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了森基米尔轧机轧辊与轴承系统相互作用的接触与变形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了求解;研究分析了给定轧制工况条件下单、双辊支撑的森基米尔轧机轴承系统的接触载荷、接触应力及变形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轧制工况条件下单辊支撑时轴承系统的接触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等轧制工况条件下,与双辊支撑相比,单辊支撑时轴承承受更大的内部接触应力及外圈接触变形;随着轧制力的增大,单辊支撑时轴承内部应力及外圈接触变形增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孙德宏 《轴承》2001,(12):14-15
引进了二手轧机支承辊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经修复后达到了标准要求 ,但寿命很短 ,为此用“滚动轴承极限设计方法”对该轴承进行了设计改进 ,使其额定动载荷和额定寿命均有较大提高 ,并在结构上采用了半密封结构 ,改善了轴承的润滑条件 ,取得较为满意的使用效果。附图 1幅。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八辊轧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八辊轧机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对金属塑性变形模型和辊系弹性变形模型两个模型进行耦合,开发了一套适合于八辊冷轧机组的板形预报模型,给出了相应的板形计算流程图,并将模型应用到某冷轧厂1450八辊冷轧机组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出了相应的板形预报软件。现场使用效果表明:预报软件预报效果良好,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板形封闭率,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依据轧制工艺规程确定1420 mm冷连轧机支承辊轴承实际工况及参数,进而准确计算四列圆柱滚子轴承及圆锥滚子轴承实际使用寿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梅钢五机架连轧六辊轧机工作辊的圆锥滚子轴承磨损和烧损问题,介绍了脂润滑滚动轴承的润滑机制;为了选择合适的轴承润滑脂,建立了面向润滑分析的4列圆锥滚子轴承有限元模型,并对3组不同润滑脂润滑后的轴承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通过不同润滑状态下轴承接触特性模拟结果的比较,发现聚脲脂可明显改善轧机轴承的接触特性。现场使用结果表明,聚脲脂润滑可大大降低轧机轴承的磨损和烧损失效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
对高强度板材矫直机支承辊轴承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从支承辊轴承的类型选择、配置方式、径向定位、额定寿命的计算以及新型轴承类型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完整的技术方案介绍.  相似文献   

7.
1420单机架万能凸度轧机(Universal crown mill,UCM)轧制极薄带时,中间辊偏移对正向轧制与负向轧制时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及中间辊窜辊的板形调控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从力学角度分析辊系的受力状态,并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显示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中间辊不偏移轧制与正向偏移轧制及负向轧制时各板形调控手段的调控特性。计算结果显示轧机中间辊不偏移时,工作辊弯辊力与带钢凸度呈线性关系,随着工作辊弯辊力的增大,带钢凸度减小;当中间辊偏移时,工作辊弯辊调控功效要大于中间辊不偏移时,且正向轧制的弯辊调控功效要优于负向轧制;中间辊弯辊调控特性表现出与工作辊弯辊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中间辊窜辊的板形调控能力变化不大,不偏移轧制与负向轧制调控能力基本相同,正向轧制在窜辊量为15~30 mm范围内,其调控能力好于另外两种轧制工况。  相似文献   

8.
接触区安定状态的分析是接触零件疲劳承载能力及失效形式判定的依据之一,在结合赫兹理论和静力安定理论对两平行圆柱接触时弹性应力和弹性安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软件Abaqus计算得到的某支承辊接触应力的轴向分布,对支承辊接触区的安定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操作状态下此类支承辊的接触应力小于弹性极限应力和弹性安定极限应力,支承辊处于弹性状态,在循环载荷的作用下支承辊不会发生表面塑性变形;支承辊的疲劳以表面下起源的高周疲劳为主。  相似文献   

9.
六辊CVC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解具有特殊辊廓曲线和辊间接触状态的六辊CVC轧机辊系三维弹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合理解决了对辊间接触压扁变形的建模问题,实现了对较复杂变形的求解。以国内某1420冷轧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实际数据,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解六辊CVC轧机的辊系三维弹性变形,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铁路客车轴箱弹性系统多界面模拟平台,建立轴箱轴承弹性脂润滑模型,研究了不同运行工况下轴箱轴承的润滑性能及规律。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条件下,铁路客车轴箱及轮轴变形会导致2套轴承径向接触载荷分布不均;在各影响因素中,轴挠曲对轴承润滑的影响较小,运行速度对润滑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载荷的增加,最小油膜厚度减小,最大润滑接触应力增大,可能导致边界润滑状态。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轧机辊系的结构和受力特点,对Marc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的Coulomb摩擦模型进行了改进。同时采用减缩积分法,提高了接触迭代计算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与Hertz理论值对比,验证了减缩积分法计算轧机辊系三维接触问题的有效性。对有摩擦轧机辊系三维接触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得到了轧机辊系的应力分布,为进一步的辊形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圆锥滚子轴承弹性接触问题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NSYS软件对圆锥滚子轴承32307B在两种不同情况下,分别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研究,获得圆锥滚子轴承接触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本文中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对锥轴承的可靠性分析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热连轧机支承辊抗剥落研究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热连轧机支承辊辊身端部剥落问题,在深入分析剥落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辊间接触压力以均匀分布为目的的支承辊辊型设计.模拟计算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所述的辊型优化设计技术可使辊间接触压力均匀分布,降低辊身端部压力峰值,消除端部剥落现象.该方法不仅为轧机支承辊辊型的设计与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且优化辊型也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不锈钢热带退火酸洗线在线六辊轧机为研究对象,建立轧机的液压AGC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5.
在对轧机辊系结构稳定性和板形控制的研究中,辊间接触参数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其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以某硅钢厂ZR22BS-42型轧机辊系为研究对象,建立20辊森吉米尔轧机辊系力学模型,并对各轧辊进行受力分析。采用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搭建程序界面,首先计算了辊系静压状态下辊间接触力、接触力方向角以及各辊合力的大小,再对其分布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辊间接触应力仿真计算,通过对模型的有效简化,设置12个接触对,根据静压过程的受力特性确定辊系的载荷约束。最后,对比辊间接触的应力云图,定量确定了各辊间的接触应力大小,并分析了应力变化的趋势及相互关系。实验结果有利于指导轧机的压下和辊型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在风力发电机组弹性接触承载数值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风电主轴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全尺寸接触模型,并用于研究给定工况下的3MW风电主轴轴承承载接触机理.在径向载荷条件下,比较了风电轴承接触载荷有限元结果与赫兹理论计算结果,从而验证了数值模型分析的合理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倾覆力矩对风电轴承接触载荷分布的影响规律以及极限工况下的轴承接触载荷与变形分布;最后,分析了轴承轴向游隙变化对轴承承载接触载荷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给定工况条件下,轴向游隙负向增大时,最大接触载荷变大,轴向游隙正向增大时,受载的滚子变少,轴承最大接触载荷不断增大.风电主轴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承载接触机理研究可为大兆瓦风电轴承柔性设计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机械》2008,35(11)
11月1日,一支直径2390毫米、辊长5500毫米、总长11740毫米,重285吨的超大型支承辊在中国二重锻造厂水压机车间锻制成功,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支承辊,也是首支国产五米中厚板轧机支承辊。  相似文献   

18.
以多支承转子 轴承 弹性基础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多支承转子系统某支承处轴承载荷变化引起不同支承点处轴及轴承的耦合振动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多支承转子系统支承间的耦合振动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耦合振动模型考虑了每个支承处的油膜耦合效应,通过轴承载荷敏感度矩阵得到各支承耦合力;然后,利用龙格库塔法对油膜刚度为定刚度和动刚度两种情况下的转子系统进行了数值分析及仿真;最后,在8支承转子试验台上进行试验,采取改变某一支承处的位移来得到轴承载荷的变化,并提取各支承处的振动信号。结果表明,轴承位置在稳态和瞬态两种情况下改变时振动响应明显不同,油膜刚度为动刚度的分析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油膜轴承锥套与辊颈接触表面在轧制载荷作用下发生微动疲劳损伤的力学机理。在分析油膜轴承油膜压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给出了锥套与辊颈接触区边缘产生接触应力集中和微滑移的分布规律,阐明了弹性结合连接的锥套与辊颈接触表面产生微动疲劳损伤的原因。利用断裂力学裂纹尖端应力场与接触边缘区域应力局部渐近场的等效原则,给出了疲劳裂纹自点蚀处萌生与扩展的力学条件。上述结果为锥套和辊颈的实际损伤状态及模拟试验所验证。  相似文献   

20.
在对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各种线接触问题弹性趋近量分析方法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就一些主要的弹性趋近量算式及其在滚子轴承载荷分布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求解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三体接触时采用H.Zantopulos公式的结果最差,而在滚子轴承载荷分布的理论分析体系中,G.Lundberg、A.Palmgren、Luc Houpert以及改进的切片法等理论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可以根据需要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