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STER卫星影像在太湖水质空间分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ER卫星影像针对太湖的部分水域水质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夏季与影像同期太湖水体主要为竺山湖水域和梅梁湖水域中的水质实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太湖水体主要受到悬浮物和藻类物质的污染,其他污染指标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针对水质的遥感分析也以这两类污染指标为主。对太湖的部分水域水质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用水体指数掩膜将水体从背景中分离,监督分类将水体按污染物成分与含量不同分成6类:近岸水(相对干净水体)、泥沙污染(泥沙较多)、泥沙和藻类混合、混沙水(泥沙少量)、混藻水(藻类少量)和藻类污染(藻类较多)。分类的总精度为84.796 5%,Kappa系数为0.817 4,统计出各污染类型水域的面积,发现太湖的污染物主要为泥沙类,其次为藻类。在太湖沿岸水域受泥沙污染较严重,且具有一定的扩散趋势;太湖中、东部受藻类的污染较严重。用NDVI提取藻类污染区,结果与监督分类的相符。最后结合遥感图像水体周围状况以及实际统计资料对太湖水质的污染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太湖蓝藻监测及暴发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及时掌握太湖蓝藻发生和暴发状况,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太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以1996-2008年太湖各湖区藻类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蓝藻历史变化状况,对太湖13 a的藻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的构成、数量和季节变化,以及蓝藻暴发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太湖9个湖区分区进行蓝藻暴发特征分析,探讨治理蓝藻水华的措施.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太湖蓝藻暴发已成为重要水污染事件,是太湖面临的重大水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加剧了其严重性。为了预测未来由于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暴发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了蓝藻生境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的研究。基于大量实测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与气候变化情景计算,总结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增高、风速略有下降、日照减少、降雨增多、湿度降低等趋势。气候变化是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气温与风速变化是影响太湖藻类生长的敏感气象因子。气温升高导致的蓝藻暴发风险平均10年将增加约2%,风速降低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平均每5年增加约3.5%。结合蓝藻对敏感因子响应关系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截污减排、适当清除底泥、打捞蓝藻、调水引流、修复生态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在太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全太湖代表性水质指标和反映富营养化、藻类密度的指标进行线性插值,绘制太湖主要水质指标浓度空间变化图,直观反映了太湖水质总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较好地解决了监测站点密度不够的问题。虽然评价结果在水质变化较大的局部湖区存在一定误差,但该方法对于大面积湖泊水质评价工作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逄勇 《人民珠江》1998,(3):43-44
通过对太湖中五里湖在某一项目上马后富营养化程度影响的预测,详细介绍了一种较为简单实用的藻类富营养化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滆湖水环境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太湖上游的滆湖是太湖整治与优化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近30年来滆湖水环境变化特点,旨在对滆湖水环境恶化及其原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结果表明:滆湖水质恶化,综合水质类别由III类变为劣ⅴ类,藻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水生高等植物和鱼类等物种多样性锐减,致使整个湖泊已退化为藻型湖泊,呈现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工业点源污染物排放增加,滆湖上游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湖泊人工养殖投饵量的增加,湖泊底泥释放量的增加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引黄水库冬季藻类异常繁殖造成出厂水异臭味问题,通过对环境因子以及藻类自身生物学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冬季藻类大量繁殖的限制因子是温度。水库冰封后20 d左右和解冻前20 d左右的水体温度适宜藻类大量繁殖,其繁殖产生的分泌物导致水体藻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增加,引起了出厂水的异臭味。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太湖水体鲜藻和入湖区混合常见污水,应用再悬浮发生装置,室内模拟有底泥参与的不同藻类聚积和不同CODCr含量污水进入条件下,太湖西北竺山湖区水质上下层水体中SS,NH3-N及PO43-质量浓度的变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7 d的常见风浪模拟环境中,无论加入藻类还是加入污水,太湖上下层水体中SS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颗粒物有向水底沉降的可能;水体中的NH3-N和PO43-质量浓度并未因藻量增加而上升,反映出鲜藻此时对水体中的N和P呈吸收作用;污水添加量的增大则使试验水柱中NH3-N和PO43-质量浓度上升,并大致随时间的增加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太湖高藻的水质特点,研究膜处理工艺应对高藻的能力及其缓解膜污染的效果。太湖水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藻类的新陈代谢产物,而且悬浮颗粒性有机物所占比例较高。试验结果表明,膜以及膜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浊度、藻类和有机物。单独采用超滤膜可造成严重的膜污染,但采用化学强化反洗措施仍可保证膜过滤的稳定运行。采用混凝和粉末活性炭作为预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和缓解膜压差的上升。对膜污染机理的研究表明,预处理可有效去除大分子有机物,从而有效缓解可逆污染;但对中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限,很难有效抑制不可逆污染。导致不可逆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强疏水和中性亲水组分。  相似文献   

10.
太湖蓝藻打捞和资源化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惠  朱喜 《江苏水利》2009,(7):35-35,37
蓝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5亿年以上,但近期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是由于严重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引起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污染日渐严重,1990年太湖以蓝藻为主的藻类(以下简称蓝藻)第一次爆发后便年年爆发,而2007年在贡湖(太湖北部的湖湾)取水口附近产生大规模的蓝藻爆发和"湖泛"(严重污染的底泥在厌氧状态下发生强烈生化反应的俗称)的联合作用使湖水发臭,形成供水危机.  相似文献   

11.
从五里湖谈太湖水污染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喜 《中国水利》2004,(14):19-21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生活、工业污水入湖,湖水被严重污染.近年来,无锡市为治理五里湖水污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治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五里湖的污染实践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结合五里湖治污实践,对太湖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太湖无锡水域2007年5月底至6月初发生的供水危机,是以蓝藻为主的藻类大暴发引发“湖泛”造成的。“湖泛”是剧烈的生化反应,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有其明显的特征和极大的危害性。阐述防治“湖泛”的综合性措施有:清淤,打捞蓝藻,合理规划调水路径,控制外源入湖,修复水生态,加强监测和制订应急预案,以确保安全供水和改善太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3.
沈爱春 《中国水利》2011,(8):26-27,30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国家工程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措施正在逐项落实。出于治理太湖局部内源需要,修复水生态的底泥清淤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太湖湖底大量的流泥应是清淤的重点,但是由于生态清淤技术的成本较高、规模较小、占用大量堆场、淤泥再次污染等问题,建议太湖清淤与挖槽疏浚并举的模式,以克服上述诸问题,并扩大内源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源水中藻的危害与饮用水除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饮用水源水中藻类污染的危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农业退水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给饮用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干扰,影响水厂供水的水量和水质,其表现包括:(1)影响水处理过程正常运行。藻类及其分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围隔可改变水体流场、影响藻类漂移聚集,通过改变围隔布设角度和长度,探究不同围隔导流方案下藻类的富集效果。选取梅梁湾内的打捞点蓬坑湾作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太湖水量水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太湖蓬坑湾套网模型,根据角度、长度两个因素,模拟6种布设方案下藻类富集效果,分析得到最佳角度、长度组合布设方案,并进一步考虑蓬坑湾地形和经济效益,提出适宜于蓬坑湾地形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围隔布设角度与水流方向呈120°时,湾内富集效果最佳;围隔布设长度越长,蓝藻收集区域越大,湾内富集效果越好;综合考虑地形特点和经济效益,最终确定围隔布设最佳方案为在上下湾口处分别布设一段围隔,布设角度与水流方向呈120°,上下湾口处围隔布设长度分别为100、30 m。研究成果对于改善湖泊水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大梯度磁滤器去除水中藻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节性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厂运行出现了许多问题。以L湖水为处理原水 ,采用大梯度磁滤对其进行处理 ,去除率高。介绍了该工艺的原理及流程 ,并对藻类去除效果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渔洞水库pH值超标的成因分析及其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渔洞水库水质检测和水的化学特性分析可知,pH值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引起,而藻类的大量繁殖是由于水库内生物链失衡所造成,根据pH值超标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3种降低水库pH值超标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沉淀与气浮工艺单元处理太湖原水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典型的太湖湖泊水源水,通过中试对比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两种工艺对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气浮工艺单元对低温低浊水的浊度、UV254的去除率分别比沉淀工艺平均高14.94个百分点、7.51个百分点,对高温高藻水则平均高出5.77个百分点、5.62个百分点。气浮工艺较沉淀工艺能更好地去除藻类和藻毒素。对于CODMn、DOC、土臭素(GSM)、二甲基异冰片(MIB)的去除效果,气浮工艺单元略高于斜管沉淀。气浮工艺单元对各粒径等级的颗粒物去除率基本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塘系统对CODCr、TN、TP的削减量分别为16.182 g/(m2·d)、1.904 g/(m2·d)、0.154 g/(m2·d)。与传统氧化塘相比,高效藻类塘具有占地面积小、停留时间短、对污染物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且高效藻类塘系统设备简单,建设成本低,运行能耗低,系统启动快,基本无需专人管理,因此该工艺适合在气候温暖、阳光充沛的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和湖西区、澄锡虞区主要入湖口门水质资料,对2000年前后的太湖水环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湖西区和澄锡虞区由于受引长江水的影响,入湖水量大增,导致河网污染物大量入湖,使输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纳污(自净)能力,太湖富营养化有加剧的趋势。建议严格强化陆域控源减排,优化"引江济太"调度方案,适度控制引长江水量,以减少竺山湖、梅梁湖、太湖西部沿岸区乃至整个太湖的污染物入湖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