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美中地震工程学基金会(美国)、上海市地震局、《建筑结构》杂志社、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  相似文献   

2.
编委简介     
沈祖炎(1934-),浙江杭州人,钢结构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并于1966年取得结构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沈院士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现任上海市防灾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副理事长、英国土木工程学会资深会员等职务。沈院士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工作50余年,在高层建筑钢结构、…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钢结构》2011,(9):88-90
聂建国,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系和建设管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兼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4.
编委简介     
<正>吕西林(1955-),男,陕西岐山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年12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及秘书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资深会员(Fellow)。吕西林教授30年来一直从事结构抗震研究,主要科技贡献有:  相似文献   

5.
会讯     
<正>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中国建筑协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主办,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抗火综合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交流总结近年来我国抗震防灾领域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结构抗震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与城市抵抗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第二届全国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学术交流会将于2005年12月19日-21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7.
《结构工程师》2008,24(2):F0002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由原工程结构研究所和结构理论研究所于1999年10月合并而成,其前身是1958成立的上海市最早的土木工程研究机构——上海市工程结构研究所和1963年李国豪教授(前校长)组建的结构理论研究室(1964年6月4日由国家科委正式批准成立)。目前,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隶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相对独立的系一级研究机构,设有振动与强震观测室、  相似文献   

8.
会议主题:"抗震加固改造技术应用与发展"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云南大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
<正>陈兴林,男,1963年10月出生,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2000年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任生产技术研究所客员研究员,当年获黑龙江省优秀归国人员"报国奖",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教委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动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内控制学科主要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及应用》等期刊审稿人,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编委。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17日-19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暨第五届工程结构抗震减震新技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抗震减震新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消能减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海峡两岸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江苏建筑》2015,(1):71
<正>《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成套技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编者为李延和,从卫民,吕恒林,李树林。编者李延和为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协选派首席专家,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现已发表科研论文150多篇,编写出版专著10部。本书首先依据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编写了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基本方法,进而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其合作者的重点科研成果,介绍的抗震鉴定流程简明清晰,鉴定方法科学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1月20日-21日中国厦门主办单位: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协办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抗火综合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会议主题:材料高温特性;结构抗火试验;结构抗火分析;结构抗火设计;结构火灾实例;结构防火材料;结构火灾受损评价及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与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等九个单位共同编制的《多层砖房用外加钢筋混凝土柱加固的抗震设计与施工建议》,已于1983年11月通过鉴定.鉴于外加钢筋混凝土柱、钢拉杆与圈梁加固体系,是当前我国多层砖房抗震加固工程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加固措施,本刊将连续刊出这本"建议"的条文和例题,以供各地在抗震加固工程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创建于1954年,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恢先教授担任我所首任所长。研究所以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是公益性研究机构。设有工程地震与强震动观测、基础设施抗震、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城市与工程防灾、信息技术与工程材料、振动测量仪器等7个研究室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灾害预警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2)
<正>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第一和第二届编委会委员陈兴林教授于2016年3月9日不幸逝世,享年53岁。陈兴林教授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自动化所所长、国防科工委教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陈兴林教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长期从事精密机电控制系统的研究,先后承  相似文献   

16.
陈龙珠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9):1392-1392
<正>为交流总结近四年来我国在建筑抗震及振动控制、动力机器基础、土动力学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动其工程应用和学科发展,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振与控制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岩土工程学报》名誉编委,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我国著名老一辈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专家俞调梅教授因病于1999年6月25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9岁。俞调梅教授1911年生于浙江湖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公费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并获硕士学位。俞调梅先生回国后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任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学识赢得我国土力学和基础工程界的拥戴。先后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调梅教授是在我国最早开设土力学课程的著名教授  相似文献   

18.
《建筑材料学报》2005,8(4):F0002
王国建,男,汉族,浙江省诸暨市人,1953年3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建筑材料学报》、《化学建材》、《化学推进剂和高分子材料》和《上海涂料》等杂志编委.1970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1977年就读于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1982年于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赵德仁教授,1982年获工学…  相似文献   

19.
读者问答     
编者按:本期特邀的答疑嘉宾为李应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先后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筑研究所(Institut fuer Bauforschung der RWTH Aachen)、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从事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保温防水材料等方面的科研与开发技术工作,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奖.现任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化学建材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理事,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教委新型建筑材料专委会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20.
陈龙珠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10):1501-1501
<正>为交流总结近四年来我国在建筑抗震及振动控制、动力机器基础、土动力学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动其工程应用和学科发展,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振与控制委员会、上海市力学学会等协办的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