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生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大小油田相继建设了与之配套的油田气(包括原油稳定气、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装置,它对降低原油在集输和长输中的损耗,轻烃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都有很大作用.因此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轻烃的回收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要达到的目的采用了膨胀制冷、蒸发循环制冷等技术与气体干燥吸附脱水、液体接触吸收脱水、注入防冻剂防止水化物生成等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这些工艺中,如何降低原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原油蒸气压,避免蒸发损耗和环境污染,必须对原油脱水后实施原油稳定工艺。文中对不同原油稳定工艺进行了能耗、建设投资、轻烃产量等方面的比较,得出负压闪蒸只适合以降低原油蒸发损耗为目的原油稳定装置;若原油H2S质量浓度高,在拔出率高的工况下工作,使用分馏工艺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
第二讲原油稳定技术一、原油稳定的目的及意义原油稳定就是把油田上密闭集输起来的原油经过密闭处理,把原油中的轻质烃类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大部或全部地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回收利用。这样原油相对地减少了挥发,降低了蒸发损耗,使之稳定。原油稳定是减少蒸发损失的治本办法。但在储运过程中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密闭输送、浮顶油罐储存等。原油稳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回收大量的轻烃作化工原料,同时可使原油安全储运、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在烃类的开采、加工和储运过程中减少其损耗,不仅对靠扩大原料烃的销售来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改善石油与天然气采区的生态环境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考虑到烃类损耗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罐内蒸发而引起,所以提出以下技术与工艺方案。 1、气体密闭储罐和冷却箱与原油消极稳定工艺流程图(见图1)。原油从末端分离器进入储罐9中,储罐与冷却箱3气体密闭5,冷却箱由地上卧式分离器和集管8构成,集管的下端卧入地下两米。春夏季节集管8内的温度,以及秋冬季节分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庆油田已建原油稳定系统建设现状和技术特点,通过现场实际跟踪,取样分析和工艺过程模拟等技术手段,提出了无论是以减少原油蒸发损耗为目的,还是以提取乙烯原料为目的的原油稳定装置,均应采用正压闪蒸稳定工艺。该工艺每套装置与负压闪蒸工艺相比可减少一次性投资约800万元,与不完全加热蒸馏工艺相比每年可减少运行费用约170万元。  相似文献   

6.
稳定原油是防上蒸发损耗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任务主要是从原油中脱出C_1~C_4及少部分C_5~+。回收的C_5~+最好是掺回原油供炼油厂加工。储存温度下稳定原油的  相似文献   

7.
X原油处理站原油自然蒸发损耗率高达1.59%,为减少损耗,需对原油进行稳定处理。采用PRO/Ⅲ软件建立该原油处理站负压闪蒸稳定和加热闪蒸稳定的工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净收益模型。通过模拟及经济分析得到两种稳定方法的最优经济运行方案。对比两种最优方案可见:该原油处理站应采用负压闪蒸稳定,压力60 k Pa(a),温度50℃,不使用汽提气,净收益最高,达到3 402.11万元/a。  相似文献   

8.
1991年4月10~14日,在郑州同时召开了《原油稳定设计技术规定》审查会和原油稳定工艺方法论证会。代表们对原油稳定的工艺方法、稳定深度以及目前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但在个别技术界限划分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一、原油稳定的目的和衡量方法原油稳定的目的是降低原油的蒸发损耗。通过原油稳定所得的轻组分可以进一步处理,达到综合利用。国内外一般都采用蒸气压来衡量原油的稳定程度,但没有统一标准。不少国家以37.8℃时的雷特蒸气压来衡量,英国提兹河畔为0.035—0.049MPa,伊朗阿巴丹为0.07MPa,原苏联为0.066MPa,有的还高一些。美国一般只采用常压闪蒸,少数采用负压闪蒸,闪蒸原油进罐后仍密闭抽气。我国规定在最高储存温度下,稳定原油的蒸气压不应超过当地大气压,但没有规定  相似文献   

9.
原油稳定工艺是实现油气密闭集输、降低原油蒸发损耗、减少油气损失的重要措施。采用原油稳定工艺的目的是将原油中C1-C5轻组份脱除出来 ,以减少在输送与储运过程中的损失。由于受原油量递减和配套工艺的影响 ,负压原稳塔轻组分收率偏低 ,离心压缩机始终处于低流量、打回流状态运行 ,装置轻烃回收率较低 ,2 0 0 1年对大庆地区萨南负压原稳装置进行了气提技术应用研究与改造。项目实施后 ,提高了负压原稳装置的轻烃收率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采用气提工艺后轻组分中各单组份的变化情况 ,尤其容易掌握下游产品 (如石…  相似文献   

10.
概述通常使用的固定顶贮罐,蒸发损耗严重。据有关资料介绍,炼油厂原油和油品在贮罐中的蒸发损失占总损耗的80%。为了防止油品在贮存过程中的蒸发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加大了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制定了更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原油稳定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原油稳定是降低油气蒸发损耗、回收油气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文献收集、各油田调研,主要对原油稳定工艺现状、工艺选择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降低储运过程中的油气蒸发降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油品储存过程中油品损耗的控制,不仅是石油生产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更是保护生存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世界能源与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原油库管理中,进一步加强油品储运的科学有效管理,运用原油储罐烃蒸汽回收技术,可有效降低油品的蒸发损耗。  相似文献   

13.
原油密闭输送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岔河集油田各转油站、联合站原油蒸发损耗大,污染环境等问题,对岔河集原油密闭输送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分离器的液位和压力控制、沉降罐的油水界面的控制、电脱水器的控制、缓冲罐的控制、加热炉温度的控制等5个方面的研究,解决了系统控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引用了静电短波油水界面仪、变频调速技术和大罐抽气等高新技术,使岔河集油田3座转油站、3座联合站全部实现了密闭输油,原油蒸发损耗由7.8%下降到0.5  相似文献   

14.
原油外输计量按计量方式可分为动态计量和静态计量。动态计量技术可使储罐总储油量下降,减少原油的蒸发损耗,降低原油储备投资,削弱人为因素的影响,适应原油外输计量的发展趋势,因而在新疆油田采油三厂稀油处理站外输计量系统的建设中得以应用,并成功投运。  相似文献   

15.
原油稳定是将原油中轻质组分分离、回收的工艺技术,可有效降低原油集输过程中的蒸发损耗。为达到降低原油稳定综合能耗、提高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对原油集输的现状分析,对不同原油稳定工艺的操作条件、投资成本、能耗分析、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优选负压闪蒸工艺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n HYSYS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了负压闪蒸技术的稳定压力、稳定温度、稳定深度、塔顶出料等参数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对综合能耗、运行成本、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合设备能力、产品质量设立的边界条件,根据参数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佳的运行参数。通过建模计算可知,合理的运行参数可大幅降低稳定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进而降低综合能耗、提高产品产出率,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实现原油稳定系统节能、高效运行,对同类型原油稳定工艺的调整及优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简易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炼油厂油品储运系统中的原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类的小呼吸蒸发损耗,大呼吸蒸发损耗,泵移、调合、脱水、油罐清洗及装卸损耗,这为炼油厂油品储运降低损耗、工艺设备标定提供了方便.这一计算方法参考了国内外的计算方法,又结合了实际的标定值,因而计算值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全世界石油产品在储存期间由于蒸发估计有2—4%消失在空气中。在这些损失中部分的虽已采用压力储罐、浮顶油池和其他装置来控制,但其损耗仍属很大。在过去三年内经不断的试验,证明用塑胶的微微球所形成的泡沫层,来防止原油和成品的蒸发,  相似文献   

18.
樊颖全 《高桥石化》2006,21(5):52-52
(1)油品的蒸发现象。油品储存存油罐中,由于昼夜大气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照射强度的变化,引起罐内气体空间温度和液面温度的变化,导致油品蒸汽压力、气体空间压力的升降。当油品表面温度和气体空间温度上升,罐内气体空间压力超过油罐的工作压力时,罐顶上的呼吸阀便自动打开,呼出气体,产生损耗。反之,油罐便吸入气体,这些被吸入的空气在温度上升时混合着油品蒸汽被呼出来。这样周而复始地呼气吸气便产生了油品蒸发损耗。石油和石油产品在任何温度和压力下,都存在着蒸发现象,只是温度高蒸发得快,压力高蒸发得慢而已。  相似文献   

19.
原油在收集、储存、运输和初步处理及加工各环节中,原油的轻馏分不断蒸发,尤其是储油罐的自然通风损耗和呼吸损耗,使油品的蒸气不断排入大气,不仅污染环境,增加生产的不安全性,更重要的是造成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原油储运期间受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大、小呼吸损耗量很大,根据1995年国际石油会议报道:在美国油气蒸发损耗数量约占原油产量的3%;1980年我国对11个石油企业的测试结果表明油气蒸发损耗数量约占原油产量的2%。有资料显示,若以总耗率为3%估算,全世界每年散失于大气中的油气,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原油产量。为此推广密闭输油工艺技术及储罐气密封工艺,以降低原油损耗。本文对此工艺运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