异性,即采出井与周围的注入井之间存在着主要的受效方向,这在聚合物驱开发油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采出井随聚合物的注入能否见效主要取决于主要受效方向上注入井的注入状况,注聚过程中的挖潜对象也主要存在于注入井与采出井相连通的次要方向。因此,研究注采连通状况,搞清注入井与采出井之间的主要受效方向,对聚驱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大庆油田南一区东部聚驱区块注采连通状况对聚驱开采的影响作用及如何确定注入井与采出井之间的主要受效方向作了初步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田龙618区块是一个常规稠油区块,针对该区块原油粘度高,常规注水开发效率低等问题,进行室内岩心实验,研究化学剂用量及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驱采出程度随化学剂用量(PV)增加而变大,当化学剂用量大于0.6 PV后,采出程度上升幅度变缓;水驱转注化学剂的时间越早,采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刘兴旺  王若东  胡宗宝 《辽宁化工》2014,(12):1492-1493,1503
聚合物采油是通过向地层注入聚合物,这种驱油方式可提高原油的产量和采油率。本文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聚合物驱油在西峰油田的开采规律,同时提出了提高聚合物驱油效率的方法。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时机、注入浓度以及注入速度都直接影响着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可动微凝胶这一新型调驱体系在非均质模型中的调驱效果,采用人造填砂管模型,对该体系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微凝胶可明显改善低渗层的分流量,具有较好的改善注入剖面效果。当注入0.3 PV浓度2 000 mg/L的可动微凝胶时,可提高采收率7.7%;浓度越高,注入量越大,驱油效果越好,但当注入量超过0.3 PV以后,采收率增加幅度已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云南化工》2018,(12):126-127
储层各层间存在非均质性。在笼统注水合采过程中,由于各层物性参数的不同将导致地层压力不平衡,导致发生层间干扰现象。层间干扰使得流体渗流状态发生改变,每层的地层压力、注水量、渗流速度、含水率、油水前缘、见水时间等都会发生变化。层与层之间也会由于压力的差异而发生窜流,严重影响着最终采收率。通过分析可能会导致多油层笼统注水合采时发生层间干扰的因素,调整工作制度来降低层间干扰对采收率的影响,从而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纳米微球因其对水、温度和矿化度具有良好抵抗力以及较低的使用成本而受到更多关注,作为一项新型调驱技术,可大幅提高油田采油效率。为了更好地认识聚合物纳米微球的驱油效果,开展了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封堵及驱油研究。进行了微通道驱替实验,透过滤膜实验,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溶胀后微球的尺寸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微球乳液,并研究了空气中微球乳液与干粉的表面张力。结果显示,在50和100 nm微球的微通道实验中都观察到了微米级别的团聚物,扩大了水分散体系的波及体积,2种纳米聚合物微球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团聚行为,具有溶胀性能,还发现了微球和乳化剂、油滴之间的缠结现象。微球乳液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使其表面张力降低,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对纳米微球的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揭示纳米微球的驱油机理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河油田龙618区块是一个常规稠油区块,针对该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粘度高等问题,进行室内岩心实验,研究聚合物驱和二元驱对稠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化学驱采出程度高于聚合物化学驱采出程度,且在二元驱的驱油过程中含水率下降的最低值更低,二元驱低于聚合物驱在驱油过程中的平均注入压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化学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聚驱后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存在地下,需要进一步对剩余油进行挖潜。聚/表二元驱作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驱油效果。对于聚驱后储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的储层,聚/表二元驱能够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以室内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分析了不同聚/表二元注入段塞尺寸对岩心驱油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聚驱后剩余油少且高度分散,油层中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聚驱后没有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开采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系统地开展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储量潜力研究。明确了聚驱后剩余储量潜力及挖潜方向,聚驱后油层含水饱和度的上升及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必须在调堵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在扩大波及体积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优化确定了合理的井网。本文利用二类上返井的水淹层解释资料,给出了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的分布特征,对今后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J16块试验区实施二元驱时,存在注入液在不同渗透性地层中推进速度不均匀、驱油效果变差等问题,开展了多注入轮次提高等流度二元驱采收率的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体系的成分和用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注入轮次等流度二元驱采收率不同。实验条件下,四轮次注入时化学驱采出程度最高,达到35.2%,高出一轮次7.49%。多轮次注入二元体系较单轮次注入能够更好的控制含水上升速度,长时间维持较高注入压力,更大限度增强等流度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爱青 《河南化工》2011,(23):40-42
针对稠油多轮次吞吐中后期油藏渗流能力差、剩余原油黏度高、含水高的特点,研制出新型高效稠油分散降黏体系FSJN。考察了体系的溶解沥青能力、耐温性、降黏率。稠油分散降黏体系能够溶解分散沥青,可耐温160℃。50℃稠油分散降黏体系用量0.6%可将原油黏度降低至300mPa·s以下。60℃、0.6%稠油分散降黏体系可提高纯热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