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涛  周媛媛  高明  余延顺  王芳 《流体机械》2019,47(12):78-84
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3种不同流动形式的热电辅助式间接蒸发冷却系统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热电模块运行块数,降低输入电流,增高一次空气温度,降低一次空气含湿量,都会造成3种冷却系统COP增大和露点效率降低。存在不同最佳流量比x使3种复合冷却系统COP分别达到最高;以及最佳宽度y使3种复合冷却系统COP和露点效率达到最高。此外,湿通道全部采用室外空气的复合制冷系统COP最高,一半采用室外空气一半采用回热空气的复合制冷系统露点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2.
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通过提高蒸发器内工质的流速来强化换热,通过热虹吸原理让工质实现再循环,使管内壁的润湿程度得到提高,有效降低了工质气体与管内壁的接触程度,从而提高工质侧的换热系数。通过在再循环系统试验装置上的改造,实现再循环制冷系统与直接膨胀系统的切换。试验对比了2种系统的传热温差、传热系数、制冷量、COP等参数。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膨胀制冷系统,再循环制冷系统蒸发压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再循环制冷系统的库内空气能达到更低的温度;在库内温度为-5~-20℃的过程中,再循环制冷系统传热系数提高了57%~115%,制冷量提高了11%~26%,COP提高了8%~20%。  相似文献   

3.
针对以往重力再循环供液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放置冷库外部造成冷量损失的问题,设计了带有双蒸发管组冷风机且气液分离器放置内部的重力再循环制冷系统并与直接膨胀制冷系统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库温和不同冷凝温度对两种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压缩机功率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重力再循环采用双蒸发管组冷风机后,在库温-20,-25,-30℃工况下,相对于直接膨胀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增加8.81%,9.27%和10.51%,在冷凝温度20,30,35℃工况下,相对于直接膨胀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增加5%~10%,因此带有双蒸发管组冷风机的重力再循环在低温下运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流体机械》2016,(7):53-56
为了测试在相同工况下,CO2跨临界循环非绝热毛细管各区段的换热能力;并测试毛细管进口压力10MPa,进口温度39℃,蒸发温度7℃,制冷量1k W时,5种内径毛细管所需的长度,以及毛细管换热量随毛细管管径的变化情况,搭建了CO2跨临界循环试验台,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绝热毛细管在超临界区域换热能力最强,亚临界两相区换热能力最弱,毛细管换热量随毛细管内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电机温度升高会对牵引电机性能的稳定产出生不利影响,为使牵引电机在温升限度内安全运行,保证牵引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条件,一般都为电机设计独立的冷却系统。基于牵引电机冷却系统性能和结构特点,建立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计算模型,对冷却系统管网进行解算,分析散热器迎风面积、通风流量、空气温度等对牵引电机温升的影响,为冷却系统各部件的选型提供理论参考。搭建牵引电机温升试验平台,获得电机内温度随负载和冷却液流量变化的关系。通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可以看出,数值模拟是研究牵引电机冷却系统流动与传热问题的重要手段,对冷却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试润滑油对CO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以指导CO2换热器的设计,对CO2/润滑油混合物在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工况质量流量为2.74~5.61kg/h,热流密度为3.2~5k W/m2,测试段入口干度为x=0.2~0.5,蒸发温度在-4~8℃之间,选择PAG作为润滑油,浓度为0~6%。试验结果表明,润滑油浓度越大,CO2的局部换热系数越小;润滑油浓度较低时(<3%),换热系数下降较大,再增大含油量,换热系数下降的趋势减缓。增大蒸发温度可以延迟干涸的发生,相反地,大的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可以使管内提前出现干涸。CO2/润滑油混合物的换热系数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对由重力驱动的3k W,R404A/CO2制冷系统(CO2作为载冷剂)的CO2冷风机进行了试验研究。设计了2种不同的CO2冷风机,一种为只有一个通道的串联冷风机,另外一种具有两通道的并联冷风机,并分析了在不同充注量下2种结构的CO2冷风机的工作性能和蒸发温度波动的原因。通过分析降温速率、库内终温以及库内温度波动可知:和大串联结构相比,两通道并联系统的最佳充注量降低为950g(36.5%),相比减小了4.5%;当系统在最佳充注量下工作时,两通道的并联系统冷风机的传热系数增加到59.5W/(m2·K),相比升高了19.5%;冷库的最低温度降低了3.2℃,同时,系统达到稳定运行,冷库的温度稳定时所需的时间更少。  相似文献   

8.
水平管束低压降膜蒸发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对水平管在较低压力的降膜蒸发进行研究,设计了滴淋降膜蒸发试验台,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不同的喷淋流量、温度和压力下,对水平管束进行降膜蒸发传热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过冷度下,管外换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随着喷淋流量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当过冷度增加时,管外换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变小,但随着喷淋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增大。换热系数随过冷度下降而增加,过冷度为零时,换热系数最大。此外,蒸发器水流量对换热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种间接-直接复合式蒸发冷却机组,对其预冷部分——间接蒸发冷却立式换热管段的换热效果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立式换热管段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具有良好换热效果,间接蒸发冷却效率可达78%。研究还发现,间冷效率随入口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喷淋水温与入口处空气湿球温度温差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在结霜条件下处于不同工况时的定片距冷风机和变片距冷风机的性能状况以便合理运行减少结霜,试验采用了同流程同管径的两种冷风机,对传热性能和阻力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工况下,变片距冷风机的性能整体上要优于定片距冷风机。在低风速工况下,2种冷风机的传热特性差别不大,但变片距冷风机的阻力系数要低于定片距冷风机,在入口温度为-20℃,风速为1 m/s,载冷剂体积流量为6 m3/h时,定片距冷风机压降比变片距冷风机压降高出14.4%。载冷剂流量的增加会令2种冷风机的传热系数随之增长,但影响较小。而风速却对冷风机换热性能及压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高的风速不仅不能改善传热系数和阻力特性,相反,将导致性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11.
蔡骏峰  叶序树  汤胜 《仪表技术》2010,(8):20-21,69
变压器的正常工作是电网能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变压器一般利用循环油路散热降温。系统通过采集散热装置循环油路内油的温度、流量、环境温度、变压器功率等数据,并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散热效率,完成不同散热装置工作效率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了高精度低成本的控制液冷源机组,根据系统各项参数、功能需要和结构特点,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压力、流量检测和电气控制电路,设计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结合温度和压力PID智能算法,成功实现了大功率机组液冷系统的高精度温度、压力采集和控制,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相似文献   

13.
魏红军 《电子机械工程》2014,30(4):12-14,23
根据系统设计要求,为了充分利用设备空间、减少系统耗电,对设备舱的冷却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风冷源及液冷源的集成布局及控制优化,确定了集成冷却系统的方案。介绍了集成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产品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出了符合产品要求的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蒸发冷却技术和辐射供冷的特点,根据西北地区独特的干热气候条件,提出使用干空气能的蒸发冷却辐射供冷系统,并对该复合系统的特点、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使用干空气能的蒸发冷却辐射供冷系统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介绍了蒸发冷却技术和辐射供冷的特点,根据西北地区独特的干热气候条件,提出使用干空气能的蒸发冷却辐射供冷系统,并对该复合系统的特点、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现场实测及考察.从冷却原理、设备结构及性能参数比较等多方面对带钢层流冷却装置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汽车起重机底盘散热系统的设计对整个车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起重机底盘散热系统温度过高的原因及故障分析,以及散热对发动机的影响,对散热系统做了一些设计,并对具体设计内容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中宽带轧机层流冷却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流冷却装置位于精轧机后卷取机前,用于控制冷却速度,保证卷取温度.简要介绍中宽带热连轧机层流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组成.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从流体的流动与传热、冷却系统与发动机的匹配与优化、冷却系统各部件的电子控制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总结了智能化控制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某型号大功率电子设备的发射器件冷却为研究对象,列举了大功率电子设备冷却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详细阐述了大功率电子设备冷却系统流程、工作原理和设备组成,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