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柏社村地坑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北约25km的新兴塬上,是我国现存传统地坑窑居村落中,物质风貌保存完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地坑窑村落,植物资源丰富.地坑窑也叫"天井窑",是在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挖通道与地面相通的一种传统窑洞民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渭北苏区地下交通站曾设在柏社村.面对柏社村现状发展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村镇人居环境之一的下沉式窑洞聚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人文基因和智慧结晶,其既是具有绿色生态特点的地域生土建筑,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本文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下沉式"地坑窑"生土聚落,总结选址择地、空间营建、空间塑造以及生态建造等方面的人居智慧;针对柏社村地坑窑面临的衰退问题与发展困境,探索下沉式窑居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前古代特色村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地坑窑院作为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下村落景观和"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的地下窑院景观,是地坑窑院及其院落组群独特性的真实写照。20世纪前期,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窑院因此闻名中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地坑窑院这种独特的乡土民居形式仅在河南省三门  相似文献   

4.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分布地域较广,尤以陕西和河南两省居多。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现存地坑窑215院,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关中典型地坑窑聚居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整体概况、道路系统、环境氛围、重点地坑窑的规模类型、保护状况和综合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肌理关系进行重点研判,以期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聚居村落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5.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分布地域较广,尤以陕西和河南两省居多.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现存地坑窑215院,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关中典型地坑窑聚居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整体概况、道路系统、环境氛围、重点地坑窑的规模类型、保护状况和综合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肌理关系进行重点研判,以期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聚居村落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柏社村地坑窑洞民俗博物馆是以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的地坑式窑洞群为保护主体的设计建设项目,旨在将其建设成为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的开放性生态博物馆。该项目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框架,在与当地政府切实合作和对风土聚落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地坑式窑洞新型保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柏社村的建村史可上溯至晋代,距今已有干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并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古时,柏社位于本县的最北端而与现在的耀县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是关中通往陕、甘、宁地区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此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坑窑这类中国最为古老的民居建筑日渐式微。本文在地坑窑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研究对象,研究聚落在自组织上的集群智慧。以期丰富地坑窑的研究内容,留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挖掘传统的绿色集群智慧。  相似文献   

8.
空间方位观在中国传统村落组织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环境适应策略与传统文化内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坑窑居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逐渐被无差别化的地上住宅取代。三原县柏社村是现存完好的黄土高原地区代表性地坑窑村落之一,具有研究的典型性。本文通过对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居的深入调研,详细分析其空间构成与方位观之间的关系,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三原县、柏社村以及西安美院专家等多方介绍和历史资料查询,这里的一孔窑洞曾经是抗战时期革命家习仲勋住过的地方。该项目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生土建筑形态相融合的地坑式窑洞。用生活化手法打造红色陈列馆据史料记载,包括柏社村在内的三原县及周边地区都是抗战的革命活动区,1932年在武字区成立了渭北苏维埃政府及工农妇女、青年和少先队等革命组织。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除了参军参战、运送弹药物资等工作外,还先后护送刘少奇、李先念等中央  相似文献   

10.
正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所限,人们结合地区实际积累创造了很多营造经验,这些经验形式独特、方便适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地方实践经验。在该地区众多的营造经验中,尤以地处典型黄土高原台塬区的三原县柏社村最具代表性,这里的先民依靠丰厚的黄土资源,营建了大量的地坑窑院式居所,该地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坑窑院聚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以陕西省柏社村为研究对象,以保护改造、再生利用为目的,通过文献汇总演绎、图片绘制拍摄、实地调研踏勘、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再挖掘,对植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村外、村内、窑院三个层次,分析植被对地坑窑的保护作用,探讨植被的生态效益,归纳本土植物种类,最后对柏社村植被绿化与生态保护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资鉴当今。  相似文献   

12.
地坑窑院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区域性窑洞类型,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十分重要.窑炕作为地坑窑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在结构构造和功能上与地坑窑院完美地结合.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我国地坑窑院窑炕的传统构造和特有的功能,不但促进了对地坑窑院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传统窑居的信息收集和保护修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淳朴热情的柏社村民自古便有饮茶的习惯,中国茶文化在这里已经变成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本设计意在为村民以及外来旅游参观者创造一个清净、休闲、朴实、高雅的茶饮环境。一个雅俗共融的茶馆如何在这个古朴美丽的小村庄落脚?设计者选择尝试一种"无痕迹的设计",不是"建造"一个茶馆,而是让这座窑院"长出"一个茶馆。在尊重窑院本身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典型的地坑窑四合院,同时窑院外面被一条古道劈开形成一座靠崖式的入口,黄土崖斑驳的自然肌理清晰完美地呈现在树木与藤蔓之间,这样独特的环境条件为"雅俗共融"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建筑》2016,(23)
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建筑一方风情。如北京的四合院、东北的宽敞庭院、福建的客家土楼,蒙古族的可移动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等,都独具特色地向人们展现着当地的民风、习俗,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黄土塬上也有着另一番别致的民居群落,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它是黄河金三角的一道亮丽风景,因风格独特而享誉全世界。实际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是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窑"的独特民居形式,也可以叫"地下四合院"。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四川大学胡·藤井研究室对河南陕县窑底村下沉式窑洞聚落的实地调研所取得的研究基础资料,根据下沉式窑洞以中庭院落为核心的布局特点,以各个地坑院中庭的中心点作为其领域中心,利用Delaunay三角网的最邻接特性解析各个领域中心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并在坐标图中对这种相互邻接关系进行表示,从而分析出中庭配置形式的特征,指出其中庭配置存在着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以陕西窑居民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范围、形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对地方史志文献的分析,并加以实地考察,可大致确定陕西窑洞分布范围覆盖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靠崖窑的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陕北长城一线;地坑窑集中分布在渭北旱塬地带;锢窑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石质山区与河谷平坦宽阔之地。地形、气侯等自然环境要素制约着窑洞的平面布局、主窑朝向;风水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窑洞的空间处理以及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窑洞的建筑规模及细部装饰的华丽程度。  相似文献   

17.
传统窑洞民居属于生土建筑的一种,生土地坑窑民居作为常见的窑洞民居的形式,在我国陕北地区、豫西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地坑窑内冬暖夏凉,但也存在湿度过大、采光不足的缺点。针对窑洞内部居住适宜性的不足,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从室内物理环境(包括热环境与光环境)入手对其居住适宜性加以分析,并结合照明软件DIAlux给出可供参考的光环境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8.
天心空间作为豫西地坑窑院民居中的下沉式庭院空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文章以庙上村和凡村地坑窑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天心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组织、比例尺度和立面构图特征等所反映出的艺术特征,进而挖掘其文化内涵及空间语意,以期深入解析地坑窑院民居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下沉式窑洞作为黄土台原上留存下来的一种独特生土民居,曾广泛分布于陕、甘、晋、豫等省区,蕴含着丰富的地域人居文化基因,是我国传统人居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尚有较大规模集中分布.本文在对柏社古村落发展历史、空间格局、建设现实等状况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分别就其在历史活态、生态、空间创造、文化记述、建设示范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针对柏社村的未来,寻求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使古老的人居方式得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途径,也是本文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铜川地区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双坡面民居建筑外,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靠崖窑、地坑窑、明锢窑等传统窑洞民居。该文从传承与保护传统窑洞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分析,对铜川地区的传统窑洞民居进行了系统性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平立剖和三维结构图的绘制等相关工作,论证并总结出铜川传统窑洞民居的三种形制与结构特征和艺术形态特征。旨在为陕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