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0 k 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一旦投入运行,则很难停电检修。为保证±800 k 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更换V型绝缘子串作业人员的安全,基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及相应工具的实际参数,分别建立了采用软梯法和吊篮法进出电场的带电作业仿真模型。在不同的等电位作业人员与导线距离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不同进出电场方式的作业人员体表场强,从不同路径上作业人员体表场强大小这一角度,通过分析对比确定了基于吊篮法的进出电场方式;同时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等电位位置处作业人员体表场强,提出了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现场应用表明:通过采用提出的进出电场方式圆满完成了带电更换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V型绝缘子串作业,可为后续特高压带电作业进出电场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筑业面临着工人老龄化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问题,智能建造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智能建造场景下人与智能施工机械将长期共存,存在大量的人 机迫近交互作业,故存在人 机碰撞风险。然而,对此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文章基于速度和分离监测方法,提出了以保护性分离距离和停止保护距离为双重临界的施工机械安全运行决策方法,以支持机械运动的动态调整。此外,设计并实施了施工机械安全运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方法:①能够降低人机交互系统的碰撞风险;②在人机迫近或远离过程中保护人机安全;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机系统的效率。因此,文章成果可丰富智能建造安全管控知识体系,提升智能建造现场人机交互的安全水平,推进智能建造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特高压复合横担带电作业方式与常规塔型存在较大不同,组合间隙的放电特性尚不明确,识别放电初始附着点对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实际1 000 kV特高压复合横担搭建了基于先导放电理论的带电作业计算模型,通过计算作业人员体表尖端部位稳定先导起始所需的最小背景电场,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进出等电位的作业人员体表放电附着概率分布。结果表明:作业人员体表稳定先导始发背景电场较小的部位更易成为放电初始附着点;沿复合横担路径时,作业人员体表初始放电最易附着于手部,其余突出部位放电附着概率相对于手部均达到69%以上;沿垂直向上路径时,初始放电最易附着于头部,下肢相对于头部的放电附着概率小于60%;沿垂直向下路径时,脚部最易成为放电初始附着点,其余部位相对于脚部的放电附着概率均小于65%。在带电作业过程中需针对作业人员放电附着概率较高的部位调整作业人员的进入等电位路径、作业姿态和空间占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带电作业传统的测量方法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激光测距望远镜的性能进行了介绍,对激光测距望远镜在带电作业中的实际应用项目及测量方法进行了说明,并从多个对比试验中验证激光测距望远镜测量数据的有效性。从而证明使用激光测距望远镜测量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是一种好方法,以供全国广大带电作业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5.
耐张塔是高海拔地区最为复杂的塔型,其附近电场计算较为困难,给基于电场分析的带电作业进入路径的选取带来较高难度。笔者选取耐张塔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仿真分析了作业区域内人体体表电场强度,接着以所受平均最大场强最小以及进入路径最短作为双重优化目标,进行基于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得到进入路径最优解。然后对该路径下的电位转移电流进行仿真计算,基于结果对安全防护提出要求。考虑到目标作业导线离横担距离小于塔身的这一工况,提出了一种变绳长的等电位进入方法,该法具有作业人员平均体表场强最小,安全性更好的优点。最后开展现场实测,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输电线路等电位作业中,作业人员进入电场的方式比较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带电作业的工作效率。通过利用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及高强度绝缘绳索,设计一种全新的自动提升装置,采用双刹车系统在充分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减轻了作业人员进出电场时的体力消耗,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实地测量了三种典型500 kV铁塔附近离地1.5 m高的工频电场。搭建了三维铁塔模型,基于有限元法仿真计算了三种塔型附近工频电场分布,分析了测量值与计算值的差别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工程求解了两种典型的等电位作业路径上的电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铁塔附近地面上工频电场实测值均满足环评要求;铁塔对附近地面的电场具有一定屏蔽作用;采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测量值一致,可以推广到构造更为复杂的输电线路电场计算,并为线路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两种等电位作业路径的电场分布差别不大,实际路径的选取应主要考虑到带电作业危险率和所需最小安全距离这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本文针对行车安全中追尾以及盲区检测等问题,基于现有车载电子车牌,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应用于前后相邻车辆之间距离、速度及加速度等关键参数的获取和动态变化分析。通过建立车辆各个运动状态下的动力学安全距离模型,对行车安全预警机理以及预警级别进行实时检测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FID动态测距技术的车辆追尾预警系统能够提高行车安全性,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提醒司机采取适当的行车措施,避免发生追尾事故的发生,减少国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5)
随着新疆750千伏超高压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发展,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作业安全风险与常规变电站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制定现场风险管控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智能站特有的SCD文件、智能软压板、检修机制等风险点。本文基于专家系统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估,创新性的提出了继电保护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流程,并通过750k V烟墩变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更换工作验证了该风险管控流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石化工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艺装置及其装配的难度不断提升,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的难度也持续攀升。目前,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HSSE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中"人理-事理-物理"的系统管理,保证施工安全。但上述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效率低、评价难等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安全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标识与感知、通信与传输、计算与服务、应用与管理四大模块,实现石化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人员身份管理、电子作业票管理、入场许可管理、数字动态模拟、现场定位跟踪、危险区域控制以及统计考评管理七大功能。该系统有助于实现"一张图、一张屏、一张网"的安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