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生态园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稳定,而且对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济南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济南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发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本文提出在加强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文章论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地方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理应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形态,评价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城 市建设的需求和短板,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智慧环境和智慧经济 4 个方面构建 18 个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 标,从新一线城市中选取包括合肥在内的 7 个智慧城市建设潜力较大的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量化以上指标。 通过得分排名将合肥市与其余 6 个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合肥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足并提出 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建设标准低,尚未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网络系统,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考虑不足等问题.结合当前兰州市的实际情况,在生态视角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洪涝灾害,中国颁布施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设立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基于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结果表明:“海绵体”的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海绵体”的有效供应途径有原生“海绵体”的保护、遭到破坏“海绵体”的修护和恢复、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海绵体”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的确定。最后,分析了河南省鹤壁市黑臭水体整治修复、吉林省白城市低影响开发方案和重庆市建设用地与建设标准相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实例,验证了城市“海绵体”开发建设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中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结合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新动向,提出:1)城市历史建筑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历史建筑中保护和发展的观念要结合起来;3)建立建设分等级多层次的保护再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电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电网建设对于城市来说具有公益性.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电网是处于基础的规划建设位置,也是城市规划先进性的有力基石.现在学界将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评价中,从环境等综合角度来考虑电网建设的科学性.在先期电网建设中,由于不成熟的建设,造成一些电网建设环境后遗症.本文就此展开对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家的发展,绿色城市的建设都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带动,文化软实力在推进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探讨了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对城市空间美特质的追求体现了现代城市建设的人本导向和审美品位。目前,城市空间美建构中存在的美的元素稀缺、建设设计薄弱、城市管理痛点难除等问题,要求城市建设中彰显"人"的主体价值,对城市的生活空间、景观空间、历史空间和秩序空间等进行人文呵护,并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制度,以进一步彰显理性、先进和多元的城市空间美。  相似文献   

11.
城市环境质量是评价两个文明的重要标准之一。建筑环境历来视为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规划与设计中作为统一的整体而考虑。由于城市性质、人际交往、总体观念和自然保护等,城市出现了时代的变革。因为没有重视,城市里出现了环境的污染。本文对以下问题作了分析:城市扩建、改建和发展中出现的历史变动;文化承传表现的城市个性;借助自然和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的情调;建筑环境对视角、规模的限定;建筑环境面临的时代超越。  相似文献   

12.
城市色彩是城市外部空间的色彩总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色彩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应借鉴国内外城市色彩设计的经验,把城市色彩规划纳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在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个性进行必要的创新,把城市建设得更具有和谐色彩,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为敌对排斥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恢复与自然的和谐。从多种学科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含义以及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可采取的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倡导、实施乡村小城镇化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然而 ,发展小城镇 ,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人作为小城镇的建设主体 ,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法则 ,避免再现城市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外部空间形态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将其归结为二次空间形态与自然的冲突与脱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形态在宏观上的消极影响;空间形态缺乏明确性和完整性;建筑界面的矛盾,冲突与城市设施的混乱布置;对人的因素的忽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为消除这些弊端而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由城市化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危机入手,总结了人类建设活动对环境的种种破坏。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工业革命后关于建筑、规划正反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人类生存与发展出发,主张以景观建筑学的观点从事营造,处理好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建筑及建筑与城市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理论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了生态人口容量相关概念及其模型,并对陕西省人地系统资源供需态势及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06年,陕西省各市人均生态足迹大幅增长,区域生态承载力微小波动,生态人口容量普遍下降。然而,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多数市区人口生态超载现象严重,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截止2006年底,各市生态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安市(82.8%)、咸阳市(68.9%)、渭南市(64.9%)、宝鸡市(61.1%)、榆林市(38.8%);铜川市(27.6%),汉中市(25.0%)、安康市(8.7%)。延安市和商洛市尚没有生态超载人口。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框架体系研究的逐步深入、成熟,当前以大都市为模板建立起来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框架正在应用于国内各类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当中。中小城市的很多体系、制度的完备程度都远不如大都市,而针对大都市提出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就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小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因此,文章以中等城市同时也是我国最大边境城市——丹东市为例,研究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框架体系,然后对它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也对其它中小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不仅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快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因而,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设计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特色城镇的历史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大量集中和城镇经济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名城、名镇的历史环境渐渐消失之后,我们才深刻意识到,由自然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构筑的特色城镇,曾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带来过多少心灵上的安慰,这种不可再生的历史环境对当地文化基础的形成是多么重要.作为人类文化的历史遗产,特色城镇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创造性智慧,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包含了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特别是情感价值,其内容的核心可以是一种"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民生活和行动的框架,十分重要."其表层的含义为每个民族在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能找到自身落点的依凭,深层的作用则通过这种文化落点和文化归属的认同,在强调本体价值、尊重多元并存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凝聚作用,以期达到民族之间的共处.对于这种重要性,正是今天我们在特色城镇的保护中所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