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椿树     
王源 《当代矿工》2014,(5):60-60
周末,我整理房间,不经意间翻到一张旧照片,上面有我,有姥爷,还有那颗椿树……小时候总是盼望"五一"的到来,不是为了玩,而是可以吃上新鲜的香椿。在我的记忆中,姥爷家的那棵椿树有10余米高,笔直挺拔,和姥爷的身板一样健硕。记得姥爷对我说过:"我不求你将来有多大能耐,能像这椿树一样,实实在在的就好。"究竟是怎样的实在?那时候的我是怎样也弄不懂的。  相似文献   

2.
母亲和家     
正母亲没有上过学,原因是姥姥家孩子多供不起,只能让舅舅们读书。姥爷一生务农,母亲为长女。为了不让兄弟姊妹挨饿,从家里看孩子到田间务农,母亲一样不落下,后来母亲坚持要嫁工人,和我的父亲组成了家庭。父亲虽然是矿工,但母亲嫁过来后过的也是紧巴巴的日子,因为爷爷家也是贫农,父亲那点供应粮一家人吃富裕,一大家子就不够分了。母亲也气过、闹过,但是日子还得  相似文献   

3.
白菜馅饽饽     
我小的时候,正赶上吃不饱饭的年代。家里怕我饿坏了,就把我送到了姥姥家。姥姥家的日子也不富裕,但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每天三顿饭,有稀饭,也有饽饽、馒头。姥姥家有几亩菜地,春天和秋天什么莱都种,等到收获时,摘下来好的菜都卖了,剩下不好的和卖不掉的就留着自家吃。  相似文献   

4.
周末领儿子去吃“麦当劳”,购餐台前人满为患,好不容易轮到我,服务小姐却心不在焉,和同事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小姐,我要一份儿童套餐。”我先后说了三遍,她才开始配餐。可我要的是24元一份的,她却给我配了35元一份的。我想算了吧,别斤斤计较了。可是儿子有意见了,说同样价钱的套餐,人家有鸡块,我们怎么没有呢?人家赠送玩具,我们怎么也没有呢?我向其他顾客核实,确如儿子所说。我生气了,端着盘子走向购餐台,打算与她老账新账一起算。  相似文献   

5.
汪静 《当代矿工》2000,(5):53-53
我想了想说:那本小人书才一毛五分钱呀。他听后立刻瞪着眼吼道:那你给人家拿去呀,人家就要他那本。  相似文献   

6.
蔚县黄糕     
我的家乡在冀西北的蔚县,那里人们最美的吃食是“黄糕泡肉”。这并不是说蔚县人没有再高的美食欲望,只是从古至今一代代人沿袭下来,吃糕顺了胃口。 殊不知,大家都能吃上黄糕还是近些年的福分。从我记事起,人民公社搞得连年饥荒,家里常常只有半年粮,不少人家为了多吃几顿糕,竟舍不得去掉黍子皮,人称这种带皮糕为“毛糕”。有的还掺一少半玉米磨成面。其实这种做法在解放前就有。所以,蔚县得了个“糕国”的宝名,蔚县话得了个“毛糕调”的戏称。  相似文献   

7.
师傅     
小井的人都管抬车叫拿道。 记得我第一次去那家小井,望着瘦弱恓惶的我,无论井长怎样可怜兮兮地夸我老实听话,说我高中毕业大学没考上来这里混碗饭吃,却没有一个班肯要我。有人说瞧他那副书生样,恐怕连空车皮都推不动。在一阵哄笑声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从呛人的烟雾中站起来,沉重地叹了口气说:“读书的娃挺不容易的,没人要就给我们班吧!”  相似文献   

8.
高谦 《当代矿工》2014,(10):56-56
梦里总是想起故乡,想起自己的农村老家,那份深深的牵挂永远留在内心深处。记忆中农村老家依旧贫穷,低矮的土墙,带着岁月沧桑的老屋,倚在墙角的石磨,那口使用了半个世纪的老井……朴实的画面,温馨的场景,时时在我眼前闪现。单就说那把老式的门锁,一个孔,一根铁棍穿过去,找把挂锁锁住,就让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9.
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过三个心愿.每天能有粽子吃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外婆来看我们,带来了几个粽子.当父亲给家族里的长者一一送完粽子后,就只剩下了两个.我捧着一个粽子津津有味地吃到一半时,哥哥提议让父母亲尝尝.父亲说:"你们吃吧,爸妈不爱吃."后来,我不经意间听父亲说,如果每天能有一个粽子吃,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前几日我给父亲打电话,开玩笑说让他每天买4个粽子吃,一年的粽子钱由我"报销".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粽子早吃腻了.  相似文献   

10.
爱上婆婆     
我很胖,婆婆更是老年人中胖子的佼佼者.每当有客人来家里玩,对我们的胖表示赞叹时,婆婆总是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俺的儿媳妇当然像俺了."看到人家频频点头,还得再来一句:"肉嘟嘟的多好,喜性!"我也十分具备阿Q精神,自我感觉还不如婆婆胖.于是随手再捡点吃的往嘴里填,全然不顾一旁直翻白眼的老公.  相似文献   

11.
爱上婆婆     
我很胖,婆婆更是老年人中胖子的佼佼者。每当有客人来家里玩,对我们的胖表示赞叹时,婆婆总是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俺的儿媳妇当然像俺了。”看到人家频频点头,还得再来一句“肉嘟嘟的多好,喜性!”我也十分具备阿Q精神,自我感觉还不如婆婆胖,于是随手再捡点吃的往嘴里填,全然不顾一旁直翻白眼的老公。  相似文献   

12.
还钱     
在徐州的淮海路上,我和阿春逛了半天,又累又渴,便坐在广场的板凳上休息,阿春买了两瓶水。休息一会后,我们打出租汽车直奔车站。阿春晕车,感觉要吐,她赶快从包里掏出塑料袋,几块零钱也被带了出来。“不对,刚才那个卖水的人多找了我两块钱。”阿春说。“多了就多了吧,都跑出这么远了,就两块钱,不值得送回去的。”我对阿春非常了解,她肯定是想把钱给人家送回去。“咱们还是送回去吧,人家做小买卖的,赚两块钱多不容易啊。”她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刚下车就蹲地上呕吐,脸色蜡黄。我一边帮她锤背一边劝她说:“如果是三十、五十的,送回去也值得。现在…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九五三年参加工作的。在旧社会没念过几天书。到钻机工作几年以后,深深体会到用大钳子拧卸钻杆,操作慢,人受累,又不安全。工人说:“宁愿钻进一天,不愿上下钻具一遍”。当时我想,如果能用机器代替人力拧卸钻杆,那该有多好。我就从一九五五年开始研究拧卸钻杆的机器。由于当时没有学习毛主席著作,觉悟低,所以在研究拧管器的过程中有两怕:一怕自己文化低,如果搞不成,人家笑话;二怕说出去,别人也搞出名堂来。所以一个人闷着干,不跟别人说,琢磨了三年,也没闹出个名堂来。一九五八年党提出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时,我才大胆地向队党委提出建议。党委很重视我的革新建议,派了一个队长和两名技术员,成立了三结合革新小组,共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一个多月就搞成功了拧管器,每四秒钟能拧回一根钻杆,比过去提高  相似文献   

14.
当政工干部快二十年了,总的一个感觉:很累。 认为我没有本事的人,有,但不多。自己被评过局标兵,局级拔尖人才,省煤炭行业劳模,优秀知识分子;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数十篇论文,有的还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复印过;做某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体会,还作过人家的教材,给人家讲过课。 认为我有权势的人,可能有,  相似文献   

15.
日渐受不了10岁儿子随手乱放书的习惯.看看我们的家,床头边、茶几上、电视旁,甚至是卫生间里,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课外书.说了无数次,吼了几百回,儿子只会说:"好,好,我收拾."当着我的面,儿子会拿起乱放的书,不是往他的书桌抽屉里塞,就是插入书桌摆放学具的小格档中,看似少了一些杂乱,可一打开抽屉,那可真是乱中有乱啊!看我脸有怒气地站在他面前,他会闪着狡黠的眼光埋怨我说:"妈,这也怪你,谁让你给我买了这么多的书."面对儿子的狡辩,我只好苦笑.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失落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得了惧内的毛病。正在客厅看书,忽然听见妻一声喝:“把地清理一遍!”我二话不说,起身去找吸尘器;朋友打电话约我打麻将,妻说不能去!明明已经答应人家的,也只好再回个电话说:“那什么,我有点头疼,不去了。” 记得谈恋爱那会儿,妻不是这样的,那时她对我百依百顺,什么事都向我请示。结婚以后,我懒、  相似文献   

17.
迁西聚仙山庄的土饭土菜我小时候都吃过。可要是说到白薯面咯豆汤,今天我的胃还反酸。因为,我是吃白薯面长大的。那年代,我听有的大人说孩子,看你长的那个白薯面脑袋。其实,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用白薯面喂大的。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腐败是个什么概念,如今,要是天天跑到山庄吃白薯面咯豆汤,可就真成了腐败了。因为山庄的白薯面咯豆汤比加州牛肉面还贵。  相似文献   

18.
二姥爷戒酒     
二姥娘心急火燎地说:“这跟家里失火差不多,他二姥爷这几天不喝酒了,像缺大烟似的,赖得快没个人样了,我怕他再犟下去非出人命不可。”  相似文献   

19.
正下了班,和母亲、妹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躺在沙发上,妹妹和母亲坐在餐桌前吃水果。妹妹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苹果,叫我起来吃葡萄。起身,柔和的灯光下,我看见了背着身的母亲满头的白发,心里突然一阵难过。水果,不是七十多岁的母样天天都能吃上的。父亲太节俭,根本不会享受人生,母亲又没有工作。母亲的心里只有父亲,父亲的心里只有日子。给母亲的钱,她省吃俭用留给了孙子,所以我们姐妹几个只能在她来的时候,多买点东西让她享受现成的。妹妹顺手递来几颗剥干净的葡萄,亮盈盈的,含到嘴里,酸甜酸甜的。不经意间,我看见了灯下母亲挤满皱纹的脸,没有表情。母亲老了,耳朵也不太好使,有时还自言自语,不是念叨远在云南上大学的孙子,就是惦记刚刚怀孕的外孙女。看着她恍惚的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突然穿越时空,二十年前那段绝对空白的记忆,刹那间复活了。也是母亲,也是葡萄,也是酸酸的记忆,也是那种描述不透的表情,不同的是,那时吃的是剩下的葡萄,是母亲没有卖完的。母亲不是生意人,也从来都没有做过生意,但那一次,母亲一天赚了六块钱,高兴得赶紧回家,把剩下的葡萄分给了我和贪吃的妹妹。那一年,是我外出上学第一年的暑假。那时,母亲五十岁出头。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她,为了多挣几个钱给我凑学费,大清早起来去人家的葡萄园摘葡萄,然后背到街上去卖。  相似文献   

20.
那还是我在煤矿当小科长的时候,记得在一年“十一”长假期间,一位同学从外地特意来铜川看我,多年不见,格外亲切。在一次聚餐时,我们边吃边聊,从国内外大事,到柴米油盐,无所不谈。三杯酒过后,老同学开始讲话:“你这个当科长的每月能在家里吃上几顿饭?”“几顿饭,我不回家吃饭难道还喝西北风不成?”没等我把话说完,我老伴儿就接上了话茬:“他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钱没挣下几个,整天穷忙活,除了开会下井,顿顿都得我侍候。”“我说老同学,听了你可别见怪,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回家吃饭的男人没有用’,看来你这个科长是真没权啊。”老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