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洋石油》2017,(4):8-11
构造调节带是裂谷盆地中的一类重要构造变形体系,也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以东非Albert湖盆北部构造调节带为例进行解析,该调节带断裂十分发育和复杂,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属性分析对构造精细解释,发现大量断块圈闭;该调节带位于盆地的缓坡带,距离湖盆生烃中心较远。北部调节带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成为有利储层相带的同时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提供通道。结合构造和沉积储层认识,建立了构造调节带的成藏模式并对油气运聚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网状断裂和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的发育共同控制调节带油气运聚,该地质认识可对世界其它地区裂谷盆地中发育的构造调节带油气成藏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调节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地区,同向共线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乌夏及夏红3个区块的过渡带。由于调节带控制砂体展布,而紧邻的断层又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因此调节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研究指出,百乌断裂和乌南断裂之间、夏59井断裂和夏红南断裂之间以及乌尔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夏红断裂带之间的调节带,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西非地区的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非地区是非洲大陆的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盆地内主要存在为盐下构造和由盐岩沉积引起的构造,沉积地层由盐下裂谷层序、盐上被动陆缘沉积层序和盐岩层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石油地质研究表明,烃源岩以盐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储层以河流、三角洲及浊积砂岩为主,盐岩层是盆地的区域性盖层,同生断裂发育,形成各种与断层相关的圈闭类型。油气分布受沉积相带和构造带控制,油气具有垂直三角洲的沉积走向,即平行于构造带走向从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富集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合;走滑断层作为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古构造低势区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有利方向上的岩性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准中1区块深洼区岩性圈闭具有二叠系源岩供烃、花状油源断层垂向输导、低势区岩性圈闭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下一步勘探应重点考虑油源断裂与古构造匹配良好的岩性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地震和地面地质资料解剖了酒泉盆地中新生代典型传递带的构造特征,并探讨了传递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早白垩世伸展传递带划分为相向叠覆型、相向平行型、相背叠覆型和横向断层四类典型传递带;新生代挤压传递带分为撕裂断层和横向走滑调节断层,分布于酒泉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垂直于褶皱冲断带发育,起调节挤压变形和位移的作用。传递带对酒泉盆地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伸展传递带不仅对断陷盆地结构和构造圈闭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控制着沉积物源和沉积体系的分布,从而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挤压传递带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改善了储层物性,也是青西油田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加蓬盆地深水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关键因素,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在综合现有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深水盐下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蓬盆地盐下经历了断陷期(早白垩世纽康姆期—巴列姆早期)、断拗期(巴列姆晚期—阿普特早期)和过渡早期(阿普特中期)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断陷期控制了盐下烃源岩的发育。受区域南强北弱裂谷作用的影响,北加蓬次盆湖相烃源岩主要局限分布于内裂谷带;南加蓬次盆湖相烃源岩广泛分布。烃源岩的差异性分布是目前北加蓬次盆外裂谷带勘探失利而南加蓬次盆外裂谷带获得油气发现的主要原因。断拗期和过渡早期控制盐下主力储层的发育。受沉降中心向外裂谷迁移和构造沉降作用南强北弱的继承性影响,断拗期Dentale组在内裂谷带和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在南加蓬次盆深水区(外裂谷带)过渡为三角洲前缘—浅湖相沉积;过渡早期Gamba组沉积于准平原化背景之下,在内裂谷带和中部隆起带发育河流—三角洲平原沉积,而在外裂谷(现今深水区)过渡为以三角洲前缘—浅湖相沉积为主。二者均存在储层物性向深水区变差的风险。沿N’Komi断裂带发育的物源长距离输送通道,对外裂谷带深水区Dentale组和Gamba组储层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叠覆逆断层系统过渡带模式在塔中主垒潜山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叠覆逆断层系统的构造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带中控制潜山形成的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与反向在覆逆断层过渡带进行了演化机理的分析。认为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为斜坡型,反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则为平台型;两条主断裂多期次的活动、叠覆,使过渡带内小断裂和网状裂隙发育,成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只要存在有圈闭条件,就可以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艾伯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的实地考察和评价,分析盆地构造调节带对该盆地沉积体发育、圈闭形成及演化的控制作用,对该区油气成藏模式进行初步预测,提出极低勘探程度盆地的评价方法。同时,认为Morley等提出的东非构造调节带划分方案中应补充“相向叠覆、同向拉分”等类型。指出艾伯特盆地油气勘探的潜力与风险并存,盆地南部的Kiburu、中部的Kibiro、北部的Bulisa等地区受构造调节带的控制,形成紧邻生油凹陷的局部圈闭分布区为潜在有利区,可作为下步勘探的首选目标。图5参8(张兴摘)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藏常与断裂构造相伴生。柴西地区南部沿断裂带分布有砂西-尕斯-油砂山油气聚集带、跃进2号-跃东油气聚集带、乌南-绿草滩油气聚集带;西部阿尔金山前带沿柴西等断裂分布有断鼻构造控制的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北部沿着英北断裂、南翼山断裂、尖顶山断裂分布有油泉子、开特米立特、南翼山、尖顶山等构造-裂缝型油气藏。柴西地区断裂的形成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在中新生代的剧烈挤压和走滑活动有关。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还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断裂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平面上呈平行状,斜列状、斜交状、正交状,反"S"形,透镜状、发散状等组合类型,剖面组合型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式、花式3 种主要类型。其中,以冲断型及正交状、斜交状断层组合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最为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柴西南区普遍存在以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的侧接式上生下储式油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东非裂谷系盆地油气勘探不断突破,成为倍受世界关注的研究中心。但同时由于其勘探研究程度极低,对这种世界最年轻裂谷盆地的成烃、成藏机制一直是令人困惑的问题。笔者通过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解剖该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机制,分析构造与成藏的根本控制作用,研究认为裂谷系西支盆地是在先存构造控制下发育起来的洼陷与调节带相间的辫状构造集合体,从北向南推土机式继承、连续开裂。而先存古洼为有效烃源母质的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与雄厚的物质基础,先存构造调节带在热点的持续作用下则为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断裂和构造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同时,先存构造调节带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和油气运移疏导体系,建立了本区先存构造调节带连锁控藏的油气成藏模式。通过上述研究,指出长轴缓坡构造调节带是裂谷西支盆地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层序识别模式和地层叠置样式的建立对于坳陷湖盆岩性地层圈闭的预测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一段为例,通过研究其不同沉积体系的充填过程及叠置关系,建立了坳陷型湖盆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发育模型:①低位体系域发育,沉积物供给充足,缓坡背景发育广泛的河道侵蚀地貌,下切谷欠发育,在古地貌剥蚀洼陷内(残余可容纳空间)与构造单元转换的斜坡带发育大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和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沉积,侧向连续分布,油气勘探上应以寻找背斜构造油气藏为主;②基准面逐渐上升,水进体系域物源供给逐渐减弱,发育退积型的正常河流三角洲体系,易形成上倾尖灭型、盆底滑塌扇型岩性地层圈闭;③高位体系域基准面经历上升-停滞的过程,物源供给逐渐增强,发育进积型的正常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结论认为:水进体系域是该区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层序,分布在凸凹转换部位凹陷一侧的滑塌体具备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是目前现实的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恢复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构造-古地貌特征,分析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可划分为8个构造-古地貌单元,包括东部断坡带、东北斜坡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中央凸起带、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洼陷带,西部和南部斜坡带存在明显沟谷.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的东部发育扇三角洲,西部和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的控制.受东部断坡控制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受西部和南部缓坡及沟谷控制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特别是受西部缓坡控制在北部洼陷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图7参17  相似文献   

13.
白音查干凹陷变换构造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音查干凹陷在发育演化过程中,由于基底的升降、断裂活动的不均衡性,导致伸展变形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多种类型的变换构造调节体系。白音查干凹陷毛呼凸起就是一个大的变换构造带,由两个同向型斜向调节带和一个平行走向型调节带组成。西部洼陷的构造调节带主要有反向型背斜调节带、同向型横向调节带、同向型斜向调节带和平行走向调节带4种类型。勘探实践证明,西部洼陷南部的锡林好来、达尔其南、达尔其东和翁特等构造调节带及附近地区,构造、岩性和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发育,又长期处于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富集。  相似文献   

14.
辫状分支河流体系的展布特征能够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博斯腾湖北缘的黄水沟冲积扇和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发育典型的分支河道,形成分支河流体系。基于野外勘察和沉积露头的详细观察,从"源"到"汇"分析黄水沟冲积扇和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中分支河流体系辫状河道的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将黄水沟冲积扇划分为3个区带、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划分为4个区带。不同区带沉积特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沉积物卸载量减少、粒径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水动力减弱、河道宽度变窄。分支河流体系所显示的河道沉积范围比单个河道相模式更大,在有利储层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现今干旱气候与构造背景相同的条件下,物源的供给、河流的卸载量、沉积物的扩散能力和扇体的坡度等是控制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三塘湖盆地中、低煤阶煤层含气量和主要气体成分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及水文地质特征,对汉水泉凹陷和条湖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划分,并对库木苏凹陷、马朗凹陷、淖毛湖凹陷和苏鲁克凹陷煤层甲烷风化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甲烷风化带深度为400~1000 m.由于受东北冲断隆起带的影响,三塘湖盆地北部甲烷风化带浅于南部。沉积方面,盆地东部淖毛湖凹陷、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深湖—半深湖和辫状河三角洲成煤环境优于盆地西部汉水泉凹陷和库木苏凹陷扇三角洲成煤环境,盆地东部甲烷风化带普遍浅于西部;水文地质方面,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中开启性局部滞留水文地质单元形成的甲烷风化带浅于其他凹陷封闭性弱径流水文地质单元的甲烷风化带。初步预测马朗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条湖凹陷北部为下一步煤系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区块。  相似文献   

16.
东辛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发育平行、叠覆、趋近、内敛、发散五种类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为了识别张扭机制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并解剖其几何学特征,研究其油气地质意义,在分析各类断层调节带的构造样式、展布特征等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地震识别标志。研究认为:平行型发育于辛镇构造,调节断层与主断层平行,呈断阶式或复式地堑状展布;叠覆型集中发育在东营构造,调节断层平面上呈雁列式与主断层斜交,剖面上为马尾状或花状;趋近型位于辛镇与东营两大构造的结合部,整体呈扇形展布,在剖面上呈复合花状;发散型位于辛镇构造的西部,调节断层呈凤尾状展布,在剖面上下部呈梳状组合,上部呈包心菜状;内敛型发育在东营构造的西北部,调节断层呈帚状收敛于主断层,在剖面上呈梳状。平行型和内敛型断层调节带最易在地震沿层相干属性及剖面上识别,其次为叠覆型和趋近型,发散型识别难度较大。断层调节带的活动期与油源断层活动性的耦合决定了叠覆型和平行型断层调节带是油气最有利的富集带。该研究成果对张扭断裂系统中断层调节带的识别及有利目标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针对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勘探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原因在于对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薄弱,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恢复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古地貌,系统分析深水沉积的地质特征,并总结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中心区域侏罗系三工河组发育厚层块状砂岩,储层内部存在呈漂浮状的泥砾和泥质撕裂屑,多见顶/底突变接触,为典型的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三工河组二段沉积前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发育水下低隆起、水下沟谷、斜坡和深水凹陷4类古地貌单元。斜坡区存在两级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显;两级坡折带将研究区分为浅水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浅湖-半深湖3个相带,砂质碎屑流发育于M17—QS1井向西的浅湖-半深湖沉积相带。钻井已证实砂质碎屑流型储层的物性较好,在油气源、匹配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是盆1井西凹陷"下凹"勘探前景最好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19.
构造沉降是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度是某一地质时期盆地构造沉降横向变化的表征值,揭示了该时期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三段构造沉降梯度分析发现,构造沉降梯度对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展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度高值区,可容空间变化快,水系集中发育,沉积相变化大;构造沉降梯度低值区,可容空间变化小,水系发散,沉积相稳定分布。通过对广安地区须四段解剖发现,构造沉降梯度还对储层的分布有影响,在局部构造沉降梯度高值区,由于地形坡度较大,河道水动力较强,形成砂岩储层的物性相对较好。与其他盆地的类比发现,以南堡凹陷为代表的断陷盆地构造沉降梯度变化大,基本在1~7(m/Ma)/km,导致其沉积相带窄而变化快,亚相长度只有6~13km,岩性和物性变化快,形成的有利储层规模较小,非均质性强。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和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为代表的前陆盆地和坳陷盆地,构造沉降梯度变化相对较小,基本在0~1.5(m/Ma)/km,导致其沉积体系规模大、沉积相分布范围广,亚相长度达50~150km,可形成大型河流三角洲和大面积有利储层的稳定分布,是发育大型岩性含油气区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西江凹陷番禺4洼陷目前尚属油气勘探初期,开展沉积充填研究对其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造和沉积充填对层序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和少量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将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析各层序地震相及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而总结沉积充填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番禺4洼陷由南东向北西依次发育陡坡带、深凹带和缓坡带,各级同生调节断层的分布和组合样式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展布;东南缘陡坡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浊积扇体系;西北缘缓坡区次级调节断层导致南北沉积差异,北部因断层发育形成构造坡折,远岸水下浊积扇和滑塌浊积体广泛分布,南部缓坡未受断层影响,沉积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湖盆中心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