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nForce 3芯片组主板搭配Athlon 64 CPU目前凭借不俗的性能和多样化的功能日益成为DIYer的新宠,而nForce 3芯片组所带的“混合型”NV RAID功能自然也成为众多玩家提升磁盘性能的有力武器。该RAID功能比较特殊,不仅可以支持传统的IDE RAID和Serial ATA RAID模式,还可以使用普通PATA硬盘和SATA硬盘混合组建RAID。  相似文献   

2.
陈杉 《电脑自做》2005,(9):121-124
在尖端科技的推动下,个人电脑性能飞速提高,但在PC的三大组件(CPU,内存.硬盘)中,硬盘性能提高的进度是最缓慢的,虽然新一代的硬盘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单碟容量,更大的缓存以及革命性的STAT接口,也只能使得硬盘达到40-60M/S的平均传输速率,虽然硬盘的容量与日俱增,但用户却只能看着疾速飞驰的CPU和高频内存在等待着硬盘指示灯的常亮不息。  相似文献   

3.
现在SATA硬盘的价格越来越低,很多人都会选择它来作为存储介质,不过,对于SATA硬盘的安装来说,所涉及的方法和步骤比CPU,显卡等配件要复杂一些,特别是SATA双硬盘组建RAID系统等安装,此时很多没有经验的用户就会手足无措,共难度一直是普通用户的烦扰。本文将详解介绍一下这些使用,让大家得到海量高速存储体验。  相似文献   

4.
Intel是首个将RAID技术整台到主板芯片组中的厂家。当年的i865/i875P主板,为玩家提供了廉价实现RAID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6.
Neo 《电脑自做》2004,(8):107-109
以往我们只有通过板载第三方RAID控制芯片或RAID卡才能组建高级的RAID磁盘模式.在常见的RAID模式中.RAID0利用两块硬盘同时读写来增加磁盘读写的速度,RAIDl则利用一块硬盘作为另外一块硬盘的镜像备份来提高安全性.高级的RAID卡还可以通过多个硬盘组建更多的模式以便获得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安全性。现在一些芯片组的南桥(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和SiS的SiS964/965等)也支持SATA硬盘来组建RAID0或1。  相似文献   

7.
RAID功能已成为多数主板芯片组的标准配置,这使得RAID反应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在需要较高磁盘性能的工作站和服务器领域,由于成本大幅低于SCSI硬盘,RAID正在赢得更多低预算用户的青睐。但相对SCSI硬盘,普通硬盘的可靠性较低,RAID系统的可靠性更低。  相似文献   

8.
D.K 《微型计算机》2009,(22):142-144
除了主板上原来的几个SATA接口.我们看到很多高端主板的SATA接口都有颜色的区别。你知道这些接口是怎么回事吗?如果我们能够熟悉这些接口.便能玩出很多花样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Intel率先将RAID 0/1功能集成在ICH系列南桥芯片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着RAID带来的好处,但速度第一的RAID 0却牺牲了安全性,以机械为基础的硬盘在可靠性方面本来就难以达到电子产品的标准,数据传输速度几乎倍增的RAID 0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接近单个硬盘的200%。因此,Intel开发出Matrix RAID Storage(矩阵存储)技术,将RAID 0与注重数据安全的RAID 1根据日常应用结合起来,但RAID 1的性能始终被那些“性能第一”的狂热者所嗤之以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冯亮 《微型计算机》2007,(10S):66-66
对于SOHO和中小型企业用户来说.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共享和备份的需求.他们常常采用台式电脑作为文件服务器来实现网络存储。虽然现在台式电脑的价格已经非常便宜.但它在长期使用成本(耗电).安全性、易用性和稳定性方面都不能让人满意。因此.长期使用成本低、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并且维护方便的网络硬盘(这里指NAS:网络附加存储)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近日推出了鱼子酱系列的新款硬盘——Caviar RE(RAID Edition)。Caviar RE大幅改善了PATA和SATA硬盘在数据可靠性上的不足,提供了高达100万小时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无论组建RAID还是使用单硬盘,用户的数据都将获得更佳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甲 《电脑爱好者》2010,(22):16-16
RAID0好似双车道的高速公路,速度比普通模式下的单/多硬盘快得多。"杯具"的是很多Intel芯片组都不支持RAID功能,自然无法享受到硬件RAID0的优越感。硬的不成就来软的,只要你的电脑已经安装了Win7系统,而且还有额外的2块以上同规格硬盘,利用系统自带的"软件RAID0"功能同样可以让数据跑在双磁盘组建RAID0的高速公路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SATA硬盘的大幅降价,以前价格高不可攀的SATA硬盘已逐步形成淘汰PATA硬盘之势。同时,各主流主极平台纷纷在南桥部分集成了支持SATA硬盘功能。这一切,都为SATA硬盘普及大开方便之门。本期专题,我们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目前市场中的SATA硬盘状况以及各主板平台的支持是否理想。同时,如何令系统中的SATA硬盘更好地工作也是我们本期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SATA肯定是支持热拔插的,当然在热拔插SATA设备时,也不是无所顾忌的。首先,如果你的主板芯片支持AHCI功能,那就要简单许多。在BIOS里-~J:AHC!功能开启,进..kWindows系统后你就会发现,在屏幕右下角会出现像闪盘那样的“可移动磁盘”图标,点击即可关闭这个硬盘的使用,接着就可以热拔插SATA接口了。如果主板不支持AHCI功能,那么在热拔硬盘时,需要先在“设备管理器”里选择需要拔掉的硬盘,点击卸载,然后再将硬盘拔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容量硬盘的价格越来越便宜,组建TB级磁盘阵列的玩家也越来越多。我刚刚购买了4块ITB硬盘,用来组建RAID 5系统。但在RAID系统组建完成之后,却无法安装Windows Vista。起初还以为是4块硬盘分别插在ICH10R南桥芯片和第三方芯片的SATA接口上,造成RAID系统不稳定,但把硬盘全部插在南桥芯片的SATA接口之后,故障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NCQ是SATA硬盘的一项重要新特征,通过对硬盘命令队列进行优化,NCQ能有效提高硬盘效率和性能。目前高端主扳和新推出的SATA硬盘都已支持NCQ,不过千万别以为有了好配置就可高枕无忧.要享受NCQ带来的好处,你还需……  相似文献   

17.
《微型计算机》2005,(14):37-37
斯巴达克A200GDMS主板采用了ATI Radeon Xpress 200(RS480) ULi M1573南北桥芯片组,集成显示核心的性能与X300相近,并且支持Pixel Shader 2.0和Vertex Shader 2.0。此外,这款芯片组还支持ATI的HyperMemory技术,最大可以共享128MB系统显存。该主板拥有1个PCI-Express x16插槽,1个PCI Express x1、2个PCI、2个内存插槽、4个SATA和2个PATA接口,支持RAID 0/1/0 1。  相似文献   

18.
胡川 《电脑自做》2005,(3):116-118
在电脑飞速发展的今天,较之显卡每半年更新一代.CPU每l8个月集成密度提高一倍的发展速度而言.硬盘在技术上的突破相对就慢了许多。虽然各大厂商在单碟密度、主轴转速、缓存大小等方面一直在下功夫.但硬盘内部的机械结构.物理材料等诸多原因都让硬盘的内部传输速率难于得到突破,并逐渐成为制约电脑性能的瓶颈。很多人在装机时一味追求高速CPU,海量内存,也可以为一块高端显卡一掷千金,却忽酷了硬盘这个最需要照顾的地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微型计算机》2005,(14):39-39
磐正9NPA Ultra主板采用了nForce4 Ultra芯片组,标准ATX设计,支持1GHz Hyper Transport传输总线和Socket 939全系列AMD Athlon 64及闪龙处理器。为了保证主板的稳定性,9NPA Ultra采用了3相供电设计和SANYO原厂大容量电容,可以为CPU提供稳定、纯净的电流。该主板提供了4个SATA接口,支持SATA2和NVIDIA RAID功能,并且通过主板上集成的VIA VT6307和ALC850音效芯片提供了两个IEEE 1394接口,  相似文献   

20.
前言请记住以下几个日期,它们注定将成为存储史上重要的里程碑:2003年7 月,英特尔与希捷共同公布了SATA的重要特性——本地命令序列(NCQ Native Command Queuing)技术:2004年6月,英特尔最新的ICH6是首个支持NCQ的主板芯片组I/O控制芯片;也是在这月,希捷率先推出支持NCQ的桌面级硬盘——酪鱼7200.8。大家可能注意到它们都有一个关键词NCQ,那么什么是NCQ呢? 硬盘工作中一个主要的难点在于,由于软、硬件的限制,磁头很少能依盘片转动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系统会对任何一个位置的任意数据提出读写请求。由于结构的限制,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事实上,这个过程也是制约硬盘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NCQ作为SATA区别于PATA的重要特性,在不改变硬盘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对要执行的命令排序进行优化,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此外,由于机械结构的效率提高,磨损减少,硬盘的使用寿命也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