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轮机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力致热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风能转换形式。风力致热系统主要由风轮机和各种制热器和换热器组成。它主要用于温室、禽舍等供暖,鱼池水加温以及农副产品干燥加工等方面。风力致热方式有直接热转换方式和间接电热转换方式两种。直接热转换方式有固体摩擦式、固液摩擦式、挤压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风力致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风力致热技术将风能直接转换为热能,风能利用率高,对风况的变化适应性强,装置结构也比较简单.开发风力致热技术用于生活供暖,农业生产等,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目前国内风力致热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以期促进风力致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外风力致热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自古以来人们就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利用风能,如风帆行船、风磨、风力提水以及风力发电等等。而风能转换成热能(风力致热),则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利用风能的新技术。根据热力学定律,由机械能转换成热能时理论效率为100%。理想风力机的转换效率将近60%,实际用的风力机效率一般仅为理想风力机的70%。通常风力机提水时的效率只有16%左右,发电时的转换效率为  相似文献   

4.
风力致热海水淡化是将风能直接转换成热能,再蒸发海水制取淡水的技术。文章论述了风力致热型海水淡化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S型垂直轴风力机、搅拌液体致热装置和海水蒸发室的特性。通过力矩的匹配计算,建立搅拌器直径的相关数学模型,并依据最优匹配数学模型计算搅拌液体致热装置的参数。根据搅拌液体致热装置的尺寸设计出海水蒸发室,并通过理论计算预估其在额定风速下的产水量约为239.1g/h,表明了风力致热海水淡化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三叶片、抛物线形状叶片、NACA0015翼型的φ型垂直轴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选用搅拌液体风力致热装置,设计出垂直轴风力机设计流程图和一种在8m/s风速时额定功率为2kW的风力致热系统,以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力矩和功率的匹配计算,确定搅拌器直径等相关参数,依据最优匹配数学模型计算出搅拌液体致热装置其它的参数。该风力致热装置简单可靠、致热效率高,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家庭供热采暖提供中、低品味的热能,并为风能的应用和发展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某型垂直轴风力机驱动的5 k W搅拌型风能致热器为研究对象,依据风力机的功率系数-叶尖速比性能曲线进行搅拌致热器的最大功率匹配设计,提出2种搅拌致热器设计方案,得到搅拌致热器的详细尺寸。以所设计搅拌致热器的具体几何参数为基础进行三维造型,并利用CFD方法进行搅拌致热器性能预测,得到其功率-转速性能曲线,并最终确定风能搅拌致热系统的工作点。结果表明:CFD方法能够用于风能搅拌致热器性能分析和设计,2种设计方案均能实现搅拌致热器与风力机的最大功率匹配。与风力机最大功率工况相比,所设计风能致热系统的风力机匹配功率的最大相对偏差为-1.05%。  相似文献   

7.
风力致热及其储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生活供暖和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及其加工过程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我国风能资源多、分布广,是风能大国,风力发电、风力提水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应对风力致热及其储能技术加大研发力度,不仅要有更多的理论研究,更要提供形式多样的实用的新产品,为节能减排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搅拌式风热装置启动扭矩的影响因素,设计了搅拌式风力致热实验台,以三种自制致热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分析搅拌转速、角加速度、致热器叶片半径与致热装置启动扭矩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启动扭矩与搅拌转速、角加速度、致热器叶片半径均有关。相关条件一定时,扭矩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角加速度越大启动扭矩越大,致热器叶片半径越小,启动扭矩越小。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套可匹配不稳定风能作为能量输入的高效风力致热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CFD)分析系统关键参数油液高度和输入转速对系统制热效能的影响;基于仿真系统结构参数和仿真条件建立试验系统,并进行相应的搅拌验证试验。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CFD对风力致热效能分析可行有效;分层式液力搅拌致热效果明显;在试验范围内,油液高度越高、搅拌速度越大,致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我国目前风能致热技术的研究进展状况,重点分析了风能致热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包括风能致热器、风力机、蓄热装置及控制系统等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未来我国风能致热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工业级致热系统应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1.
风能-流体升压节流致热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流体节流与摩擦学原理对风能致热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与实验。在800W实验装置上,取得了3小时内工质温升近50℃的实验结果,温升曲线与理论分析计算相一致。提出的能量与换热方程,可准确预测风致热装置内工质温升并可作为其换热器的设计依据。分析指出:风力致热的能量利用率高于风力发电的值;风力致热的工质应综合考虑其粘性、定压比热、密度、节流微分效应、温度—饱和蒸汽压力值等因素后优化确定;风轮、液体泵、节流器参数的确定应兼顾额定工况风能利用率及系统的变工况性能.  相似文献   

12.
<正>风能利用是一项技术发展最为成熟、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能海水淡化主要有两种形式:风电海水淡化(分离式)、风力直接驱动海水淡化(耦合式)。分离式是先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驱动脱盐单元进行海水淡化。耦合式是将风能转化的机械能直接用于驱动脱盐单元进行海水淡化。两者都必须采用相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搭建搅拌式风力致热试验台,以自制的2种致热器为研究对象,使其分别在3个不同平均角加速度24.92、14.66、8.04 rad/s2下启动。通过动态扭矩测试仪和数据采集仪测试记录致热器启动阶段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致热器启动时所需扭矩与角加速度的一次方、转速、叶片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同时得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式;满负荷时,启动扭矩会出现一个峰值,且角加速度越大峰值越大,自然风必须提供峰值以上的扭矩,否则装置无法启动。  相似文献   

14.
风能直接转化成热能具有转换效率高的优势,通过在负载一定时系统与转速的研究,提出在合适的转速条件下涡电流法可以有效将风能转化为热能。  相似文献   

15.
《节能》2017,(2)
以热管为传热元件的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流体阻损小、有利于控制露点腐蚀等优点的新型传热元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热管的应用范围已经从航天、航天器中的均温和控温,扩展到了工业技术的各个领域。将热管传热原理应用于风能致热技术的传热中,作为传热元件,目的在于探讨热管技术在风能致热的热能进输送中应用的可能性,以期获得风能致热的基本数据,为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针对自行设计和研发的风车及磁涡流发热系统,通过对多组实验的测试,分析热管在不同蓄水量时的热导率,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归纳对比,得到了热管的有关传热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管的热导率随着蓄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呈非线性关系。这对热管技术在风能致热的热能传输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风电发展史与现状 风能利用自多种形式,目前有发电、提水灌溉、致热供暖、助航等(如图1所示)。将风能转换成电能是风能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风能是一种分布广泛、近乎无尽地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通过风力机可以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与现有的风电致热或其他风能致热方式相比,风能驱动永磁涡流致热法能较好地避免能量转化的二次损耗,且结构简单.文章介绍风能驱动涡流致热系统的流程及其工作原理,结合应用研究现状对影响其致热功率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为在不同工况下选择合适材...  相似文献   

18.
液压式风力致热器由齿轮泵、发热器、散热器和控制器组成。用风车带动齿轮泵,使油液流经发热器的小孔发热。文章介绍了针对2kW液压式风力致热器根据风速变化而改变发热器小孔直径的智能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2011,(2):22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把风能转变为电能是风能利用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风轮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它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  相似文献   

20.
我国风能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馨 《太阳能》1999,(4):16-17
我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kW。风能是我国目前技术最成熟、最有开发利用前景的一种新能源。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有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帆助航等,本文就我国风能利用的现状向读者作一介绍。1风力提水我国适合风力提水的区域辽阔,作业众多因此发展风力提水是弥补当前农村、牧区能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东南沿海、辽东和山东半岛以及海上岛屿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地表水源也丰富,是我国以抽提地表水为主的最佳风力提水区;内蒙、青海、甘肃和新疆北部河谷地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