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贤良 《地质装备》2012,13(4):37-41
禹州市是河南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县(市)之一。本文在对该区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单元格信息叠加法,将禹州市地质灾害分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全面分析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安全性及其形成机理,为当地政府进行灾害治理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其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积广、发生频率高、经济损失大、致灾作用强烈等特点。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统计了河南省地质灾害总体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土流失、降雨等因素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找出了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对河南省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腹地,山地丘陵面积占99%,山高坡陡,是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对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地质灾害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并就县域境内地质灾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为区内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南阳盆地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达94.1km2.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地面沉降、地面不均匀沉陷、膨胀土变形及其产生的地裂缝灾害.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类,进行了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进行了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出在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应以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第一参考标准,规划建设用地类别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变化,采用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代替具体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5.
运用GIS技术对河南省禹州市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研究和预测预报。研究从引发禹州市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外因入手,首先进行全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其次在充分考虑降雨对地质灾害发生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分区,然后采用临界降雨量模型判据法在重点及次重点预警区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北部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研究该区采空塌陷、崩塌、滑坡等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诱发因素,并对其危险性进行分区。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该区项目建设的适宜性做出初步评价,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区内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罗山县地处豫南地质灾害多发区,为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为该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防灾减灾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该县境内滑坡灾害为例,采用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典型滑坡灾害点勘查、工程地质测绘、试验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县境内存在11处滑坡,9处为牵引式滑坡,3处为推移式滑坡,可采取防水(堵截、引水和排水)、削坡、降雨预警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以泰山隆安煤业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区野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分析了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发育特征及成因特征;基于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与定性、定量综合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与易发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共发育有直接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9处,主要类型为地面塌陷、滑坡、地裂缝、崩塌与不稳定斜坡,发育规模以小-中型为主,主要为采矿活动引发,同时切坡修路筑房、工业广场建设及特殊的地形地貌为灾害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全区共分为高-中-低易发区3个大区、5个亚区,其中研究区西部及中东部各类地质灾害发育,是全区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此外,针对区内重点灾害(隐患)点,从技术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工程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类似矿区的地质灾害研究与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掌握湖北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相关技术支撑,依据2006—2020年湖北省65个县、市(区)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系统总结湖北省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湖北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险情、规模总体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在十堰市及宜昌市较为发育,有38.20%地质灾害发育于长江水系(干流);地质灾害发育年度分布不均衡,与降雨周期密切相关,主要集中于6月及7月。湖北省地质灾害形成受到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地质构造等作用的影响,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多险滩峡谷。汉江流域(湖北段)地形起伏大,地貌形态多样,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是湖北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结合近年对流域内各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资料及对流域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区内地质灾害共计发育7 024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与不稳定斜坡,其次为崩塌与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相对不发育;(2)区内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3)从地质灾害分布空间上看,汉江流域(湖北段)上游是地质灾害高发、频发集中发育区,中游次之,下游较少;(4)汉江流域(湖北段)支流的地质灾害数量总体高于干流。  相似文献   

11.
吕霜  张新  尹锦锋 《矿业快报》2007,26(1):67-69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商城县姚岗铁矿矿山环境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并提出了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治理的难点在于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与当地自然风景相统一,既保留住景区的背景特色,又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的安全隐患。本文对北京怀柔某景区崩塌隐患点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介绍,对隐患点危岩体(带)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及评价,分析了地质灾害成因及发展趋势,最后对景区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比选分析,选择了加固及避让的治理措施,摸索出经济、合理以及与景区风景相协调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与自然资源,可以为相关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局域层次分析法(AHP)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体系,结合深圳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地质灾害成生机理,确定了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因子、各因子的权重,采用MapGIS技术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分区。  相似文献   

14.
各市 (州 )、县 (市 )、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地矿行政管理部门 ,土地管理局 :   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部长令第 4号 )和《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 [1 999]36 2号 )的文件精神 ,本着地质灾害预防为主的原则 ,从“源头”抓起 ,在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 ,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 ,2 0 0 0年 2月 2 5日省厅制定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关问题的规定》 ,经过半年多各地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隶属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专业从事公益性、基础性、前瞻性及战略性地质环境调查任务的省直公益事业单位。先后荣获国家"功勋地质队"、部首批"文明单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地矿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拥有水工环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地质钻探、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水资源论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评估、勘查、施工、设计、监理以及工程物探、  相似文献   

16.
依据历年矿山环境调查档案资料,分析了河南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论述了矿山地质灾害、压占和破坏土地与植被、水均衡破坏和三废排放等矿山环境问题,指出了河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矿山环境保护以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怀安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形成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诱发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在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供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瑞安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加之复杂的地质环境,瑞安市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点多面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存在较高的难度。本文系统的研究了瑞安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并针对性的探讨了瑞安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物探技术在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生存环境以及国家建设造成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的探查很重要。在双鸭山市安邦荣府小区内,利用物探技术(瞬变电磁法)对煤矿采空区进行勘查,为小区建设及防止塌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地调局地质力学所编写的《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送审稿)目前已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征求意见及行业协会的评审,即将于2017年内发布实施。《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下称《规程》)基于研究团队近年来在InSAR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在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方面的积累,旨在搭建InSAR技术与工程应用间的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