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脉冲磁体供电用高储能自愈式脉冲电容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用于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中作为脉冲电源的高储能自愈式脉冲电容器,从原材料的选取、场强的选择、产品结构等方面探讨设计方案,分析了该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过程,并从试验等方面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一种用于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中的自愈式直流支撑电容器。主要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包含金属化聚丙烯薄膜材料的选取、元件和心子的设计以及产品结构设计等。重点论述了该类电容器在研制及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过程,并分析了样机型式试验结果,样机各项试验参数均满足有关国标要求。本文可为自愈式直流支撑电容器产品设计及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积木式无油自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桂林电力电容器总厂金属化膜电容器分厂继1996年三季度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台无油自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有铁壳)后,紧接着于同年四季度又开发了一种不带外壳的积木型无油自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这两种电容器目前都已投入试运行,情况正常。积水型无油自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由于具有占地少、重量轻、不燃、不爆、安全性能好和安装维修方便(能现场检修)等一系列优点,特别适合于城市变电站使用。本文将着重介绍其特点。1结构1.1电容器是由一种能在高电位工作的由金属化膜电容器元件构成的电容单元组成,结构见图1。项1是经过树脂灌…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电磁轨道发射系统中高压脉冲电容器组的快速充电需求,研制了一台采用串联谐振电路的高频-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该电源的输出电压15kV,谐振频率32kHz,平均充电功率为15kJ/s。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并进行了设计实现和仿真分析。实测数据,波形与设计指标一致。实验证明该电源在小型化,可靠性等方面,满足设计指标和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自愈式电容器因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体积小、重量轻、具有自愈性能、损耗小、成本低、 安全可靠等特点已在低压领域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城市电网改造的深入发展,对电容器的要 求也就越来越高,无污染、不爆炸、体积小成为重点发展的趋势,所以干式自愈式高压并联 电容器就越来越被重视。   我国科研人员在1990年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终于在19 96 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桂林电力电容器厂开发出了积木式无油高压自愈式并联电容器。 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也开发了由较低电压的电容器单元组成的干式自愈式高压并联 电容器组。西安电力电容器研究所也于1998年研制出了充SF6气体的干式自愈式高压并联 电容器。   为了适应市场的不同需要,我们在原西安电力电容器研究所研制出充SF6气体的干式自愈 式 高压并联电容器的基础上,开发了填充半固体介质的全电压自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并通过 了严格的型式试验和老化试验。我们研制的全电压自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单台电压范围为1. 05~12kV,容量在20~334kvar范围可灵活选择。见图1。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比能脉冲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发展过程,指出现阶段该产品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技术经济指标、设计参数选择、制造工艺、等效串联电阻及电容损失等5个方面的分析,认为脉冲电容器技术经济指标应协调比能、充放电次数和使用年限三者间的关系,并建议高比能脉冲电容器采购前进行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制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文中对影响电容器性能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自愈平台进行自愈试验,发现提高电容器层间压强可以减小自愈能量,从而提高电容器寿命。通过对分割膜边缘自愈和膜中自愈进行研究,根据电容器的工作场强确定了高储电容器中分割模块数,选择合适的浸渍剂种能密度类及浸渍工艺,提高电容器在高场强下的运行可靠性。根据以上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储能密度2.7 MJ/m3的高储能密度脉冲电容器,在工作电压6.6 kV、放电电流11.85 k A下,其寿命为850次。  相似文献   

8.
用直流充放电办法,再次在浙江柳市地区对有关厂自愈式低压并联电容器进行质量评故。本次用提高电压缩短试验次数的试验,列举了试验参数,试验数据及结果,再次验证了该试验方法的快速性和有效性,不失为对现有试验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析了高压断路器试验回路用高压大容量脉冲电容器运行工况,介绍了脉冲电容器参数设计及耐久性试验的研究。由于振荡放电的使用条件苛刻,且出厂耐压试验电压达到1.3UN,所以设计制造难度较大。通过对模型电容器耐久性试验研究,最终确定了场强及芯子结构等主要技术参数。本文阐述了电容器固有电感对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电容器产生电感的原因,简述了减小电容器电感的一些措施。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脉冲电容器故障状态下外壳的耐爆情况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了油箱的薄弱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和柔性输电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高压自愈式电容器需求量越来越大。理论上,自愈式电容器不可能完全避免自愈失效的发生,自愈失效会逐渐发展为着火、爆炸等严重事故,所以必须在自愈失效后尽快将其从电源切除。没有可靠的自愈失效保护措施是高压自愈式电容器一直未能在电力系统推广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自愈失效模拟试验,得到自愈失效时电容器元件的产气量和气体成分特性,提出1种基于氢气含量变化的自愈失效保护方法,开发了相应的监测电路,并将监测电路安装在电容器单元内部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自愈失效后,氢气含量监测电路可以输出15 m V左右的信号,可用于触发保护装置,且灵敏度高于压力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11.
脉冲晶闸管     
本文介绍了脉冲晶闸管的主要特性,简要阐述了器件的动态参数与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2.
脉冲镀镍     
采用直流、方波脉冲和叠加脉冲三种不同方式,比较它们自瓦特镀镍液和光亮镀镍液中电沉积时的沉积效率和光亮镍层的光亮性。结果表明:脉冲电镀的沉积效率较直流电镀的高,且叠加脉冲电镀效果更为显著;在添加剂含量相同的光亮镀镍液中,采用脉冲电镀所得的光亮性好。结果还表明,脉冲电镀时的脉冲参数选择适当,可减少添加剂或光亮剂的用量而不影响镀层的光亮性。  相似文献   

13.
14.
在金氏脉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脉振仪的研究成果.设计了脉诊传感器自动分层测量系统(首创)、低噪放大板和USB数据通讯系统.分层步进系统采用微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实时测量脉搏信号最大值和最小值把脉搏分为4层测量水平(金氏理论要求).避免了人工评脉的个体差异性.运用模式识别和大样本置信度理论对信号初步分析,再利用不同层次脉搏间的相关分析确定检测结果,使系统准确率有很大提高.使用该系统针对肺部肿瘤重点研究,完成了基于金氏脉学的新型脉诊仪的基础研究,初步诊断结果正确率达60%.为多功能脉诊仪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较详细介绍了数字化脉冲延时器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电路特点。还阐述了采用CL602六位多功能计数合电路作为本机的定时单元概况。  相似文献   

16.
脉冲序列调制(Pulse Train Modulation,简称PTM)采用高、低能量脉冲对开关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其动态响应速度快,控制器设计简单,但同时开关变换器轻载效率低,输出电压纹波大。脉冲跳周期调制(Pulse Skipping Modulation,简称PSM)采用ON/OFF控制对输出电压进行调整,虽然提高了开关变换器的轻载效率,但也存在输出电压纹波大的缺点。结合PTM与PSM调制技术,提出了开关变换器的PTM-PSM调制技术,在保留PSM调制轻载效率高的同时,降低了输出电压的纹波。最后设计了基于PTM-PSM调制的Buck变换器,通过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Magma (New York, N.Y.)》1999,8(1):106-114
Magnetic Resonance Materials in Physics, Biology and Medicine -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行研制的超窄脉冲电源,对电源回路参数与输出脉冲电参数(主要是脉冲上升时间tr和脉冲宽度tw)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验研究,为优化脉冲电晕烟气脱硫供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型脉冲变压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哲  鞠晓东 《变压器》2006,43(12):10-14
介绍了脉冲变压器的原理及小型脉冲变压器的设计,对仿真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mid-to-late 1970' s, th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natural gas fuels were predicting, based on known reserv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have serious shortages of this resource by the late 1980' s and critical shortages by the late 1990' s. At the same time, estimates on the production costs for new natural gas were skyrocketing. There was every indication that in the future natural gas demand could exceed supplies and costs would increase dramatically. These circumstances created a serious need for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o conserve this dwindling natural resource.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one such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he pulse combustion furnace, is discussed. This new warm air heating system will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natural gas required to perform a given space heating function when compared to similar equipment generally available for the same function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