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东亚中生代大陆边缘和中国东海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东海为西太平洋边缘的一个边缘海,由东亚大陆边缘的一部分组成。对东亚中生代大陆边缘没有广泛的了解就难以认识东海构造背景。而对大陆本身没有概括性了解也很难了解中生代大陆边缘。对东亚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分歧。华南和华北是何时,如何碰撞的?扬子克拉通东南是否存在前寒武纪古陆,或另一种说法,是否有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中生代时,沿东亚的俯冲作用是何时发生的?从挤压背景变到引张背景,并导  相似文献   

2.
大河文明谈     
胡文瑞 《中国石油》2008,(16):34-34
在东亚大陆这一浩瀚广袤的区域,人类发展曾经历了大河文明、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三种形态,三大文明相互碰撞,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3.
<正>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间,其地质构造发展与东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地质历史有紧密关系。一、日本的地质构造分区(一)日本及其周围的主要地形日本位于洋壳和陆壳之间。在洋侧一边有深海沟,大陆一侧为边缘海如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和东海所环绕。日本列岛本身由千岛弧、本州弧和琉球弧所组成,大体为北东-商西向延伸,向太平洋呈弧形凸出。从本州中部往南分布着伊豆-马利亚纳火山岛弧(图1)。  相似文献   

4.
1引言中生代花岗深成岩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区域(东亚和北美西部),它们起因于古太平洋板块在周围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在中国东南部,燕山晚期花岗侵入岩主要出现于两个时期,侏罗纪(130~170Ma)和白垩纪(80~120Ma)。侏罗纪花岗岩主要见于大陆内部,而日垩纪花岗岩类主要见于沿海地区。而且,在大陆内部的花岗岩以S型为主,而Ⅰ型花岗岩主要出现于沿海地区,在后者那里通常被推测为造山后的A型花岗岩。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东缘,约在中国大陆东南外200km。根据一些Rb-Sr、K-Ar、Ar-Ar和U-Ph地质年代研究,台湾所有花岗岩侵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东亚,首先是太平洋边缘地区的地层、地质构造、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岩浆作用诸问题。着重研究了二叠纪和三叠纪时亚洲大陆由于连续三个时期(250、220和180百万年)的增生而形成一整体的地质史。讨论了致使哈萨克和外贝加尔到朝鲜、中国西南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环形成的各期增生的标志,如蓝闪片岩变质作用和随后发生的花岗岩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亚洲大陆到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带,在晚白垩世和新生代,构造发育以特别强烈的地壳拉张为特征。地壳拉张运动导致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的大量释放,引起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东亚火山带。许多研究者认为,过渡带中象边缘海这样巨大的构造都是地壳拉张的产物。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另一广泛影响过渡带的作用是剪切错动。在整个过渡带都可见到  相似文献   

7.
<正> 1 引言克拉通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是统一的裂谷过程中的端员部分。尤其是克里斯密克裂谷(苏伊士湾和红海),显示了从西北端初始大陆裂谷作用向东南端海底扩张转变的整个变形过程(图1),该裂谷已作为这种地质过程的模式进行了研究(Martinez等,1989)。Bonatti(1985)认为,在大陆裂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苏联海洋考察和深海钻探的最新资料,探讨了太平洋西北部一组不同类型的构造,其中包括有标准地壳剖面的海盆,地壳异常厚的沙茨基隆起和海斯隆起,皇帝火山隆起,一些大型的海底断裂,边缘长垣和海沟。对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它们与东亚大陆边缘构造的关系也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东海大陆架地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建 《海洋石油》2005,25(1):89-98
文章通过多年来的调查成果展现了东海大陆架地貌的基本轮廓。作者详细论述了东海大陆架13种地貌类型和2种地貌形态和分布位置,总结了中新世以来东海大陆架的地貌成因和演化,其地貌发育与大陆地貌的形成有过渡性和继承性,尤其是海进海退过程中,大陆架地貌与大陆地貌的发育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大陆边缘是指陆壳与洋壳相接的宽阔带。在这些边缘的整个地质史内,它们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和海平面升降运动,一直是陆源沉积物的沉积中心和自生碳酸盐的沉积部位。因此,沿大陆边缘的沉积记录是海平面变化、区域构造作用(沉降/抬升)、气候和沉积物供给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在大陆边缘的地形一般较陡,所以大陆边缘的特征是坡积、顺坡运动及沉积物的大搬运。陆架-陆坡的沉积物响应于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地层模型是评价基本沉积过程格局所必要的,在此模型内对大陆边缘的复杂沉积记录作评价有助于地质勘探。为勘探而提出的层序地  相似文献   

11.
一九)、J、年第一期(总第39期)海平面变化与大陆边缘油气聚集过程(1)墨西哥坦皮科湾黄金巷的构造演化(7)澳大利亚北部陆架区的石油远景(12)裂谷作用与油气形成和油气聚集(17)新生代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TIO。/Al:03 比及其作为古水流指标的应用(19)琉球弧的浅海碳酸盐向深海搬运的过程(26)大堡礁的演化(29)一种解释湖泊和大洋沉积物磁记录的简单模 式(33)碳酸盐沉积环境的地震解释(38)白垄纪时的东亚:获自朝鲜南部的古地磁新 资料和对中国、日本资料的新认识(47)东南亚的第三纪盆地一一迥异的构造成因 和海面变动造成的地层相似性(59)‘海…  相似文献   

12.
从大陆伸展和地壳滑脱的观点出发,分析南海北部陆架裂谷盆地的构造成因,珠江口盆地北部地堑系和台西盆地、琼东南盆地一起为大陆伸展过程中由一条滑脱断裂带而成。珠江口盆地南部拗陷带则是断裂滑脱活动造成的下沉空间。  相似文献   

13.
被动大陆边缘张裂形成过程中,在陆缘两侧很容易形成共轭型大陆边缘。大西洋两侧的西非和南美便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具有共轭的成因演化,因而具有相似的油气成藏条件。受此启示,推测东非大陆边缘也是在东西冈瓦纳大陆裂解背景下形成的,也应该发育类似大西洋共轭型大陆边缘。通过研究东非构造演化,东非海岸北段—孤岛区具备共轭型大陆边缘的特性,两侧均经历了早期裂谷和晚期被动陆缘的沉积和构造演化,油气地质条件十分相似,勘探成效也证实它们是东非大陆边缘油气最富集的区域。但共轭两侧油气类型差异较大,东非海岸北段以天然气为主,孤岛区则以稠油沥青为主,初步研究认为后期构造的改造和破坏作用直接导致了东非共轭型大陆边缘油气成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这样记载大宋都城的繁华。当时,从开封出发,曾经有三条国际贸易通道,向西,经函谷关出边塞到中亚;向东,由朝鲜渡海到日本;向南,经大运河出海抵达非洲、欧洲。而沿线国家,大都是富庶之国。今天的"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这一区域也是全球  相似文献   

15.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结构、构造特征,以及边缘发育演化简史的分析,探讨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后裂谷阶段"3个过程,不同构造阶段控制了不同构造样式和沉积分布特征,而控制西非大陆边缘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学因素则是那些发育在长期稳定的非洲板块之下的、由于热聚集而形成的地幔热柱。这些地幔热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中以早白垩世的Tristan热柱和早渐新世的Afar热柱的作用最为重要。Afar热柱产生的热岩浆是将非洲大陆板块"焊接"、固定起来;而Tristan热柱起到了使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分离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垩纪北东向构造与松辽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北东向断裂是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出现的新生构造,白垩纪经历了剪切拉张-剪切挤压的里丁旋回.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把共轭的北西向断裂、伴生的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北北东向构造纳入自己的运动学体系.受其控制,松辽盆地演化可分为剪切-拉张期、断-坳转换期、初次沉陷期、局部挤压期、再次沉陷期、盆地萎缩期和反转闭合期,反映了盆地与西部的大兴安岭造山带和东部的东亚大陆边缘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白垩纪变形可分为三大阶段,控盆断层发育阶段、密集的低级别断层发育阶段和形成一系列背斜的盆地反转阶段,分别控制了火山岩气藏,断层-岩性(或岩性-断层)油气藏和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发育.松辽盆地成为富油气盆地的构造条件,是北东向新生构造在白垩纪的继承性发育.  相似文献   

17.
<正>1引言在西南日本(当时它是东亚大陆边缘的一部分)自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显著地发生了活跃的岩浆作用。这些时期的火成岩沿中央构造线以NEE-SWW至NE-SW方向广泛分布(图1)。为了研究这次岩浆活动的机制已进行了许多地质学、岩石学或年代学的研究(Mara-kami,1979;Hayama,1982a,b)。关于西南日本内的岩浆作用的可靠资料已收集到,但它的机制还没有清楚解释。Uyeda和Miyashiro(1974)首先指出,白垩纪岩浆作用是因脊的下潜而发生的,因为此岩浆作用的分布面积大大地大于仅由简单俯冲引起的。Kinoshita等(1986,1988)主要根据年代提出了西南日本岩浆作用的新的动力学模式。然而,关于矿物年代和岩体冷却史之间关系的一些问题还是一个留待讨论的课题。 本文中,对西南日本花岗岩体年代详细地作了再检查,并还考虑了岩体的冷却史。所采用的年代资料是仅用一种方法(黑云母K-Ar年代法)并从具有小于50%大气~(40)Ar的未蚀变岩石样品中选出的。然后,我提出了岩浆作用迁移概念和与脊俯冲有关的某些现象。这个概念还被应用于中生代岩浆作用,这岩浆作用沿东亚大陆边缘向东北延伸了7000km以上。  相似文献   

18.
显生宙全球古板块再造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前人对全球古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古地磁数据库和ArcGIS方法,辅以洋壳扩张、俯冲带以及区域构造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显生宙以来全球古板块的再造及构造演化探讨。相比前人研究,本系列图件采用了最新数据,加强了高质量数据在板块再造中的权重,并通过“幔源法”对部分板块的古经度进行了校正,同时细化了对中国3大陆块的研究。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涉及到潘诺提大陆、冈瓦纳大陆、劳俄大陆、泛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旋回及多个大洋盆地的扩张和闭合。中生代-新生代以来不同构造域的发育与消亡在时空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造成洋陆格局的变迁和大陆面积的持续增加。不同板块的聚合过程常伴随长距离漂移、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及聚合后的减速。新、老超大陆之间以翻夹模式裂解和聚合,即随着超大陆内部裂解、扩张,外侧聚敛、旋转,逐渐发生内、外板块边界的转折。泛大陆构造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二叠纪规模最大,其形态不完整,有扇状洋盆缺口(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以及板内走滑运动调整。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4种板块汇聚碰撞方式:追尾式碰撞、侧向式碰撞、错车式碰撞和拥堵式碰撞。  相似文献   

19.
<正> 大陆拉伸和岩石圈变薄造成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当软流圈物质上升时能经历减压熔融作用,这种观点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大陆裂谷区通常伴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岩浆作用的量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拉伸区的运动学条件、软流圈的初始温度、岩石圈的流变特征和引张应变率。因此断裂大陆边缘的岩浆史能够取得包括与大陆拉伸相关的物理过程的有价值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作为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政府间地学组织,在过去的多年中,积极协调东亚、东南亚地区地学研究及应用规划,特别是在油气能力建设方面,为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回顾了CCOP组织东亚、东南亚10个成员国2004-2005年度石油天然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