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新红  罗斌  任涛  成超 《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0):107-109
为解决小浪底电厂6台水轮发电机组轴承油雾问题,对轴承的结构、油位、温度、渗漏、内部油循环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油雾的消减、密封和收集入手,采取了降低轴承油位、改进轴承结构、增加密封装置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地解决了轴承油雾问题.经现场运行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常规立式水轮发电机组轴承在运行时容易出现油雾外溢的问题,该问题对很多水电站都曾造成过困扰。本文对油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多种防油雾结构并指明其优缺点,指出了油雾治理的难点和常见误区,为立式水轮发电机轴承油雾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柴油机曲轴箱油雾探测装置研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海江  张荣山  刘骅 《柴油机》2009,31(1):33-36
所述油雾探测装置系利用光透射原理设计,主要包括光路、电路、气路三部分,并设计了标定系统对试验过程进行监测。试验表明:该装置能够实时反映油雾浓度的变化,在必要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满足柴油机曲轴箱对油雾探测装置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团坡电站1号水轮发电机导轴承和推力轴承油雾溢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防油雾结构并阐明了优缺点,指出了油雾治理的误区和难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团坡1号发电机油雾的解决办法,为其他电站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投产时间的推移,水电站轴承油槽盖密封被逐渐磨损,动静配合间隙增大,油雾逸出现象严重。为了探究磨损间隙和机组转速对油槽密封处油雾泄露的影响,建立了发电机推力轴承油槽密封几何模型,应用SSTκ-ω湍流模型,对不同间隙(0.2~2.0 mm)、不同转速(100~500 r/min)下油雾的泄露情况进行稳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建立泄漏量、间隙值及转速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可发现间隙值对油雾泄漏量的影响比转速高;间隙增加后,密封齿的节流作用减弱,密封进口压力降低,加剧了油槽盖顶部的油雾泄露;进、出口处的流速随间隙值的增加而增大,当间隙值由0.2 mm增加至2.0 mm时,进口速度由20 m/s增加到113 m/s,出口速度由76 m/s增加到144 m/s,泄漏量由0.034 4 kg/s增加到0.053 8 kg/s。该研究可为水电站轴承油槽密封结构的优化、电站运行策略的制定及密封性能的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熊刚 《热能动力工程》2000,15(6):682-684
遵义发电总厂125MW机组给水泵轴封装置原来采用浮动环密封,该密封装置由于结构原因,动静配合间隙小,对密封水水质,动力要求高,因此给水泵运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改造后的给水泵轴封装置采用螺旋密封新技术,螺旋密封动静配合间隙大,对密封水压力要求不高,通过对遵义发电总厂125MW机组给水泵上的改造应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提高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产300M水氢氢冷机组密封油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并针对其在运行中出现的发电机氢气污染及进油现象进行分析,从密封油系统结构、运行及检修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水轮发电机组下导轴承油雾成因和机理,设计了抑制油雾逸出的新型轴承结构。运用VOF两相流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从流场特性、温度特性和相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轴承油雾形成的原因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下导轴承的油雾形成主要与轴承结构相关;轴领内外两侧空腔的巨大压力差为油雾的逸出提供了驱动力,下导轴承挡油管缺乏密封结构,巨大空腔为油雾提供了逸出通道,最终导致油箱油雾大量逸出;轴瓦与轴领的摩擦生热导致部分润滑油气化形成气态油雾,油雾从轴领与挡油管之间的空腔散发出去。  相似文献   

9.
<正> 1前言 12GJ型径流废气涡轮增压器是6160A-11、6160A-12型柴油机的配套增压器,12GJ-1型增压器配装于6160A-13、6160A-14型柴油机。 12GJ、12GJ-1型增压器最常见的故障是向压气机端窜滑油。总的来说,这种增压器的滑油密封装置质量是好的,但个别差质密封装置运行几十小时甚至刚一运行就窜滑油,即使是新的,在使用500小时左右就会向压气机端窜滑油(增压器厂家认为,该密封装置寿命为500小时)。 2滑油窜至压气机端的恶果滑油窜向压气机端,将使压气机壳内壁、压气机叶轮、柴油机进气管道和缸盖进气道内  相似文献   

10.
油冷器是油冷式摩托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最重要的零部件,油冷器油循环部分的密封性能又是油冷器最重要的质量特性。由于配套厂家提供的产品时常有不合格产品出现,从而影响了产品装配合格率。我公司检验处技术人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气压式半自动油冷器密封性能检测装置。  相似文献   

11.
下花园发电厂3号发电机的空侧密封油压力低于运行标准油压,导致发电机补氢量大和H2纯度不合格。通过试验和分析发现密封油系统没有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密封瓦处;通过解体密封瓦发现密封轴颈处存在磨损,且氢侧磨损量小于空侧磨损量,并通过微弧焊技术对轴颈进行修复和更换新密封瓦彻底解决了空侧密封油压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田丰 《汽轮机技术》2004,46(5):372-373,376
鉴于一些机组轴瓦烧坏事故发生在转子停机惰走过程,通过对某型国产200MW机组停机启动交流润滑油泵和之后停机过程若干参数的测量,对该型200MW机组润滑油压暂态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交流润滑油泵出力在增加,但润滑油母管压力却呈下降趋势。得出了润滑油泵单独供油的切换转速和主油泵入出口压力变化的特性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饶苏波 《热力透平》2006,35(3):194-196,200
针对某电厂200MW机组汽轮机曾出现润滑油泵启动后母管压力不上升的现象,介绍了在该台机组实施的若干改进措施及油泵切换试验。开展有针对性的验证性试验,找出油泵内(包括其进口管道)窝集空气是导致油泵失效的根本原因。经研究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改造,将交、直流油泵压力表管阀门后备加装一条回主油箱的放空气管,实践表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研究了旋转气流对低压油烧嘴的油流量、空气流量、空气和油射流扩张角、射流横截面上的油流量分布、油滴平均直径等冷态特性以及对点火性能、火焰温度、火焰长度等热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旋转气流及用改变旋流强度的方法来调节低压油烧嘴的火焰长度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介绍了目前车用空压机的取气方式、取气位置、主要故障模式和对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空压机取气位置进行了整车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远离增压器取气、直接在空滤后取气的取气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空压机进气负压,更为合理;建议整车布置时能够从空压机取气位置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优化提升空压机性能,减少空压机随气排油量,延长空压机的使用寿命,减少用户的抱怨。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曲轴箱油雾探测器普遍存在的油雾测量室体积大的问题,并在原型油雾探测器的基础上提高测量准确度和精度, 设计了一种新型油雾探测器。该油雾探测器利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原理测量油雾浓度。平台试验结果表明:与原型油雾探测器相比,采用新光路设计的油雾探测器测量室体积大幅减小,测量准确度和精度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西门子燃气发生器合成油泵为多回路共轴齿轮泵,一台泵提供五个泵的功能。低压泵为燃气发生器提供润滑,高压泵作用VIGV执行器,三个独立的轴承碎屑回油泵保证回油,是燃气发生器的重要部件之一。合成油泵的主要故障为机械密封泄漏、中间过渡轴断裂由于过扭矩设计、摆线齿轮相互摩擦所致。针对上述故障,通过研究部件的结构、功能、材质、性能等要求,设计测量机械密封动静环、过渡轴的剪切直径、摆线齿轮组参数,保证与原厂数据吻合,实现了国产化测绘加工、安装测试,突破了外方的专利封锁,性能满足燃气发生器正常启、停、运行操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船舱中油的主要存在状态包括:液态油、油烟、油雾、喷雾等。当油雾或喷雾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危险。主要预防措施可以安装油雾探测装置(OMD),OMD可通过检测油雾的浓度并发出报警信号来预防爆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杜80块油藏属超稠油油藏,含油面积为1.68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012×104t,采用注蒸汽吞吐开发,累积产油89.69×104t,累积注汽254.7×104t,累积油汽比0.38,阶段采出程度7.4%,采油速度0.62。伴随着多轮次蒸汽吞吐开发,油层低压力、低油气比矛盾越来越突出,周期递减逐渐加大,效果越来越差,汽窜呈逐渐加剧趋势,严重影响区块油井产量。提出应用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技术改善开发效果。对于稠油油藏,注空气驱油机理主要是燃烧产生的热和蒸汽,使原油降黏。与热力采油和化学采油技术相比,注空气技术在操作成本、采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理论研究及现场先导试验显示,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技术适合于井间气窜不严重、油层温度高(100℃)、油层动用不均衡、地层有倾角、地层压力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相对较高的井,可以改善普通稠油、超稠油低产低能问题,恢复地层压力,改善稠油蒸汽吞吐效果。同时,通过合理监测及细化生产管理,亦可保证现场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后置客车用发动机存在的增压器压气机机油泄漏问题,进行了增压器台架漏油试验、发动机台架试验及整车跟踪试验,并对增压器漏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整车进气系统的主要零部件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等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减小了进气系统阻力,降低了进气负压,解决了增压器漏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