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粱子粒理化特性与清香型大曲白酒酿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作为清香型大曲白酒生产中的原料,其子粒的理化特性对于白酒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试验选用粳高粱品种(晋杂22号、晋杂12号、晋杂34号、晋杂23号)与糯高粱品种(晋糯4号、晋糯5号)进行了清香型大曲白酒酿造试验,通过分析理化特性与白酒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较低的脂肪含量(≤4%)和一定的单宁含量(0.5%~1.5%)有助于提升白酒的品质。如果要酿造优质白酒,需要脂肪和单宁有一定比例关系(2.5∶1左右),并且含量相对较高(脂肪4.0%左右、单宁1.6%左右)。糯高粱比粳高粱出酒率高3个百分点左右,并且有突出的绵甜口感。  相似文献   

2.
试验对七个高粱品种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分别进行了食醋酿造试验,且对相应的老陈醋产品进行了理化指标测定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晋杂18号和晋杂23号应用于食醋酿造的出品率分别达到8.83和8.78,适合酿造高出品率的普通醋。晋杂22号和晋糯3号酿造的食醋理化指标、感官评价和风味较佳,适合酿造高品质的食醋。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选育的晋糯5号糯高粱杂交种和晋杂34号粳高粱杂交种为对照(CK),分别采用添加4种不同辅料对晋糯5号糯高粱杂交种酿造清香型大曲白酒,并对其出酒率和基酒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添加16%谷糠的(配方1)出酒率最高为46.5%,比晋糯5号(CK1)出酒率提高1.2%,比晋杂34号(CK2)出酒率提高3.9%;对其基酒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高级醇含量为909.48 mg/L,乙醛/乙缩醛为0.58,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为0.80。表明在晋糯5号糯高粱中添加16%的谷糠能够酿造高品质的清香型大曲白酒。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粳高粱、安徽本地糯高粱和东北粳高粱为研究对象,对三种不同品种高粱进行浓香型白酒的大生产酿造实验,分析比较三种高粱籽粒的理化性质及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酿酒特性和出酒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安徽本地糯高粱中的总淀粉、支链淀粉和单宁含量最高,淀粉利用率及产酒效果更好,出酒率最高,达到了37.76%,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粳高粱。同时,本地糯高粱的原酒感官品评得分也是最高的,浓香型白酒风格更突出,显示出了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优良的酿酒特性。因此,安徽本地糯高粱较山西粳高粱和东北粳高粱,更适合作为浓香型白酒的酿酒高粱原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高粱品质与酿造山西陈醋之间的关系,试验选用粳质高粱晋杂22号和糯质高粱晋糯4号进行了山西陈醋的酿造试验,并进行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熏醅醋相比白醅醋,可以显著提高醋的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总酯、总黄酮和多酚含量约65%,40%,65%,55%,而对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不挥发酸的含量影响较小。糯质高粱晋糯4号能达到传统粳质高粱晋杂22号高粱酿造山西陈醋的品质,并且口感绵甜突出,比传统出醋量高出3%。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酱香型郎酒酿造高粱的适用性,研究不同高粱品种酿酒的品质差异,以4种不同的高粱品种(郎酒专用糯高粱LJ1、泸州本地糯高粱LJ2、东北糯高粱NLJ1、东北粳高粱NLJ2)为研究对象,在大生产条件下进行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实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高粱品种的主要营养组分差异以及产酒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富含高比例支链淀粉的糯高梁品种(LJ1、LJ2、NLJ1)更有利于酱香型白酒的发酵;粳高粱不利于酱香型白酒多轮次蒸煮发酵;郎酒专用糯高粱LJ1由于含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且全部为支链淀粉,全年总出酒率最高,且在第三、第四、第五轮次的出酒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品种;LJ1的酿造酒质略优于LJ2,优于NLJ1,东北粳高粱产酒风格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川南酱香型酒厂更适于选用当地的糯高粱品种进行生产酿造。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糯高粱在淀粉、蛋白质、粗纤维等组成成分含量上有一定差异,使用不同品种糯高粱酿酒时在耐蒸煮性能、蒸后质量及最终原酒产质量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公司小曲白酒新工艺酿造条件对包括两糯1号、红糯5号等14个品种糯高粱开展对比酿酒实验,结果显示,两糯1号品种具有出酒率高、原酒中杂醇油含量低、口感好的特点,是目前最适宜公司小曲酒酿造工艺的糯高粱品种,此外红糯13号、红糯16号品种产酒质量稍差于两糯1号,可作为备选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品种高粱对酱香型白酒酿造的影响,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在公司鲁酱壹號酱香车间进行粳、糯高粱投粮生产试验,通过对不同品种高粱进行成分检测及原酒出酒率分析、酒样感官品评等,结果显示糯高粱出酒率高于粳高粱,酒样感官较粳高粱酱香突出、酒体柔和、风格典型。因此,糯高粱更适合酱香型白酒的酿造。  相似文献   

9.
以6种高粱为材料,对高粱籽粒理化性质、出酒率和酒品质等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高粱品种酿酒特性。结果显示,糯性高粱籽粒吸水率和膨胀率均大于粳性,其中冀酿2号支链淀粉含量最高,为69.84%。粳性辽杂19容重、含水量、蛋白质含量最大,分别为787 g/L、9.66%、8.91%。粳性高粱淀粉颗粒表面光滑,结构较为松散,糯性淀粉浆起始温度、终止温度和热焓值均高于粳性。粳性辽杂19酒中乳酸乙酯含量最高,为227.98 mg/100 mL,其余酯类糯性的均小于粳性。粳性佳县高粱总淀粉、单宁、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和出酒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7.42%、1.22%、229.29 mg/100 mL和41.61%。该研究揭示了粳糯高粱之间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不同高粱酒香味物质含量不同,结合出酒率得出佳县高粱较适合于陕西省西凤酒的酿造。  相似文献   

10.
优质原料的筛选是酿造优质白酒的前提条件。采用公司二粮型浓香白酒工艺对东北高粱与澳洲高粱进行对比酿造试验,发现两种不同品种高粱在酿酒工艺操作、出窖糟醅理化指标、入窖升温情况及最终原酒产质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果表明,东北高粱的支链淀粉含量高于澳洲高粱,并且东北高粱的平均出酒率比澳洲高粱高5.57%,优级酒率比澳洲高粱高约10.30%;在工艺操作方面,东北高粱具有粉碎效果更好、润料蒸煮时间更短、淀粉利用率更高等特点。结合风味数据和感官品评,发现东北高粱白酒的己酸乙酯含量最高可达3254.74 mg/L,浓香型风格更为典型。因此东北高粱更适合作为二粮型浓香白酒工艺原料,研究结果为浓香型白酒原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秋硕  李梦  李俊薇  刘艳  毕素娴  孙琳  李良 《酿酒》2021,48(2):89-91
通过使用玉米、高粱两种原料进行液态法发酵生产白酒,从出酒率、糖化率以及基酒感官评审等方法指导液态法白酒的生产;相同发酵条件下高粱出酒率高于玉米,高粱糖化率为96.96%高于玉米,二次复蒸基酒感官评审以高粱为底物的基酒优于玉米,不仅为企业生产提供了方向相较于其他原料成本也是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2.
张鑫 《酿酒》2014,(3):41-44
应用自制强化高温大曲与汾酒大曲进行不同比例的配比,匹配汾酒工艺后进行酿酒对比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对曲与酿酒关系研究及清香型调味酒研制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张汝忠  宋毅 《酿酒》2010,37(6):47-48
根据长期利用温湿度记录仪跟踪汾酒大曲培制的检测结果,控制培曲的用温时间与幅度,可以稳定汾酒大曲成曲的生化指标,从而更好地提高汾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以纯大米为原料,展开了浓香型酿酒研究。通过对纯大米加正常曲、纯大米加强化曲和纯高粱加正常曲三组试验窖池酒体产量、理化和感官比对分析,发现纯大米加正常曲和纯大米加强化曲相比于纯高粱加正常曲产量分别高出6.7%和11.3%,池己酸乙酯分别高出11.8%和33.9%,池乳酸乙酯分别高24%和28.2%,池乙酸乙酯分别低4.6%和18.3%,酒体窖香更浓郁、稍显闷、味更丰厚。该研究结果为浓香型白酒原料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冰  张鑫 《酿酒》2014,41(5):98-101
打破汾酒传统工艺入缸温度均一的发酵模式,将酒醅入缸温度进行差异化调整,考察入温极差对发酵过程及产酒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差异化入缸所产酒酒体"香气较大,乙酯香略突出,较醇厚,香味较长"。  相似文献   

16.
白酒技术继续进步的努力方向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文昌 《酿酒》2008,35(4):10-15
经过白酒界三十余年的努力,白酒生产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产品质量逐渐下降的问题。比较好的研究方向是以技术进步为目标,承认大曲酒的质量好,但视大曲酒为研究对象,认识其生产规律,并进一步改造它,最终实现在质量上达到或超过大曲酒。在该研究思想指导下,对汾香型酒、泸香型酒、茅香型酒、凤香型酒、醇香型酒、脂香型酒等不同香型的酒应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冻干方便米饭原料适应性及加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全国收集的22个品种稻米的品质特性,并分析了其品质特性与冻干方便米饭的加工工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稻米种类对冻干方便米饭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粳稻最适合于冻干方便米饭的制作。其中,XF165、XF111、皖粳杂1号、辽粳28号等是适合加工冻干方便米饭的最优原料大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