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三塘湖盆地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重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等研究成果,对三塘湖盆地断裂及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盆地中2条主断裂呈北西向展布,坳陷带内的北西、北北西、北东、近东西和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切断了主断裂;由于盆地长期处于挤压应力之下,使得盆地整体呈"两隆夹一坳"的构造格局,坳陷带因受断裂活动影响,形成了凹凸相间分布。三塘湖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断层控制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云南位于两种迥然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交汇处,各个时代的地层均很发育、岩石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以金沙江—红河断裂为界,形成滇东、滇西截然不同的地质—地貌景观。古生代稳定海相沉积区、中生代陆相大中型盆地区、新生代小型盆地区为本省油气勘探领域;滇东的楚雄盆地存在三套生油岩系,且与储盖层组合配套,圈闭条件好,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  相似文献   

3.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演化及其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同裂谷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后裂谷期(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前陆期(晚白垩世-新生代)等3 个阶段。同裂谷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湖泊相和火山碎屑沉积物;后裂谷期发育2 个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旋回以湖相、海相沉积为主,上部旋回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前陆期以压性机制为主,发育了海相、陆相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最主要烃源岩位于Vaca Muerta 组;主要产层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砂岩和灰岩;侏罗系及其以下盖层多为区域性的,其上盖层多为半区域性的。盆地内石油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天然气集中于盆地中心,以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为主。盆地西部逆掩带以及盆地东部周缘重油分布带是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藏严格地沿断裂展布,自北西向南东沿断裂带依次分布冷湖三号-七号油气聚集带、南八仙油气聚集带和马海油气聚集带.柴北缘地区断裂的形成与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在中新生代的剧烈挤压和走滑活动有关.断裂以逆断层为主,还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平移断层等.断裂走向以NW向和NWW向为主,平面上呈弧形弯曲、平行、斜列、交叉展布的"S型"或"反S型"等组合类型,剖面组合样式主要有伸展构造、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等类型.其中,以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最为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柴北缘地区普遍存在以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的下生上储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局与油气区带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的陆梁斜冲-走滑断裂系统、准东-帐北断裂系统、西缘和西北缘多期弧形推覆构造、盆地南北向基底断裂、斜坡区基底、盖层变形分异、断块控制盖层的"基坑"效应与油气运聚规律.指出,陆梁隆起区三个泉隆起带和滴水泉隆起带中由斜冲-走滑断裂系统形成的弧形构造隆起带与南北向断裂系统的交汇区,南部斜坡带的莫索湾-马桥环形构造区、马桥-白家海斜坡区和中拐-达巴松基底隆起,西北缘弧形推覆构造上盘前缘构造和弧形砂体共存区域、多期推覆构造复合区和前缘构造凸起区,西缘隆起区,准东-帐北的帐北断褶带西侧斜坡区、吉木萨尔凹陷中东部、石树沟凹陷南部、火北断裂下盘和石钱滩凹陷南部,南缘推覆构造区反冲三角带和第二排推覆构造体下的背斜,乌伦古-红岩断阶带等是准噶尔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6.
南苏门答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明显地控制了沉积演化和成藏条件。早始新世—早渐新世为同生裂谷早期,地堑和半地堑发育,以陆相沉积为主,前三角洲页岩为重要的烃源岩,冲积扇和辫状河砂砾岩为主要储层;晚渐新世盆地处于同生裂谷后期的早期,西南方的海侵使盆地中央为海相沉积,边缘为三角洲和河流相沉积,三角洲中的含煤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和重要盖层,河流—三角洲相砂岩是重要储层;早中新世为同生裂谷后期末,盆地以海相沉积为主,深海—半深海泥页岩、泥灰岩是重要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而储层主要是滨浅海的碳酸盐岩滩和生物礁灰岩;中中新世—上新世,盆地遭受挤压,发生海退,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同时发育,滨浅海的海退砂岩是良好的储层,而三角洲相泥页岩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东部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逾3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行剪切挤压断裂系和新生代活动的孔雀河断裂。孔雀河断裂系统在晚古生代与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的碰撞相关,中生代受阿莫尔海关闭构造事件的影响,新生代与印-藏碰撞相关。东南断裂系统包括志留纪的走向NE向NW逆冲的车尔臣断裂,它在白垩纪再次活动,还有新近纪和第四纪活动的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东南断裂系统志留纪与塔里木地块和中昆仑地体的碰撞相关,中、新生代与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和印-藏碰撞相关。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中-晚侏罗世和古近纪。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浅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琼东南盆地为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通过对南海扩张、红河断裂及太平洋板块等琼东南盆地区域构造演化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其内部层序及断裂特征将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晚白垩世-晚渐新世多幕裂陷、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区域热沉降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 3 大构造演化阶段。在构造演化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及其圈闭形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琼东南盆地中部构造调节区域(崖北凹陷、松西凹陷、陵水低凸起、松涛凸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中央低凸起及北礁凹陷)为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走滑关联断裂体系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与大别地区变质核杂岩组成了完整的伸展拆离体系。盆地沿北西西与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分布特征、盆地沉降方向的转变过程以及与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体系的时空分布关系,均揭示盆地群的发育经历了造山挤压与区域伸展2个发育阶段。它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由挤压到造山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步特点。综合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后期"气球膨胀式"花岗质杂岩的发育过程,推断造山带上叠伸展盆地具有区域伸展与造山带深部调整双重体制动力。盆地群的形成是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陆内俯冲、松弛与区域伸展共同控制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的盆地形成与分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青藏高原内由北向南主要发育有4条巨型断裂构造带:南昆仑断裂构造带、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以之为界,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昆仑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昌都块体、冈底斯块体、喜马拉雅块体。各块体内发育了多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它们大多为“叠合盆地”。根据青藏高原内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可把青藏高原划分为27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依其原型盆地性质可把其归纳为板内裂陷、被动陆缘、弧间和弧前等4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部沿着一些深大断裂带分布有140多个中、新生代残留型小盆地。其中若干已证实富含油气。每个盆地面积仅800~1,000平方千米,但储量丰度高,并有多种类型的高产圈闭。这些盆地油气富集的构造和岩性特点如下:1.深大断裂带控制残留型盆地的形成与发育;2.生油岩堆积厚,分布范围广;3.四周物源多,砂体发育;4.地温梯度较高;5.油气圈闭类型多。残留型含油气盆地其原始湖盆沉积面积大于目前盆地范围。在生油岩沉积期,湖盆稳定下陷,有机质得到有利的保存和转化。后期盆地抬升剥蚀后,其边缘相已被削蚀掉,但保存了主要的生油岩体和储集岩体。第三系残留型小含油气盆地由于一侧为长期发育的生长断层,所以盆地结构一般为单断式的箕状断陷,但亦有双断式的地堑断陷。两类盆地都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发育较全的箕状凹陷具有1.断阶带;2.中央低潜山带;3.斜坡带。如大民屯凹陷、廊固凹陷、南堡凹陷、束鹿凹陷、百色盆地和三水盆地等都是这种类型。发育不太完整的箕状凹陷具有:1.断阶带;2.中央凹槽带,3.斜坡带。如泌阳凹陷、昌淮凹陷、潜江凹陷、沅江凹陷和茂名盆地等都是这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构造运动的制约。通过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对南华北陆块的作用研究,以及盆地原型序列图件的编制,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张扭、伸展、弱挤压等多期盆地原型的并列叠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大别造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为高含钾的碱性岩,对应的构造环境不是消减带,但与板块消减有关;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右行平移活动,活动性质为张扭性。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由于所处具体构造位置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以平舆-蚌埠隆起为界,南部坐落在大别造山带逆冲前缘地带,如合肥-信阳盆地,为具挤压造山形成的前陆盆地原型、张扭性形成的走滑盆地原型、拉张反倾正断和平移-断陷盆地原型组成的三重叠合盆地。北部坐落在相对稳定陆块之上,对应形成挤压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原型、走滑盆地原型、弱挤压形成的坳陷盆地-张扭盆地-断陷盆地原型、整体沉降形成的坳陷盆地原型组成的多重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原沉降带及沉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油气勘探的重大进展丰富、完善了煤成油理论。东北地区中、下侏罗统也是一套煤系地层,同样具有油气生成、运移并聚集成藏的条件,但因早、中侏罗世盆地被多次构造运动破坏,目前多为残留盆地,虽多处发现油气显示,至今勘探未获突破。综合露头、地震、钻井等资料,认为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集中分布在西部沉降带(大兴安岭东缘以西地区,发育7个原沉积区)和东部沉降带(依兰—伊通断裂以东地区,发育2个原沉积区),大致可分为两类:以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体系为特征的陆相盆地,富含煤层,发育有湖相暗色泥岩;与陆间海或大洋有关的近海盆地,部分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组合。受勘探程度及资料所限,尚无法恢复9个原沉积区(沉积期间为负地貌单元)确切的早、中侏罗世原型盆地范围,从改造程度和保存条件分析,西部沉降带的二连南部原沉积区(现今二连盆地西南地区)远离大兴安岭火山岩区,被白垩纪盆地覆盖,改造程度最弱,是东北地区开展侏罗系前期勘探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n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 , 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 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沿江盆地群是下扬子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沉积演化的重要窗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分布着鄱阳盆地、潜山盆地、望江盆地、全椒盆地、无为盆地、句容—南陵盆地、常州—宣城盆地、溧阳盆地和平湖盆地9个相对独立的沉积盆地,在平面上组成了一个盆地体系或盆地群,可称之为下扬子沿江盆地群。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主要为晚白垩世—古近纪断陷期与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2个阶段。盆地断陷期主要以河湖相与三角洲相沉积为主,而拗陷期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下扬子沿江地区在渐新世末期形成统一的断陷盆地体系,于新近纪形成统一的拗陷盆地体系。由于新近纪差异变形,各盆地地层差异剥蚀,最终形成现今的沉积盆地地质面貌。  相似文献   

17.
华南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机制与类型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中新生代盆地的周缘为古生代地层褶皱系,地表地质研究表明它形成于不同的动力学构造环境:其中在褶皱造山环境下形成了前渊盆地;而褶皱后的张性构造环境下形成了半地堑盆地;张扭性拉张裂环境形成箕状断陷盆地。自印支期以来,因受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及华北陆块南挤的叠合影响,使原有的前印支期盆地被改造为新的盆地。当今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对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褶皱系(含造山带)及前缘形成的盆地大都发育有壳内低速(阻)层;莫霍面附近显示有相对低速(阻)特征;岩石圈具有挠曲(潜没或上拱)现象。上述认识与华南中新生代盆地及古生界褶皱系形成的动力学条件(滑动因素,滑脱机理)一致。但因不同类型盆地所处大地构造环境及基底物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从而使我们有可能依据不断丰富着的地球物理信息建立华南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机制模式,并对不同的盆地类型进行划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总被引:39,自引:11,他引:28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是中国沉积盆地,特别是中、新生代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动力学演化特征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如(1)组成中国大陆的诸多前晚元古代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2)围绕诸陆块的边缘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3)中国大陆在显生宙先后受不同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和影响,动力学环境多变,演化历史复杂;(4)现今周邻被活动强度和特点明显不同、发展演化历史极为复杂的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等板块所围限,多个方向朝中国大陆汇聚等。以上两个重要特点,通过发生在诸多盆地及邻区的一系列地学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如(1)陆内变形强烈而普遍,动力学条件因地而异;(2)构造运动期次多,各期次特征有别;(3)充填速率一般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4)后期改造强烈,改造形式多样;(5)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6)地热场空间不均一,演化高度非线性;(7)岩石圈结构严重不均一,低速、低阻夹层(异常体)发育;(8)新构造运动强烈,今地貌出现尚晚;(9)油气常含有或伴生有多种可能来自深部的气态或液态物质等。这两个重要特点,直接决定着中国沉积盆地的基本性质、总体面貌、演化过程及后期改造特点,造特点,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和古生代(及中生代和中晚元古代)海相两大类盆地的油气赋存环境、成藏特点、分布规律和资源规模,从而形成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丰富、海相盆地特征复杂这些与世界总特征截然相反的、显著的中国特色。同时造就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后期改造强烈而普遍。  相似文献   

19.
著名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在长达60多年的地质活动中,为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区域地质方面主要体现在:首次确立了西秦岭地区存在陇南龙山运动;建立了桌子山地区的奥陶纪地层系统。石油地质方面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华北盆地新生界油气突破;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地质图集》;首倡中国陆相白垩系三分,为白垩纪沉积分型及油气的选型和选区指明了方向;倡导并推动了包括煤成气在内的天然气的科技攻关及普查勘探工作;参与和制定了二轮石油普查的总体部署,在其指导下,鄂尔多斯、川西北、南海珠江口、东海陆架,塔北等重要含油气区先后取得重大进展。关士聪院士立足于实践,善于理论总结,在《中国海相陆相和海洋油气地质》一书中,建立了由两个相组、6个相区和16个相带组成的中国古海域沉积环境综合模式,精辟地展望了海相找油前景。针对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都为板内盆地的特点,建立了有别于前人的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分类原则,指导了中国陆相油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20.
��The north part separated by Tanlu fault zone in Anhui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but the south part to the Lower Yangzi Quasi-platform They consist of thicker Meso-Paleozoic marine sediments.A series of Meso-Cenozoic continental deposit basins are developed on the different basement.Most of these marine and continental strata are rich in organic material, belong to a stable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possess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oil-gas generation.The organicmaterial has highly been matured.There have been found many kinds of oil-gas showings in Anhui province.which shows a better prospect for 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