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热油脂三酰甘油酯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三酰甘油酯是由长链饱和脂肪酸和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或丁酸)与丙三醇酯化所得。作为一种脂肪代用品,不仅具有天然油脂的物理性质,其热值仅为普通食用油的一半^[1]。探讨了通过酯交换法合成三酰甘油酯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研究得知,将三乙酸甘油酯和三丙酸甘油酯与硬脂酸甲酯按ll:l:l的比例在甲醇钠的催化下,82~84℃减压蒸馏下反应2.5h,可制得常温下为脂状固态的三酰甘油酯。  相似文献   

2.
张家枫 《中国油脂》2020,45(12):38-43
采集成品食用植物油样品53个,对其甘油酯组成、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食用植物油产品的甘油酯组成与3-MCPD酯、GEs含量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检油样中甘三酯含量为81.26%~99.11%,甘二酯含量为0.79%~13.94%,甘一酯含量为ND~4.84%,甘三酯含量不足95%的样品数占52.8%,不同品种油脂及同品种不同油脂样品的甘油酯组成均呈现较大差异;3-MCPD酯检出率为86.79%,含量为0.19~14.68 mg/kg;GEs检出率为100%,含量为0.16~19.20 mg/kg;对照欧盟限量指标,GEs含量小于等于1 mg/kg的样品占20.75%,3-MCPD酯含量小于等于1.25 mg/kg的样品占64.15%;棕榈油和稻米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远高于其他油脂品种,这两种油脂中甘二酯和甘一酯含量也最高;大豆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较低,甘二酯和甘一酯含量也较低;其他油脂中3-MCPD酯和GEs含量与甘二酯和甘一酯含量之间并未显示出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Burkholderiasp.ZYB002脂肪酶能有效降解马尾松TMP浆中的三酰甘油酯。实验优化了酶学降解工艺条件:浆浓6%,酶用量20 U/g绝干浆,纸浆pH值7.5,65℃下处理3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TMP浆中39%的三酰甘油酯可以被分解。  相似文献   

4.
5.
以鳀鱼鱼油和辛酸(CA)为底物,研发脂肪酶Lipozyme TL IM两步酶催化法(醇解反应和酯化反应)制备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结果表明:(1)在醇解反应过程中,Lipozyme TL IM催化鱼油制备2-单酰甘油酯的最佳含水量和乙醇与底物的摩尔比分别为5~9%和32∶1。在此条件下,2-单酰甘油酯含量最高可达35%左右。(2)在酯化反应过程中,Lipozyme TL IM催化2-单酰甘油酯与辛酸制备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的最适条件为:在正己烷溶剂体系下,催化温度为40 ℃,2-单酰甘油酯与辛酸的摩尔比为1∶3,催化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的最大转化率为91.84%,其中CA-LSFAs(长链饱和脂肪酸)-CA(22.27%)和CA-PUFAs-CA(44.67%)是MLM结构三酰甘油酯的主要类型。这些结果表明,Lipozyme TL IM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催化剂,催化鱼油制备MLM结构三酰甘油酯可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化学计量学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基于因子分析的多元分辨方法和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等方法在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分类识别及掺伪分析和食品卫生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不同饱和度的三酰甘油酯的共存对胆固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三酰甘油酯的不同饱和程度对胆固醇氧化的影响,将精制的沙丁鱼油三酰甘油酯(碘价IV=182.6)、部分氢化沙丁鱼油三酰甘油酯(IV=174.5)、全氢化沙丁鱼油三酰甘油酯(IV=92.0)分别与胆固醇混合,制成CST、CTPH和CTFH三组试样,在25℃避光处诱导其氧化。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的氧化稳定性随着上述各试样的不饱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CST的过氧化物诱导期比CTPH的短,并且在较短的诱导期内CST中组成沙丁鱼油三酰甘油酯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CTPH的明显减少。各试样中生成的主要胆固醇氧化物有7-β-羟基胆固醇、7-酮基胆固醇、β-环氧化胆固醇和胆甾烷三醇。胆固醇氧化物的生成量随着过氧化物价(POV)的变化和PUFA的减少而增加。胆固醇的氧化与共存的鱼油三酰甘油酯的自动氧化有关。尽管在胆固醇氧化物生成阶段,降低鱼油三酰甘油酯的不饱和度可有效地延缓胆固醇的氧化,但是在诱导期以后胆固醇的氧化速率与CST和CTPH中PUFA的比例无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基于因子分析的多元校正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信号处理、化学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对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缩水甘油酯(GEs)痕量存在于精炼食用油中。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检测法和直接检测法。间接检测法即将缩水甘油酯通过酯交换反应,解离出缩水甘油,再通过衍生化后进行GC-MS测定。直接检测法在不破坏缩水甘油酯结构的基础上,先经过或不经过样品净化步骤直接测定。对食用油中缩水甘油酯检测方法的样品处理过程、仪器条件、结果进行综述,并对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永年  黄春芳 《食品科学》2003,24(2):154-158
综述了化学计量学在食品过程分析,类别分析,掺伪分析,感观分析及食品成分和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阐述了食用植物油掺伪的现状,综述了理化方法、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的检测原理,以及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法,它主要通过对脂肪酸、甾醇、生育酚等物质的测定来进行掺伪鉴别.同时,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在油脂掺伪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进行了归纳.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毒性很高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严重污染食物并危害人体健康.食用植物油作为生活消费必需品,其本身和其来源(油料种子)易受真菌毒素的污染而引起广泛关注.梳理食用植物油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特点及对植物油的污染情况,并对目前常用的脱毒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能够为机体生长和代谢提供能量,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和多种微量营养素。植物油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氧化酸败,产生一系列有害氧化产物,食用后对机体生理健康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本文简述了食用植物油氧化诱因、主要氧化途径-自动氧化机制及油脂氧化的危害,具体从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和添加单一或复配抗氧化剂方面综述了食用植物油抗氧化研究进展,并对目前食用植物油氧化和抗氧化措施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食用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食用油中掺假的鉴别和分析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国内外近20年来对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的进展,这些方法主要是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同时论述了其它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益驱动的食用植物油掺伪现象危及消费安全和食用油市场秩序,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食用油鉴伪方法。目前,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常规理化测定的鉴别技术、基于波谱分析的快速鉴别技术、基于代谢组学的全谱指纹分析、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鉴别技术,这些方法优势互补。其中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鉴别方法因具有确证性、高灵敏、可实现鉴定多种低价食用油同时掺伪的优点,越发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综述了DNA、脂肪酸、植物甾醇、维生素E以及加工过程中引入的外源物质等特征标志物在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进一步挖掘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标志物,建立多种标志物的高灵敏同步检测技术是基于特征标志物的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建立了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方法。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鉴定出了大豆油中43种甘油三酯;并依据等碳数原则,确定了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等8种常见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组成。以乙腈和异丙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并结合电雾式检测器进行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以α-亚麻酸甘油三酯、γ-亚麻酸甘油三酯、亚油酸甘油三酯及油酸甘油三酯等4种甘油三酯为模型化合物,经研究发现,4种甘油三酯在该检测器上具有类似的响应因子;另外,在信噪比(S/N=3)时,计算得到4种甘油三酯的检测限均为0.1μg/mL。基于甘油三酯的面积百分比定量研究,配备电雾式检测器的液相色谱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甘油三酯的组成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维生素E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简要介绍维生素E结构特征、分类及其性质和生物活性、营养价值,重点综述食用油维生素E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电化学分析法、比色法与荧光法等,比较各类方法优缺点及分析油中维生素E适用性,最后提出目前食用油维生素E分析检测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发射谱(TRFES)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山茶油产地识别方法。收集浙江、江西和湖南的山茶油样品共180个,采集它们的TRFES并从稳态荧光发射和荧光衰减维度对荧光信号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对训练集样品数据进行降维和特征优化;最终选取了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作为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输入并建立山茶油产地识别模型。结果表明,相较于稳态荧光发射,荧光衰减受荧光分子浓度影响较小。因此TRFES被认为指纹性极强,有利于山茶油产地识别。山茶油产地识别模型的验证相关系数为98.7%,预测相关系数为96.1%,表明该模型稳健、准确,适合山茶油产地识别。最终表明,TRFE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以完成对山茶油产地的准确、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19.
食用植物油流变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旋转流变仪探讨了15种植物油和13种不同品牌花生油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的黏度(η)不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改变,均属于牛顿型流体,橄榄油黏度最大(0.065 50 Pa·s),其次是茶油,葡萄籽油黏度最小(0.047 80 Pa·s);植物油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流变学特性为温度敏感;除花生油外,其余植物油的lnη与1/T在0~50℃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13种花生油黏温曲线(lnη与1/T)均为非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别的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食品真实性的鉴别是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研究快速的食品质量鉴别和分类技术对食品产品的安全和消费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密度、折光率、酸价、皂化值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性质为变量,采用多种模式识别技术对54个食用豆油、合格菜籽油与酸败菜籽油样本进行分类和质量鉴别。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图显示豆油、合格菜籽油、酸败菜籽油被清楚地区分为三组。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报,显示出较好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以所选定的理化性质为变量,上述模式识别技术对类似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定,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