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岩 《山西水利》2013,(9):51-52
汾河左岸一级支流,古名洞过水,亦称洞涡水、同过水、涂水,俗名小河,“潇河”之名始于1945年,因“潇”、“小”谐音而得名,是汾河的第二大支流.《水经·河水》:“洞过水,出沾县北山,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西入于汾.”《水经注·汾水》:“(汾水)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清一统志》太原府:“洞涡水,俗名小河.”《水经注·洞过水》:“洞过水出沾县北山.”《魏书·地形志》晋阳:“同过水,一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源过祠下,四水合道,故日同过,西南入汾.”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马道岭,在太原市小店区洛阳、南马村间汇入汾河.  相似文献   

2.
<正>沁河又名沁水,古称少水、涅水。《山海经》: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汉书·地理志》谷远:"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水经·沁水》:"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水经注》"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齐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元和郡县志》绵山县:"沁水,一名少水,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  相似文献   

3.
水岩 《山西水利》2014,(4):52-52
<正>惠济河古称中都水、婴侯水、婴涧水,汾河一级支流。《山海经》:"竭戾之山,婴侯之水出焉。"《水经注·汾水注》:"山海经称竭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右出祀山,其水殊源共合,注于婴侯之水,乱流经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乾隆《汾州府志》:"婴涧水,出平遥县东南鹿台上,俗呼鹿台河。"《清一统志》载:"中都水,在平遥县东南15 km,一名婴侯水。"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境内,主河道分东西两  相似文献   

4.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5):91-91
垣曲因境内群山如垣,而且又地处于黄河九曲之一的地方而得名。春秋时为东山皋落氏部族,战国时属魏国称为王垣,因其地近王屋山而得名。西汉时称为垣县,《博物记》云:“山在县东状如垣”。宋改称垣曲县,属绛州。《宋史·地理志》:“绛州,领有垣曲县”。《山西郡县释名》:垣曲县“周围皆山,如垣之曲。”  相似文献   

5.
《治淮》2012,(6):46-46
鸿隙陂是我国汉代大型灌溉工程。据《水经注·淮水注》记载,"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迳慎阳顾城南……慎水又东流,积为焦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为鸿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迳息城北,又东迳南入淮"。这说明鸿隙陂水源来自淮水,位于河南淮河干流以北,汝河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水利灌溉事业历史悠久,不仅在技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灌溉管理制度。传说中的大禹就作过“司空”。夏、商、周时,也都设有“司空”这一水利职官。《荀子·王制》说司空的职责是“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据《周礼》记载,当时有“浍、洫、沟、遂、甽”等逐级渠道,人们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卤城县(废用名)因盐碱地分布较多,故名之。西汉时设置,新莽改名鲁,东汉仍名卤城,建安中撤销。故治在今繁峙县东30km处的固伏村。《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莽曰名鲁。”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卤城,在(繁峙)县东百里故福都,周三里一百步,  相似文献   

8.
水利实干家——记运城地区劳动模范、绛县范必扬水站长王俊民□王俊波张广瑞1996年,绛县范必扬水站捷报频传,继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先进管理单位”之后,其灌溉管理经验又分别被《山西水利》杂志和《山西经济年鉴》刊载。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建国在专程视察该站工作时...  相似文献   

9.
由《上海水利志》编辑室和松江县水利局联合召开的《松江县水利志》评审会于1992年1月13日至15日在松江县城举行。松江县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底部东缘,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沛,“鱼米之乡”多得利于水;然地势低洼,县境的70%以上为低洼地区,因而有“太湖泄洪走廊”之称,其害亦以水为最,故又有“治松必先治水”之说,编修好《松江县水利志》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尽管新年伊始,上海城乡寒气袭人,市、县水利局热心修志的新、老领导和全市水利系统修志人员,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负责人、县志办  相似文献   

10.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5):90-90
临河县(废用名)北周宣帝时设置,属汾州,隋开皇五年(585),改属隰州,十八年改称永和县,故治在今永和县南17.5km处。《隋书·地理志》龙泉郡:“永和,后周置,曰临河县及临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隰州:永和县,“高齐后主于狐嗫故县城置永和镇,周宣帝废镇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太平寰宇记》隰州:  相似文献   

11.
汾河一级支流,古称监河。明洪武《太原志》:"监河,在(静乐)县南一百五十里娄烦镇南峪,其源出自独石河村,流至楼烦城南入汾水"。流域位于娄烦县境内,发源于吕梁山主峰关帝山东侧的北云顶山(2659m)的独石河村,东北流经县城南,注入汾河水库。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10 mm,多年平均年水  相似文献   

12.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4):24-24
临津县唐武德七年(624)时改临泉县为临津县,贞观元年(627)更名合河县。故治在今兴县西20km处的碧村。《元和郡县志》岚州:合河县,“武德七年改(临泉)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旧唐书·地理志》岚州:“(武德)七年置临津县”。又,合河,“(武德)四(七)年置临津县”。  相似文献   

13.
水岩 《山西水利》2013,(12):51-52
古称中陵川水、中陵水,又名兔毛河,亦名沧头河,源于山西、流经内蒙古,是黄河一级支流——浑河(红河)的上游河段。《水经·河水注》:“(中陵川)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北……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  相似文献   

14.
《山西水利》2013,(10):52-52
潇河支流,又名寿水,古称黑水,是潇河的最大支流。《水经·洞过水注》:“洞过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流,同归一川,东流南曲,……其水又西南入洞过水。”发源于山西省寿阳县胡家堙村,在芦家庄东汇入潇河。  相似文献   

15.
水岩 《山西水利》2014,(3):51-52
<正>古名太罗水、关河,亦作官河、毁关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水经·河水》:"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清一统志》宁武府:"关河,在偏关县南门外";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关河即官河也。源出老营堡、狐狸沟、鸦儿岩、沙窊寺诸泉,西流经偏关县南,折而经城西北,直溯关河口入黄河","关河,古大罗水也",此处"大"即"太"也;《宁武府志》:"官河、毁关河,自朔州流入(偏关)县境,其源有三……"该河上游支流多如树  相似文献   

16.
聊城市河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初期,聊城市水利局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江北水城的战略决策,转变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原则,投资3000多万元,对徒骇河城区东段进行了开发治理。通过对河槽清淤、扩挖,建设昌东公园,初步形成了长4·7km、水面宽140~180m、占地160km2的徒骇河东段风景区。随着聊城市“东扩南展”城市规划的实施,徒骇河将由过去的城郊河变为城中河,其旅游、休闲、观光、健身、科普等多种功能将日益提高。因此,徒骇河南段的开发建设也提上了聊城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程。特别是依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的要求,自2…  相似文献   

17.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6):51-51
乌河县(废用名)唐武德元年(618)改抚城县为乌河县,贞观元年(627)并入盂县,故治在今阳曲县东25 km处的东凌井乡。《旧唐书.地理志》太原府:武德元年,并州总管领晋阳、乌河等十六县。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洪武《太原志》”:唐武德三(元)年,改抚城县为乌河县,贞观元年省。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     
正嘉陵江上游最大支流,古称桓水,始见于《尚书·禹贡》:"織皮、西倾因桓是来"意即梁州的贡物由西倾山顺着桓水前来。織皮谓西戎之国,即昆仑等是也;西倾,山名,在甘肃、青海交界处,绵亘千余里;桓,桓水,即白水,今名白龙江。《水经注》:"白水出西倾山,流注汉水。"《辞海》:"桓水,古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西倾山南,屈曲东南流至今甘肃舟区县东与古羌水即今岷江合,又东南至今文县与古白水即今白水江  相似文献   

19.
《汉书·沟洫志》,后汉班固著。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永平五年(公元62年)任“兰台令史”,随升“迁为郎,典校秘书”。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班固承继其父班彪遗业,用了20多年的时间,编著《汉书》,成为与《史记》同享盛名的重要史籍。《沟洫志》是《汉书》的十“志”之一,撰著年代约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前。它继承发展了《史记·河渠书》的传统,对古代河渠水利史实作了通贯古今的叙述,成为我国第二部水利通史。全文共5317字,按叙述结构可划分为29段,其中1~12段除个别(例如引漳溉邺等)外,基本照引《史记·河渠书》,记述从禹治水至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两千来年的水利史实;13~28段则系统记述汉元鼎六年至元始四年(公元前111年~公元4年)一百多年来的水利史实,并多次记述了西汉及其以前、未被《史记·河渠书》收录的禹治水传说及战国、秦、汉的黄河情  相似文献   

20.
《明史·河渠志》是《明史》的十五《志》之一。《明史》为清代官修,编修时间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最后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印成书。先后担任修史“总裁”的有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参加具体编撰工作的人数不少,其中以万斯同用力最多。成书后署名“张廷玉等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