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轻型客车车身刚度灵敏度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胡志远  浦耿强  高云凯 《机械强度》2003,25(1):67-70,94
建立某国产轻型客车车身刚度有限元分析模型,确定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分析载荷,并对有限元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利用ANSYS软件就该车的车身骨架及车架各部件对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的灵敏度进行分析,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选择设计变量,以车身的总质量和车身构件的最大应力为状态为量,以车身弯曲刚度和车身扭转刚度为目标函数,对该车的车身刚度和车身扭转刚度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汽车静刚度是车身变形的重要结构参数。文章通过试验研究了车身在扭转情况下和在不同部位加载弯曲工况的车身变形,分别计算了车身的扭转和弯曲静刚度,得到了车地板变形分布和车身关键部位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某微型客车车身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对板件厚度的灵敏度分析。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选择优化设计变量,以车身质量为目标函数,以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为状态变量,对车身进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4.
非承载式车身实际上也承担载荷,它对整车刚度的影响不可忽略.以某非承载式车身及车架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试验确定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边界条件与载荷,计算分析其在扭转及弯曲工况下的刚度,得到非承载式车身及车架对整车刚度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对于车身与车架多点连接时车身对整车扭转刚度有较大的贡献.对车架与整车的刚度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以某国产轿车车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运用Radioss求解器对该模型进行刚度分析,计算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弯曲刚度,绘制车身扭转刚度曲线、弯曲刚度曲线并计算车身主要开口部分的变形量,分析比较刚度的分配情况,然后对车身结构件进行优化,使车身刚度有所提高,白车身质量减少8.2kg。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车身静刚度分析对轿车NVH等性能的影响。还简单介绍了白车身扭转和弯曲静刚度的工作原理,并且结合某款车型的白车身静刚度的试验,对白车身静刚度的试验过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车身刚度是衡量整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车身刚度试验是验证、评价车身静刚度的主要途径.本文以白车身的弯曲、扭转刚度试验为例,对试验系统和试验流程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系统组成、传感器标定方法、测量点的选择、加载方式、试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并对试验方法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此试验方法较为合理,易于操作,能够准确地测量车身刚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参数化建模软件SFE-CONCEPT建立了某轿车白车身的参数化模型,为白车身轻量化优化提供形状、厚度设计变量。对参数化白车身模型的静态弯曲、扭转刚度和低阶模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并与试验对比,验证了所建参数化白车身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编辑脚本实现白车身模态振型与阶次的自动识别功能,避免了白车身优化过程中的人工介入。将脚本文件嵌入到Isight优化软件中,实现了参数化白车身轻量化全自动优化,从而减少了工作量并提高了白车身优化效率。轻量化优化过程中约束白车身静态弯曲刚度和一阶弯曲、扭转模态频率,寻求白车身质量最低、扭转刚度最大的方案。采用近似模型的方法对白车身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白车身轻量化的优化效率。优化后白车身质量降低了33.97 kg,减重率达9.33%,白车身的弯扭刚度和一阶弯曲、扭转模态频率与初始模型基本一致,取得了显著的轻量化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机械强度》2016,(2):380-384
对微型货车车身进行了轻量化改进,使整车质量总共减少10.9 kg,利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对模型施加约束和力后,进行了整车改进前后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计算对比,发现弯曲刚度下降1.28%,扭转刚度下降2.49%,都略有下降,强化路面实车试验后,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介绍车身扭转刚度的解析方法。基于白车身几何模型搭建其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静态加载方法分析得到白车身关键测量点的垂向位移,获取了白车身扭转变形曲线。结合扭转角插值方法,得到白车身整体扭转刚度,并通过白车身台架试验对扭转刚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白车身有限元分析的扭转刚度为15 299.54 N·m/(°),试验扭转刚度为15 986.98 N·m/(°),其相对误差小于5%,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可适用于其他车型,对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动轿车车身结构扭转刚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身刚度是较强度要求更严格的设计指标,尤其是车身扭转刚度指标,它是车身抵抗较恶劣的扭转工况载荷的关键保证指标。文中在对某进口微型电动轿车车身骨架进行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车身结构的扭转刚度,通过其试验分析验证仿真分析模型,并进一步分析该车基础结构的刚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车身结构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低阶模态进行研究;建立某轿车的有限元模型,根据其刚度、模态分析结果和该车身的受力特点,通过调整关键结构件的厚度参数以及修改主要接头的连接关系和截面形状,成功地使车身刚度和模态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汽车车身骨架结构由薄壁梁构成,因此将薄壁梁理论运用到车身正向开发设计中。改进文献中的车身刚度设计方法,推导了包括双力矩和翘曲函数等在内的薄壁结构的14个状态向量与15个截面属性之间的力学关系;建立了包含主断面属性的车身梁单元刚度分析模型和以车身接头为耦合点的整车刚度链力学模型。通过对比相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以及文献中的刚度链计算结果,验证了提出的薄壁结构车身刚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最后,以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为约束条件,以车身质量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比对应文献更好的车身轻量化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汽车镁合金车身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条件下对AZ61镁合金进行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镁合金材料的力学特性。采用镁合金结构对某轿车车身前端进行轻量化的改进设计,显著降低了车身质量。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原车身和镁合金车身的刚度和模态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对原车和镁合金车身的正面碰撞进行模拟计算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镁合金车身的刚度、模态和碰撞的安全性满足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速客车车体结构的特点,设计出二等车的拖车车体。为降低车体的重量和提高车体的抗压能力,车体的钢结构采用大型中空挤压铝型材;通过刚度等效法建立车体等效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详细分析其主要结构的应力;通过对垂向载荷工况、纵向拉伸载荷工况、纵向压缩载荷工况、气动载荷工况的分析计算,得到了车体钢结构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强度薄弱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应力集中的结论。解决应力集中问题不应通过加大构件断面尺寸,而应采用降低应力集中的结构措施或局部补强,并提出了设计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宣海军  苏荣  江腾飞 《机械》2014,(4):37-41,49
测量了横梁系统在车身安装状态下的固有振动特性,并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横梁系统的模态参数,结果确定了横梁系统刚度较差的原因与横梁骨架和车身前围板刚度不足有关;然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横梁系统主要零件的板厚对固有频率、质量的灵敏度,发现不同零件对横梁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质量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在OptiStruct中建立数学模型并优化零件板厚,使横梁系统总质量、固有频率和刚度之间得到了较好的平衡,改善了横梁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17.
轿车白车身动力学模型修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单元为主建立了某轿车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以该车模态试验为依据,通过调节各构件间结合面的连接刚度,修正了模型,得出了与实际结构力学特性相吻合的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的灵敏度分析和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车身接头刚度测量的必要性与测量原理,针对国内车身接头刚度实验测量装置还存在空白的现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多平台车身的接头刚度测量装置,并分析了该设计装置的主要特点。最后基于该装置对车身某接头刚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并将有限元分析数值与测量值做了对比,分析了实验值与仿真分析值出现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轴承及导轨接触刚度的混联机床静刚度研究及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新型重型混联机床XNZH2430的构型,建立该机床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兼顾部件连接处轴承刚度及直线导轨与滑块接触刚度的机床静刚度特性.计算在一定载荷条件下,加载荷处的变形位移,由此得出机床各方向静刚度,并与静刚度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较小,证明仿真结果是可信的.以有限元仿真为依据对整机静刚度进行优化.对轴承进行优选和更加严格的预紧,使轴承刚度得到提高,对整机重新加载进行计算,整机静刚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在大型精密仪器中的广泛使用,运用弹性接触理论推导出适合计算该类型轴承的刚度计算公式,用以仪器系统形变和位移的定量分析。并以一大型天文望远镜中所用的该轴承为例,计算了轴承的径向和轴向刚度,讨论了采用有限无法进行数值计算时,该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的简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