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波  李晓光 《勘探家》1998,3(4):32-36
中央凸起是西部凹陷,东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油气多的指向,油气聚集主要受运移和盖层条件的控制;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存在着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及断遮挡岩性油气藏三种典型的油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家海凸起是夹持于三大生油凹陷的一个形成较早继承性古隆起,在整个油气运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的运移通道上,它控制着油气的平面运移效应。多年的勘探证实,白家海凸起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规模较小,而且主要位于白垩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面附近的中上侏罗统。因此,白家海凸起的勘探应以寻找构造圈闭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作为我国东部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勘探程度较高。深部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是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其中西部凹陷沙三段是非常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层位。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岩分布、浊积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3 个因素的控制。在成藏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西部凹陷中深部沙三段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其最有利的勘探区域为清水洼陷及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4.
在构造、沉积储层和烃源岩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石臼坨凸起东段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石臼坨凸起东段南北两侧的渤中凹陷和秦南凹陷发育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三套烃源岩,烃源条件优越,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走向斜坡型坡折、单断式陡坡坡折和沉积缓坡坡折,在东三段和沙一二段沉积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优质储层,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层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走向斜坡型地层油气藏、深断近岸厚扇型岩性油气藏和三角洲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等三种,渤中、秦南两个富生烃凹陷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东营组巨厚泥岩的稳定分布和沙一二段、东三段优质储层的广泛发育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保障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58,自引:8,他引:50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砂岩上翘尖灭油气藏。受地层压力的影响,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表现为不同的成藏动力学特征。在正常压力系统,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的驱动力主要为浮力,油气沿断裂、不整合面或储集岩向上运移并在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而在异常高压系统,油气运移的驱动力主要为压实和欠压实作用下产生的地层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可以驱动油气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在岩性圈闭中成藏,运移相态主要为混(溶)相和游离相。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有利区带,亟须精细刻画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态、分析储层顶底板油气保存条件及上倾封堵条件等。首先利用时频分析技术精细划分井上体系域,再采用基于地震数据驱动的Wheeler域变换技术将井上划分结果向三维空间进行推广,快速建立精细体系域格架,进行储层预测及保存条件分析。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缓坡带紧邻秦南富烃凹陷的主洼,汇烃条件优越;区内控洼长期活动断裂与三角洲砂体共同组成复式输导网络,利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缓坡带上的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方向和轨迹,一旦上倾方向具有封堵条件即可形成油气藏。整体而言,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的保存条件及封堵条件良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泌阳凹陷构造对烃源岩分布、油气运移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构造对泌阳凹陷的控油规律,认为泌阳凹陷的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变影响了凹陷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而凹陷内的一些断层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另一些则可阻挡油气的运移。同时对有利含油气区带进行了预测,北部斜坡具备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的地质条件;安棚-双河鼻状构造带以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为主,兼探断层岩性油气藏;南部断裂陡坡带上盘紧邻生油区,可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扇体的根部形成物性圈闭以及构造不整合遮挡圈闭。  相似文献   

8.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层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区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北30潜山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存在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礁凸起,其上及其倾没端圈闭非常发育,这些(低)凸起被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包围,呈典型的凹间凸构造格局。深水区烃源岩主要是下渐新统崖城组,其次是上渐新统陵水组和始新统,沉积相-岩性类型主要是潮坪和泻湖相暗色泥岩、煤层、碳质泥岩,中深湖相和浅海相泥岩,具"早期生油、晚期生气"特征。深水区北部的长昌凹陷、松南-宝岛凹陷和乐东-陵水凹陷南侧缓坡带古近系输导体发育好,其上覆新近系岩性以半深海相泥岩为主,断裂不发育且地层超压,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主要沿古近系输导层侧向向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聚集;深水区南部的华光凹陷和北礁凹陷结构均呈南断北超,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也主要向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运移。因此,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及其倾没端为周缘凹陷所生成油气汇聚的主要方向,是深水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最有利的成藏单元和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翟庆龙  吉双文 《录井技术》2002,13(1):54-57,65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出30潜山 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童晓光 《石油学报》1984,5(1):19-27
本文论述了辽河拗陷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和沉积特征、生油条件和生储盖组合关系、油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从而论证了它与渤海湾盆地其他拗陷的石油地质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拗陷的特点。构成一种很有特色的油气聚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2.
庞林绪 《石油学报》1991,12(1):9-16
本文应用色谱分离原理,研究了原油在地层中运移和聚集的特征,在较高的温度下,地层对原油的色谱分离作用小,有利于原油的运移和聚集;在低温下,地层对原油产生强烈的色谱分离作用,这对原油的运移和聚集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3.
流体势场在三肇地区天然气运聚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气流体势场是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油气运聚规律、划分供油气单元及油气成藏系统、计算油气二次运移分配量的重要方法,对三肇地区不同地质时期油气流体势场的恢复结果表明,流体势场可以指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区,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是经历了多个原型盆地发育演化的大型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区域构造不整合面。通过对构造层序和主要构造不整合分布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层序和13个二级构造层序;主要构造不整合显示出一定的分布特征,大体从隆起区、斜坡区和坳陷区,常由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到整合接触带。高角度不整合带,对油气的分布、运聚成藏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破坏作用。不整合的发育,可以成为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可以为油气提供良好的储集场所和空间;也可以使先期油气藏遭到破坏和封闭重建,发生二次成藏。阐明不整合界面的特征,可以对分析盆地演化、古隆起古地貌恢复提供有利的依据.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相态类型、荧光及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熟度、油气运移期次;通过有机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对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源及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记物参数对SN地区的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含氮化合物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区油气运聚提供了更直接的微观证据和研究手段。这一成功研究实例表明,随着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分析在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核心是循着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追踪确定三维地质单元的相对独立的流体运动的最大外边界。其中油气运移研究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表现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的复杂性。油气从生烃灶生成以后,往往发生了多次运移。有些是从生烃灶向圈闭的多次运聚过程;有些则是已聚集烃类的散失破坏;还有些则是油气从古油气藏向新油气藏的调整。对不同阶段油气运移流向的确定,既可划清含油气系统的交叉、共生与分立的空间关系和范围,又可了解油气保存与破坏规模及油气现今分布的有利地区。本文主要讨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划分要注重油气运移流向研究,在定源前提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油气运聚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运聚单元相互关系最终圈定含油气系统的最大外边界。  相似文献   

17.
应用油田水地球化学及流体势追踪油气运聚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油田水附丝有机质,三维荧光图谱及油田水碳酸盐平衡系数与地层流体相结合。论证了在含稠油流体系统、含凝析油气流体系统,含轻质油流体系统中,以及在只有油田水无机组分分析组分分析资料的含油气流体系统中,油田水有机组分或无机组分在油气运移聚集途径上的变化特点,并作了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的追踪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油气运移聚集区或油田水分析资料拥有程度不同的地区追踪研究油气运聚途径的4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相盆地油田形成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探讨我国陆相盆地油气的运移、储集特征和大型油田形成的规律。油气生成后有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点,垂向运移和多期聚散也是常见的形式。断层断开高度控制了油气运移的高度,在主断层下部形成原生油藏,上部形成次生油藏。在我国陆相盆地中,有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古生新储三种形式。大油田的形成必须具备生油凹陷,大的圈闭,大的砂体(或其它类型储集体),不整合面和大型同生断层五项条件。  相似文献   

19.
Orinoco重油带重油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对Orinoco重油带的重油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成藏特征,预测了未来的勘探方向。重油带处于宽缓的前陆斜坡带,构造活动较弱,发育少量正断层。烃源岩为上白垩统Guayuta群浅海相泥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大;储层主要为中新统Oficina组和渐新统Merecure组三角洲相砂岩,砂体呈大范围席状分布特征,在东西方向上厚度展布稳定,向南逐渐变薄,埋藏较浅,胶结程度低,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储集性能优越。重油带的封盖条件多样,封堵层包括储层顶部的区域性盖层和沥青、储层之间的层间泥岩以及储层侧面的下伏前白垩系基岩。圈闭类型以岩性-地层型圈闭为主,断层、不整合和层内砂岩共同构成了原油的运移通道。原油在晚中新世的长距离运移阶段和上新世-更新世的大规模成藏阶段遭受生物降解等作用而变稠。通过对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重油成藏具有生储盖优越、运移距离长和稠变作用强的特征。重油带的成藏模式为长距离运移降解和大规模集中浅成藏。重油带的重油资源潜力巨大,对其未来勘探,在勘探层位上以Oficina组为主,在勘探区带上以西部区带为主,在圈闭类型上以地层相关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运聚相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然气集相态是影响其成藏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源岩在不同的成烃阶段具有不同的排气相态。天然气二次运移相态除了受其源岩排气相态的影响外,还受运移途中温度压力及介质条件的影响,不同相态天然气运聚受不同势场控制;水溶相天然气在水势场中受水动力的作用,油溶相在油势场中受油的浮力和水动力作用,游离相在气势场中受气的浮力和水动力作用,因此,所形成气藏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性,对于不同相态成因的气藏的勘探应采用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