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汽车前、后轴理想制动力分配、滑移界限, 并介绍了五菱汽车的制动液压调节装置——后轮压力滞后比例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汽车前,后轴制动动力分析,滑移界限,并介绍了五菱汽车动液压调节装置,后轮压力滞后比例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3.
工程车辆全液压制动系统管路较长,管内制动压力传递特性是影响车辆制动性能的重要因素。紧急制动时管路压力存在高频变化,此时对制动压力传递特性的研究应采用分布式管路参数模型。通过建立包含14个变量组成的制动管路仿真模型,可计算获得特定制动管路压力的传递频域特性,辨识后可得到制动管路压力传递函数表达式。通过对管径、油液界质、油液温度在紧急制动条件下制动压力阶跃响应特性的分析,揭示了管径和油液运动粘度对管路压力传递特性影响规律,为全液压工程车辆制动系统的设计及现有系统的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车辆制动系统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常规制动系统开发主要针对制动器、制动液压缸、驻车机构等部件的设计计算,往往忽略连接各个液压元件的制动管路尺寸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经过研究与实践发现,制动管路的尺寸直接影响制动响应时间与释放时间。其中,制动响应时间过长会增加车辆在紧急工况下的动作时间,是车辆制动系统的主要缺陷之一,而制动释放时间直接影响车辆的驱动效率。为了量化制动管路尺寸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文章以HCU性能测试台架为测试平台,首先在AMESim环境下对制动系统建模,模拟不同尺寸的制动管路在相同制动系统和制动信号下的管路压力响应,筛选最优制动管路尺寸区间。最后在HCU性能试验台架上更换三个仿真结果相近的制动管路验证仿真结果,并选出尺寸最优的制动管路,优化台架的制动性能。文章介绍的方法对消除制动系统缺陷与车辆制动系统设计过程中制动管路选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种考虑汽车前、后轴轴荷不同和制动时轴荷转移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以车轮滑移率为主要控制目标,以车轮角加速度为辅助控制目标,通过仿真试验确定前、后车轮不同的最佳滑移率范围,采用前轴制动压力高选和后轴制动压力低选控制方式,提高汽车在低附着系数、对开路面的制动性能。编写控制策略程序,应用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制动试验台进行低附着系数、对开路面紧急制动工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实时性,缩短了制动距离,提高了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叉车真空增压液压制动系统主要由制动踏板、制动总泵、真空增压器、制动分泵、车轮制动器和管路组成。如附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制动力通过踏板和联动机构作用于制动总泵,使其出口产生具有一定压力的液流;该液流进入真空增压器后压力进一步增加,最终经管路传至制动分泵;制动分泵产生推力将制动蹄片向两边张开,蹄片紧贴制动毂便产生制动力。  相似文献   

7.
1.双管路制动系统的特点工程车辆上的双管路制动系统,就是设置2个互相独立的制动管路,分别控制各组车轮制动器,从而完成全部车轮制动动作的制动系统。工程车辆前、后桥制动相互独立,当制动系统压力低于343kPa时,整机不能起步行驶;当一个制动管路失效后,另一制动管路仍能正常制动;当制动系统发生故障时,车辆可实现自行制动,同时将动力切断直至停车。该制动系统驻车坡度大、操纵轻便、驻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以低地板有轨电车液压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AMESim软件建立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对常用制动及保持制动工况下的压力调节过程及蓄能器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液压管路对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该制动系统的可靠性,也通过参数化模型分析为该系统的设计调试及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制动管路整车布置设计是汽车制动管路设计开发过程中关键环节。结合液压制动管路整车布置方案,介绍了液压制动管路(包括制动硬管和软管)的整车布置设计要求,并分析了制动管路布置设计对制动系统的影响,有利于指导制动管路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10.
汽车制动性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以某商用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汽车制动距离及其影响因子。针对用户提出缩短试验对象制动反应时间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不同设计变量对车辆制动响应时间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制动系统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制动反应时间,制动系统较大储气容积装置对缩短汽车制动反应时间有利。另外制动反应时间与管径大小、管路布置形式,管路连接形式、管路长短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研究成果为汽车制动系统优化匹配设计指明了研究方向,有利于指导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具有防抱死能力的液压盘式制动器在轨道车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基于防抱死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利用AMESim软件内置的数据库搭建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的液压管路特性,计算出管道材料与长度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管路越长、材料刚度越小,轮缸压力响应越慢。为提高防抱死系统的控制精度,在布置防抱死系统的压力调节单元时,应尽可能地靠近制动钳,以减少管道内油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制动不良或失灵(1)制动管(如接头处)渗漏或阻塞,制动液不足,制动油压下降而失灵。应定期检查制动管路、排除渗漏,添加制动液、疏通管路。(2)制动管内进入空气使制动迟缓。制动管路受热、管内残余压力  相似文献   

13.
气压制动系统的性能保证了车辆行车安全和制动稳定,气动控制管路作为控制部分是影响其压力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精确分析和计算气动控制管路的压力响应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立方插值拟质点法(CIP),求解得到了具有三阶精度的气动控制管路数学模型,并将仿真结果和实验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应用灰色关联度定量分析了各参数对管路压力响应时间的影响程度,并基于响应面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管长是影响压力响应时间最大的因素,同时压力响应时间的等高线图为气动控制管路的设计选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制动不良或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制动管(如接头处)渗漏或阻塞,制动液不足,制动油压下降而失灵.应定期检查制动管路,排除渗漏,添加制动液,疏通管路. 2.制动管内进入空气使制动迟缓.制动管路受热、管内残余压力太小,以致制动液气化,使管路出现气泡,由于气体可压缩,从而在制动时导致制动力下降.维护时将制动分泵及管内空气排尽并按规定添加制动液.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对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再生系统及机电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以制动强度为依据划分制动模式,提出了以电子制动力分配(Elect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EBD)来分配前、后轴制动力的电动机制动与机械制动的协调控制策略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再生制动系统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模型,并且对控制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防止车轮在低附着路面上抱死,保证了车辆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ABS制动试验台的测量记录的制动管路压力变化数据,对Jetta-GTX轿车制动管路的压力增减变化特性进行了建模,通过对模型曲线和试验曲线的对比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直接识别得到模型的参数,从而可以较好地拟合ABS系统制动轮缸的压力变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ABS制动试验台的测量记录的制动管路压力变化数据,对Jetta-GTX轿车制动管路的压力增减变化特性进行了建模,通过对模型曲线和试验曲线的对比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直接识别得到模型的参数,从而可以较好地拟合ABS系统制动轮缸的压力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机械》2015,(7)
储气筒作为气制动车辆制动能量的来源,匹配设计的合理性是影响车辆制动性能的关键因素。以8×8越野车的储气筒匹配设计为例,在综合考虑管路容量、制动气室容量、储气筒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储气筒容量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连续制动次数、第n次制动压力消耗以及n次制动后剩余压力的计算公式。同时进行了针对性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较为接近,证明计算方法可以作为指导气制动车辆储气筒匹配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铁车辆转向架上制动管路是空气制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制动管路的可靠性对列车制动安全至关重要.针对我国某条地铁线路制动管路断裂问题,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态分析、振动和动应力测试,分析制动管路断裂的原因.提出增加管路壁厚、采用弹性管卡和增加管卡数量等三种方案对制动管路结构进行优化.采用频域结合时域的动应力分析方法对制动管路各优化方案进行动应力仿真.结果表明,制动管路一阶横弯振动(73.2 Hz)和构架侧梁八字横弯振动(71.8 Hz)耦合共振是制动管路断裂的主要原因;在制动管路两管卡中间位置处增加一个管卡,相比于增加管路壁厚(从1.5 mm增加至3 mm)与降低管卡刚度(从0.85 GPa降低至0.15 GPa),降低管路动应力水平的效果最为显著.为车辆转向架制动管路结构优化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制动系统人机制动力相互耦合,且制动液压调节单元管路布置复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集成式新型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并设计匹配了符合该制动系统的液压调节单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动力源分时定频控制和Ⅱ型四通道分时控制两种制动防抱死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制动系统及整车动力学模型,对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种防抱死控制策略均可满足制动防抱死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