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伍笑 《数码》2006,(3):82-89
2006年2月10日,英特尔迅驰双核北京发布会的第二天,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有三家笔记本电脑厂商在同一天召开了新品沟通会,他们分别是ASUS.Acer和SAMSUNG,同时,他们也是最早一批把迅驰双核笔记本推向市场的厂商。  相似文献   

2.
钟建勇 《数码》2007,(6):11-11
关注笔记本电脑的朋友都知道.跟随英特尔的脚步,各大厂商几乎每年都会更新笔记本电脑的系统平台,每年都有一波接一波的新产品上市。刚刚过去的5月.迅驰4隆重发布,再一次将媒体、消费者和市场的注意力聚焦到笔记本电脑上。  相似文献   

3.
张玥 《数码》2006,(5):92-109
时尚科技主义于细节处散发着金属的质感,静置一隅,镜中镜外,一面是真实,一面是虚拟。我们站在镜子的一面,观摩彼岸的它,希望有一天可以合二为一…… 这一刻,它让我们梦想成真。 Who are you £φThat is the Centrino Duo°£  相似文献   

4.
每半年更新一次平台,这几乎已成为全球芯片制造商新的摩尔定律。2008年1月6日,Santa Rosa Refresh迅驰平台(即所谓的新迅驰四)在全球正式发布,而此时距离英特尔(Intel)在2007年5月9日发布迅驰四平台Santa Rosa仅相隔不到8个月的时间。英特尔还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发布所全新的Montevina平台,也就是外界俗称的第五代迅驰,这其中的言外之意非常明显——Santa Rosa Refresh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款过渡型产品。对于即将购买笔记本产品的消费者和负责OEM的笔记本厂商,面对如此的情况必然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是苦等Montevina还是尝鲜Santa Rosa Refresh?  相似文献   

5.
《新潮电子》2005,(5):37-37
2005年笔记本电脑市场首先发生的大事.莫过于英特尔(Intel)迅驰2——Sonoma平台的发布。作为世界知名的笔记本电脑厂商.戴尔也是顺应潮流.发布了自己的Sonoma平台产品.其中之—便是Inspiron 6000。  相似文献   

6.
《数码》2006,(3):111-111
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英特尔一次又一次地用主频数字成就了自身的羁主地位,但是令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国内笔记本电脑的价格有逆向发展的趋势,新品等于高价的概念一次一次被打破,这次是Amoi M626笔记本电脑,采用最新迅驰双核的Amoi M626一经发布,就以8999元的价格入市场。  相似文献   

7.
黄磊 《数码》2006,(4):124-129
迅驰双核的出现,正如当年迅驰的来临让笔记本市场掀起一股“蝴蝶”浪潮一样,必然会让原本就不平静的笔记本市场风起云涌。不过,新产品在拥有更强性能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诸如价格、功耗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抢先尝试迅驰双核笔记本究竟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数码》2005,(4):116-131
1月19日伴随着英特尔Sonoma移动平台的正式发布。迅驰的巨大市场成功为笔记本电脑书写了革命性的新生.而新一代迅驰移动平台的出现,必会将此篇章继续谱写下去。  相似文献   

9.
韩笑 《通信世界》2008,(27):I0034-I0034
7月15日,专为笔记本产品研发的英特尔迅驰2处理器技术问世。强大的处理器和显卡、超常的电池续航能力以及确保用户享受高清视频同时还能获得其他网络服务等都为其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0.
《新潮电子》2008,(4):262-265
英特尔的移动平台解决方案多长时间更新一次?一年?你OUT了。从近几次更新的频率来看,英特尔已经将平台的更新周期缩短到半年,在两代迅驰平台之间,加入“过渡平台”这一理念,即将下一代迅驰平台的处理器提前应用到现有的平台当中,而平台中的其它组件暂时保持不变。不管此举是用来打压竞争对手的,还是想用“厘米先生”那一套来赚够消费者每一分银子,都让我们看到了移动平台正在步入欣欣向荣的盛世。  相似文献   

11.
《数码》2005,(2):24-27
回顾2004年,笔记本领域在大打价格战,除了Dothan处理器的推出,别无新意。而按照市场的规律,当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Intel总会适时地出现,推出一个新的平台,这就是Sonoma(迅驰第二代)。虽然早在2004年初就有传闻说Intel要发布全新的迅驰二代平台,但直至2004年底也没有得到Intel的正式消息。当大家已经开始慢慢淡忘它的时候,这一次,它终于来了,而且与《数码》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2.
迅驰2处理器技术的发布,标志着5年来迅驰品牌不断革新路程中唯最大一次蜕变,至少,从1到2的改变,在口号上呼应了此中的变革之犀利。从今天的眼光来毒,Carmel、Sonoma、Napa、santaRosa的四次升级,均被英特尔划分在第一代迅驰平台的势力范围之内,而此如今的Montevina,将是真正的第二代迅驰处理器技术的揭幕之作。所以这个“第二代”在宣传策略中百分百是如此。而在实际内容上呢?迅驰2平台给我们带来的提升,在此前的宣传渠道上似乎要比以前低调得多。一方面,迅驰2平台依然是在处理器、芯片组和无线网络方面,给出了一些循序渐进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更加重要,因为这种低调似乎证明了一点——迅驰2平台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的隐形标签。成为和几乎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共生共灭的基准和烙印。这多多少少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钦佩和敬畏——当某个由一家厂商炮制的产品商标成为整个市场所热烈追捧的标准,要成就这种世界大同的格局很难,但一旦达成,便奠定了品牌的最终成功。毫不犹豫地说,迅驰是英特尔,也是整个IT业界有史以来最成功产品平台的品牌营销案例。我们今天无需浪费太多笔墨去宣传这一品牌,而是想更多地去印证这一品牌。通过对多款迅驰2新机型的了解和比拼,我们希望得到一个答案:迅驰2是一次从1到2狂风骤雨般的暴力革命,还是一次在迅驰发展过程中“修正主义”道路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世界电信》2008,(8):10-10
在向移动互联网进军的道路上,手机制造商致力于追求手机的智能化,英特尔的路线则是将PC无线化。它将WiFi引入迅驰芯片从而跨入无线通信领域,如今在WiMAX的发展中又扮演着领军角色,通过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WiHAX芯片嵌入到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中。另一方面,在其具有主导地位的计算处理领域,它也不再一味地依据摩尔定律去提高处理器速度,  相似文献   

14.
《新潮电子》2003,(11):65-65
随着B5尺寸便携式迅驰笔记本电脑机型成为市场上新热点之后.东芝(TOSHIBA)公司也决定将其在国外大获成功的Dynabook C8系列笔记本电脑引入国内,并将其型号确定为Protege A100。Dynabook C8机型是东芝基于英特尔(Intel)迅驰技术平台下开发的超轻薄机型,具有时尚、纤巧、高效等特点,充分展现了东芝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强大的实力。  相似文献   

15.
《数码》2009,(11):36-36
2009年10月15日.英特尔在国内正式发布了全新的酷睿i7移动处理器.标志着笔记本电脑处理器进入了移动四核时代。  相似文献   

16.
《数字生活》2008,(4):52-65
沿袭摩尔定律,英特尔再次为我们呈上了升级版的Centrino平台——Santa Rosa Refesh。说实在的,英特尔的这种升级换代速度让普通用户实在是难以跟风逐流,不过这也说明了IT产业的创新和进步在无时无刻中不断进行。Penryn,许多人都戏称它为"胖人",不过实际上它可是目前为止工艺上最为精巧的处理器核心,45nm制程不仅有效地缩小了芯片的体积,而且还让其功耗有了进一步的降低。因此,我们对这位"名不符实的胖人"的具体表现还是充满了期待,在Centrino2登场以前,就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这位核心人物所体现出的力量吧。  相似文献   

17.
《集成电路应用》2005,(3):23-24
英特尔公司不久前发布了其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最新英特尔迅驰^TM移动计算技术。这一全新移动平台配备了丰富的娱乐与办公特性,包括一流的图形显示能力、更出色的响应能力和更强大的安全选件支持等,同时还有诸如集成无线接人网访问和耐久电池使用时间等重要性能。  相似文献   

18.
《数字生活》2008,(9):50-61
2008年7月15日,英特尔在国内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迅驰平台——Centrino 2.即迅驰2。此次英特尔并没有延续前几代迅驰平台以代号作为代次区分的做法,而且将代号为Montevina的全新一代平带命名为了Centrino 2以和前几代迅驰作区分,目的是要明确新平台与旧平台相比在整体效能以及技术应用上更为先进,并且向消费者传递出一种更加明确的信息,即迅驰2新平台是目前最先进的移动处理平台,有利于消费者进行选购。  相似文献   

19.
“观笔记本电脑之史,如日月之于星汉,渺小然光辉不失其自身,尔来二十有三年矣,初,科学于进步之需,移动计算自发而立也,彼时,业内豪强四起,互有供需,经有十余载,后有阿美利加企业讳英特尔,举迅驰之旗,遍施海内,画规立矩,寰宇之内莫有不瞻其首者,布衣平民纷纷侧目,达官骚人津津乐道,史之谓移动革命也……”  相似文献   

20.
《数码》2006,(10):102-103
魔兽世界,英雄无敌5,Quake4,帝国时代3……今天您想用什么机器来玩转最酷的3D游戏?气质白领,发烧玩家,影音编辑……下一刻您打算扮演哪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