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承德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进行污染水平分析。方法样品加入适量内标液后,经碱水解脂肪,固相萃取柱脱水净化后,用七氟丁酰基咪唑进行衍生化处理,供气相色谱-质谱仪进样分析。结果在检测的市售的30份植物油样品中,3-氯丙醇酯、2-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检出率为100%、93%(28/30)及83%(25/30)。3-氯丙醇酯及2-氯丙醇酯含量范围分别在0.15~1.06 mg/kg和0.03-0.66 mg/kg,缩水甘油酯含量范围在0.03~1.85 mg/kg。结论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污染在承德市食用植物油中广泛存在,检出率在80%以上,这意味着虽然通过食用植物油摄入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健康风险不高,但仍然不能忽视这种风险。检测部门应加大对这两种物质的检测力度,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E是食用植物油中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主要包括α-、β-、γ-、δ-生育酚和相应的生育三烯酚等8种化合物。食用植物油中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组成及含量信息不仅可反映食用植物油的品质,还可用于鉴别其真伪。因此,建立食用植物油中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食用植物油中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溶剂稀释、皂化和固相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非水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在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鳀鱼鱼油和辛酸(CA)为底物,研发脂肪酶Lipozyme TL IM两步酶催化法(醇解反应和酯化反应)制备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结果表明:(1)在醇解反应过程中,Lipozyme TL IM催化鱼油制备2-单酰甘油酯的最佳含水量和乙醇与底物的摩尔比分别为5~9%和32∶1。在此条件下,2-单酰甘油酯含量最高可达35%左右。(2)在酯化反应过程中,Lipozyme TL IM催化2-单酰甘油酯与辛酸制备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的最适条件为:在正己烷溶剂体系下,催化温度为40 ℃,2-单酰甘油酯与辛酸的摩尔比为1∶3,催化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的最大转化率为91.84%,其中CA-LSFAs(长链饱和脂肪酸)-CA(22.27%)和CA-PUFAs-CA(44.67%)是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的主要类型。这些结果表明,Lipozyme TL IM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催化剂,催化鱼油制备MLM结构三酰甘油酯可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体是植物种子中小而分散的球形细胞器,一种由磷脂-蛋白膜包裹三酰甘油酯而成的亚细胞结构。油体乳液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稳定性,其制备过程避免了溶剂萃取和均质,因此在食品加工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植物油体结构及其组成,重点阐述了植物油体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植物油体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食用植物油组分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模拟感官分析、光谱分析、电磁波谱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从分析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组分掺混鉴别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多通道、多参数、多容量的一体化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食用植物油组分分析发展方向,将为进一步提升食用植物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我国消费者利益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为人体提供每日必需的能量,还提供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其品质与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然而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食用植物油的掺伪。从食用植物油中的成分出发,重点分析了其中的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物质等成分在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食用植物油的掺伪检测提供一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婧妤 《中国油脂》2022,47(3):5-10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严重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导致进口依存度高,2020年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下降到31.5%,供给侧和市场风险加大。利用1965—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等相关数据,对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变化、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根据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我国油料生产优势及发展潜力,提出了优化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对进一步优化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格局、推动我国人民健康消费、改善我国油料供给能力和结构、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家枫 《中国油脂》2020,45(12):38-43
采集成品食用植物油样品53个,对其甘油酯组成、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食用植物油产品的甘油酯组成与3-MCPD酯、GEs含量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检油样中甘三酯含量为81.26%~99.11%,甘二酯含量为0.79%~13.94%,甘一酯含量为ND~4.84%,甘三酯含量不足95%的样品数占52.8%,不同品种油脂及同品种不同油脂样品的甘油酯组成均呈现较大差异;3-MCPD酯检出率为86.79%,含量为0.19~14.68 mg/kg;GEs检出率为100%,含量为0.16~19.20 mg/kg;对照欧盟限量指标,GEs含量小于等于1 mg/kg的样品占20.75%,3-MCPD酯含量小于等于1.25 mg/kg的样品占64.15%;棕榈油和稻米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远高于其他油脂品种,这两种油脂中甘二酯和甘一酯含量也最高;大豆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较低,甘二酯和甘一酯含量也较低;其他油脂中3-MCPD酯和GEs含量与甘二酯和甘一酯含量之间并未显示出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食用植物油营养丰富,在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但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掺伪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食用植物油掺伪的鉴别十分重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常规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并且操作复杂,耗费时间较长,因此亟需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来提高检测的效率。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为食用植物油的无损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介绍国内外机器视觉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与掺伪鉴别中的研究动态,比较了几种方法对机器视觉检测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机器视觉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掺伪快速鉴别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酸值是衡量食用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含量的指标,也是其重要的氧化和质量指标。目前食用油酸值测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滴定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对多数油脂的检测是有效的,但对酸值较低、颜色较深或存在除FFA外干扰成分的油脂检测误差较大,光谱法、电化学法、比色法、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其替代方法,且仪器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食用植物油酸值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各种植物油酸值的快速准确检测,分析比较了食用植物油FFA的产生途径、酸值检测方法的特点、现状,以期为酸值检测方法的改进及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Free fatty acids (FFAs) and triacylglycerols (TAG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dible vegetable oils. In this work, electrospray ionisation (ESI)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 MS) was employed to characterise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FFAs and TAGs in various vegetable oils, including soybean, rapeseed, corn, sunflower, peanut, linseed and olive oils.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FA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AGs by MS/MS were further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of the various vegetable oils. It was found that each vegetable oil has characteristic fingerprints of FFAs and TAGs. MS/MS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high-abundance TAGs in each vegetable oil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their abundant FFAs and glycerol. FFA and TAG fingerpri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and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non-GM) vegetable oils were similar, exhibiting only subtle differences, as confirm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相似文献   

12.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简便、准确的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测定的凝胶渗透色谱-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样品经环己烷-乙酸乙酯(1∶1,v/v)溶解,利用凝胶渗透色谱系统净化,洗脱液经真空旋转蒸发浓缩后氮吹至干,乙腈定容后用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苯并(a)芘在0.21~52.50 ng/mL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检出限为0.2 μg/kg,最低定量限为0.7 μg/kg,灵敏度高、线性好、范围宽。三级大豆油、四级菜籽油、一级菜籽油、一级山茶油、芝麻油、橄榄油共6 种不同种类和级别的食用植物油加标样品中低、中、高3 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98.6%~10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2.98%~4.69%之间。2 a跟踪测定1 份芝麻油阳性样品10 次,其平均值为10.94 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12%。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去除油脂基质的干扰,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克服了GB/T 22509-2008《动植物油脂 苯并(a)芘的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测定苯并(a)芘时氧化铝活度不易控制的技术难题,检测批量植物油样品中苯并(a)芘时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SPE-GC-GC-TOFMS检测油脂中游离甾醇及精炼废弃油脂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一种基于固相萃取的植物油中游离甾醇的快速分离及多维气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与普通一维气相色谱相比,14 种游离甾醇及β-香树脂醇的三甲基硅烷化衍生物在多维气相色谱上得到了更好地分离,并且检测灵敏度更高。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胆固醇、菜籽甾醇、芸薹甾醇和β-谷甾醇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4、0.04 mg/100 g油和0.05 mg/100 g油,定量限分别为0.06、0.08、0.08 mg/100 g油和0.08 mg/100 g油,在不同添加水平条件下的加标回收率皆高于93%,相对标准偏差在1.4%~10.0%之间。同时,利用本方法对6 种商品植物油及25 份精炼废弃油脂中的游离甾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在植物油和废弃油脂中的分布模式,提出了以判别指数对废弃油脂进行鉴别的方法,结果显示25 份精炼废弃油脂被完全正确识别。  相似文献   

14.
潲水油回流餐桌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探寻准确、快速、高效的潲水油鉴别新方法成为食用油安全性检测的新要求。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 transform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FT-MIR)对精炼潲水油(refining hogwash oils,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进行快速检测,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建立了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光谱范围(4 000~450 cm–1)内,经二阶求导(Savitzky-Golay,5 点)后,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FT-MIR有显著差异。PLS-DA模型对22 个未知样品预测发现,判别模型的整体正确判别率均为100%。此结果表明FT-M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作为RHOs和4 种不同正常食用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和玉米油)区分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别测定8 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分的色谱保留时间,并结合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联(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QSRR)方法和标准品分别对每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将这2 种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作对比,以验证QSRR方法在食用油中脂肪酸定性分析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结果表明:QSRR方法的定性结果与标准品对脂肪酸的定性结果基本一致,QSRR方法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性,为脂肪酸的测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分析测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烯酸植物油及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兴  吴越  陈选  涂媛  周炎辉 《食品科学》2014,35(21):350-354
我国多烯酸植物油资源十分丰富。多烯酸植物油主要含有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烯酸以及VE、植物甾醇、矿物元素、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其中五味子油、猕猴桃籽油、葡萄籽油、美藤果油、月见草籽油的多烯酸含量均高达80%以上。研究表明,多烯酸植物油具有辅助降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防晒、保湿、瘦身减肥等功效,可广泛应用于营养健康食用油、保健食品、护肤美容化妆品等领域,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参考,对河南省市售的205份食用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5份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污染水平高于2-MCPD酯,其中3-MCPD酯检出率为79.0%,均值为1.83 mg/kg,中位值为1.30 mg/kg;大豆油的3-MCPD酯检出率最高,为93.3%,中位值为1.72 mg/kg,其次是花生油,检出率为89.2%,中位值为1.06 mg/kg,橄榄油的3-MCPD酯和2-MCPD酯污染水平最低;2021年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2-MCPD酯检出率均高于2020年;城市、农村人群经由食用植物油摄入3-MCPD酯健康风险较低。不同食用植物油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差别较大,虽然居民经食用植物油摄入3-MCPD酯健康风险较低,但需要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9.
食用植物油是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食用植物油都天然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伴随物。随着研究的深入,近些年来食用植物油中微量营养伴随物的重要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常见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多酚类物质、谷维素、芝麻木酚素和亚麻木酚素等营养伴随物的分布情况、分析测定方法以及植物油通过适度精炼增加营养伴随物保留率、植物油精炼副产物中营养伴随物精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伴随物研究和生产消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7 种食用植物油(菜籽油、亚麻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
油和大豆油)中易挥发成分进行萃取富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组成进行分离及定性,共检测
出118 种化合物,其中包括:酸类、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醚类、硫甙降解物、吡嗪类、呋喃类、芳香类、酚
类、吡咯类、吡啶类、吡喃类、噻唑类、酯类及其他类型化合物。并对各油种间主要易挥发成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