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丁 《个人电脑》2007,13(10):20-21
欢跃(VIIV)平台是英特尔针对家庭娱乐的应用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平台化解决方案,类似于移动计算领域中的迅驰技术。尽管欢跃平台并没有像迅驰移动计算技术那样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郭志强 《个人电脑》2007,13(6):148-151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们欣喜地看到业界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动向,其中不乏亮点。在移动计算领域,伴随着Santa Rosa迅驰平台的推出.英特尔的下一代移动平台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处理器领域,AMD披露Torrenza不久之后.英特尔也迅速带来代号为“Geneseo”的开放式协处理器平台。除了上述介绍的技术亮点外.其他领域也有值得推荐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企业计算平台领域是英特尔的重点战场,这一点在刚刚闭幕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表现得很明显。由始至终,关于服务器计算平台的讲座都在6个分会场中排名第一位,可见英特尔对于它的重视程度。 25日上午,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英特尔架构事业部企业平台部副总经理Abhijit Y.Talwalkar发表了题为  相似文献   

4.
继3年前推出迅驰移动平台、今年初推出欢跃数字家庭平台之后,英特尔在商用台式机领域也推出了开发代号为A v e r i l l的商用平台。与前两者不同,Averill分为两种类别——基础商用平台和英特尔专业商用平台。其中,后者还被冠以新的品牌——“博锐(V p r o)”,该品牌是英特尔系列品牌中的新成员,也是英特尔首个针对商用和I T用户的平台品牌。据悉,基础商业平台应用的技术是早前英特尔推出的SIPP(稳定平台映像计划)中的技术,而博锐平台则在S I P P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例如IVT(英特尔虚拟技术)、I A M T(英特尔主动管理技术)等更多先进…  相似文献   

5.
张岩 《个人电脑》2007,13(2):122-125
英特尔将在2010年左右开始推行Many Core平台,如果混合硅激光技术进展顺利,英特尔会将其整合于Many Core平台,让光传输成为真正的系统中枢。[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29日,“浙江大学-英特尔嵌入式技术中心”,简称ETC,在浙江大学举行签字挂牌仪式。ETC将成为英特尔在中国嵌入式产品的一个技术支持平台,为英特尔嵌入式技术在研发领域提供支持,同时也是嵌入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ETC将设立英特尔公司嵌入式产品培训和技术认证中心,提供英特尔相关软硬件的技术培训和认证。ETC还将开设嵌入式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举行嵌入式学术论坛、成功案例推介会和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竞赛,推广嵌入式技术专业网站。  相似文献   

7.
在201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推出了基于quark技术的、针对可穿戴式等电子设备的芯片方案edison,旨在推动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其实早在2013年9月,英特尔就表达了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领域发力的意愿。然而仅3个月以后就能够拿出一个技术平台,由此足以看出英特尔在这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相似文献   

8.
英特尔下一代迅驰移动处理器技术(Montevina)一直是最近移动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在于英特尔承诺的平台变化本身,还与由于认证和技术细节从而导致发布计划的推迟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们欣喜地看到业界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动向,其中不乏亮点。处理器领域,AMD将在第四季度对全系列产品线进行更新,希望能够借此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英特尔方面,近期正式推出第三代VPro博锐平台,vPro是英特尔针对商务应用的品牌,涵盖范围包括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与标准平台相比,VPro在远程管理、安全性方面措施更得力,  相似文献   

10.
今年9月,本年度秋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 2004)在美国旧金山拉开了序幕。在此次峰会上,英特尔对外披露了最新的产品及技术发展计划——在关键的处理器领域,双核心设计将成为标准,无论是针对服务器的安腾、Xeon,还是针对桌面PC的Pentium4后续产品,甚至包括针对笔记本电脑的移动型处理器,都将在2005年中期开始进入到崭新的双核心阶段,由此也带动整个PC平台的  相似文献   

11.
《数码世界》2005,4(10A):61-61
日前.英特尔在北京举行了“英特尔中国网吧峰会”推出了首个针对网吧设计的计算机平台的升级版本——英保通软件11版本和英保通主板D915PDT.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而国内网吧市场的领导厂商浪潮电脑紧随其后,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基于新英保通平台的PC新品希望H820.迅速将英特尔的最新技术转化为了面向客户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丁 《个人电脑》2006,12(4):129-129
2003年,英特尔公司发布了一个崭新的移动计算平台——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在其问世之初.也许连英特尔自己都不敢想象它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它不仅为英特尔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同时也堪称英特尔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一个子品牌。2006年伊始.英特尔公司又隆重地推出了一款面向桌面计算领域的系统平台——欢跃技术(Intel Viiv)。  相似文献   

13.
《微计算机信息》2005,21(11X):206-206
10月27~28日,时值英特尔进入中国20周年之际,2005年秋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上呈现了比以往更多、更有意义的技术成就和新的研发成果,同时展现了英特尔在多核技术、更高性能、更低功耗和具有独特客户价值的平台策略方面的转变。大会为业界专家们提供了共同讨论、交换信息和答疑解惑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14.
《数码时代》2006,(3):12-13
随着英特尔公司推出新一代代号为Napa的移动计算平台,富士通个人电脑中国部即将推出基于最新英特尔迅驰双核移动计算技术的LifeBook N3530与N6410多媒体视听笔记本电脑,以及针对顶级商务用户的LifeBook E8110,并且在本季内将陆续推广更多针对新一代平台的产品系列。  相似文献   

15.
4月15日-16日,英特尔2004年春季IDF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本次IDF是英特尔公司在中国举办的第八次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信息技术行业大会,大会在“融合技术,开拓机遇”主题下,首次针对不同行业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专业人士需求,设立专门的系统平台主题日和解决方案主题日。整个大会英特尔通过8场主题演讲、14场专题讲座向与会者,展示了多种新  相似文献   

16.
英特尔在2014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推出了“dual os platform”(双操作系统平台),通过这种技术,用户可以在单个设备上同时运行android和windows 8操作系统,如果类似产品能够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喜爱,那么这将会是英特尔反击平板产品的一次巨大胜利。双系统平台的阳谋在移动芯片领域,英特尔一直处在追赶arm阵营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集成电路问世50年之际,英特尔公司今年也度过了40周年庆典。利用领先的英特尔45纳米制造工艺和全新的晶体管技术,英特尔在2008年不仅发布了大量的创新产品,还在研发、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除针对笔记本电脑、PC和服务器等传统市场领域的新产品,英特尔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新兴市场和高科技增长领域的芯片产品和技术。  相似文献   

18.
技术新闻     
英特尔利用全新芯片、软件和连接技术推动移动计算发展2月14日,英特尔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宣布了一系列在移动产品组合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涵盖芯片、软件和连接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展示基于32 nm技术的手机芯片"Medfield"的样机。英特尔同时还展示了加速的LTE平台、全新的MeeGo平板电脑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与网络》2007,(8):50-50
作为全球知名的上游IT厂商,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是业界久负盛名的技术论坛活动。每一次峰会所传达出的信息也都会成为IT业界瞩目的焦点。作为全球性的技术盛会,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每年都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5-7个国家与地区举办,此次在京召开的春季峰会更是吸引了数万名专业人士亲临现场,领略先进技术.搭建商业脉络,把握前沿产品资讯。在本次峰会上。包括方正在内的英特尔重要合作伙伴悉数参加了会议。并针对各自关注的领域进行了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20.
公司     
英特尔全球大调整 1月18日,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将所有主要产品事业部重新整合为移动事业部、数字企业事业部、数字家庭事业部、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和渠道产品事业部五个部门,其中后两者为新部门,旨在"面对数字医疗保健领域日益增长的机遇和更好地服务于英特尔全球分销渠道",而前三个部门更加吻合其2005年以来大力推崇的"完全技术平台开发策略"。 2005年新年刚过,英特尔就发布了旨在简化网吧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的"英保通平台管理技术"。一直在"后台"研发的英特尔开始站到了"台前",由单纯的技术导向策略转变为"平台化"的市场、研发策略。1月19日英特尔又发布了针对数字办公室和数字家庭的"下一代迅驰移动技术计算平台",深入发展其"平台"理念。伴随着业务部门重组,英特尔高管团队也出现较大变动,全球副总裁兼销售与市场推广事业部总监、同时也是亚太区总裁的陈俊圣将于一月底离任。不少业内人士把这一变动看作是英特尔将对亚太区进行调整的先兆。(彭祯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