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数控机床电主轴设计的若干问题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数控机床电主轴的结构和优点,分析了电主轴振动和热量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办法,综述了现有电主轴支承和润滑类型,提出了支承和轴承润滑必须满足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复杂产品中线缆和管路在设计和装配环节存在的问题,指出虚拟现实技术为解决线缆和管路的优化布局及可靠性装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并分析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线缆和管路装配规划的优点.其后,分析了虚拟环境下线缆和管路装配规划的特点与内涵,提出了虚拟环境下线缆和管路装配规划系统的总体业务流程,并以功能模型和数据流模型进一步阐述了该业务流程.最后,提出了虚拟环境下线缆和管路装配规划系统的体系结构,原型系统的实现表明,该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软件平台的多样性严重制约车间信息集成,为此将Web服务引入到车间数字化制造设备,研究了一种能够支持协同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数控系统,提出了它的概念和网络结构,划分了功能层次.明确了Web服务提供者和Web服务请求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在.NET Framework支持下进行系统软件设计的方法和体系结构,对运动控制Web服务的实现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数控系统的跨平台和可重构问题,真正实现了集成制造和全球制造.  相似文献   

4.
顶驱钻井装置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机械系统计算机建模、仿真和分析的常用软件Pro/E,ADAMS和ANSYS及它们之间的接口标准,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借助这些软件和接口做机械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路线图和总体框架;对顶驱钻井装置建模、仿真和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阐明;对顶驱钻井装置中挟杆机构做了设计研究,集成了连杆连续柔性模块和连杆离散柔性模块,对其做了初步的仿真和分析;对顶驱钻井装置中起升系统做了等效弹簧模型和集成了钻柱离散柔性模块,并进行了初步的仿真和分析;建立了顶驱装置开钻时的模型,并集成了导轨连续柔性模块,做了初步的仿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机器人多手指抓取和适应性夹具设计的共同特点和理论基础。提出了刚体点接触下的约束锥和自由锥的概念,研究了两者的对偶性;推导了定位确定性条件,抓取封闭性条件,可达性和可分离性条件;严格定义了刚体点接触的约束度和自由度;建立了刚体在点接触约束下瞬时运动分析的几何理论,给出了封闭性和可达性的代数判别准则和计算机自动判别方法。为机器人抓取规划,适应性夹具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首先简要介绍了气动元件自动测试台的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PLC、比例阀和触摸屏技术设计了该装置的控制系统,着重阐述了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和稳定性能,达到了对气动压力进行比例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Multisim10是专门用于电子电路仿真和设计的电子自动化软件,利用Multisim10软件构建了高频常用电路——调幅和检波电路,利用虚拟元器件和虚拟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既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又形象直观地呈现出了输入、输出波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更加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形态图表示法的基本思想。基于形态图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绘制圆柱体和圆锥体相贯图谱的方法。建立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相贯的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 ,分析并确定了投影空间的维数为 4维 ,给出了投影空间的表示。分析并确定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相贯的三面投影图中所产生的视觉事件类型 ,得到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相贯图谱。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和动力学仿真软件联合建立了观瞄仪自动升降系统的虚拟样机.通过对其进行运动和动力学仿真,研究了观瞄仪在展开和撤收过程中关键构件的运动和动力学规律,从而对观瞄仪自动升降系统在工作状态下关键部件的受力和运动状态有了明确和清晰的认识,论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物理样机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总结了将虚拟样机技术运用到系统的开发和研制中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环形车控制快速门,旨在解决传统快速门在环形车进出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高能耗问题。在此优化了门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实现了安全高效的环形车出入管理,同时节约了大量能源;详细介绍了该研究采用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性能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了环形车进出的效率,减少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为环保和能源节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