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曾经讲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米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他还说过:“失饪,不食。”即不吃烹调不得法的食物。可见老先生对饮食是很讲究的。听了这话,时下那些美食家恐怕精神会为之一振,从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去吃。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撑腰,还有什么可顾忌的?不放开肚子去吃,倒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人的生活追求精而贵,表现在饮食上也不例外,如餐餐精白米已成了城市人最普遍的日常饮食。其实,在养生保健许多方面并非越精越好,越贵越好。只吃精米并不能获得最佳营养,反而是糙米营养全面,对健康更有益。  相似文献   

3.
食不厌粗     
乡下男人将身心嫁与城市的女儿为夫,也就将自己嫁给了城里人世代相袭的那种生活方式。 妻明白我这个脚大手粗从老木青山走出来的男人,脑子里装满着土著山民传统的“食不厌粗”的饮食方式,习惯于大块大块地吃肉、热衷于大碗大碗地喝酒,乐道于食野之苹饮山之泉,一句话,那吃法很野很粗很囫囵很不文化。为加重我杯中口里的“文化含量”,妻请来古师先圣与我理论,说什么“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是养生之大术,循循然将我诱入“食不厌精,脸不厌细”的饮食方城里。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饮食主张,讲究饮食以养生保健。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孔子晚年时常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食”指粮食,“脍”指切细的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多吃精心加工的优质粮食,吃的肉要切得越细越好。此话有理。老年人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常吃粗粮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症;把肉切得细细的,受热均匀,杀菌率高,且易于消化吸收,是合乎营养卫生要求的。这种针对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当今,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以往“温饱型”的饮食方式,开始引入风味和养生这种新的饮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正向“民以食为味”、“民以食为养”转变。对此,本人深有同感,以为食应“野”,不厌“野”。  相似文献   

6.
说“时食”     
“时食”,见于《中庸》“荐其时食”,朱熹有注;“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所谓“对食”,即:适时而食,顺应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的节律进食.古人云“不先时而食,不过时而食”.是很合乎现代饮食科学要求的.其实,“时食”还不限于“四时之食”,“适时而食”有两个含义:大而言之,指一年四季按节令安排食单;小而言之,指一月之内,一日之内饮食要适时.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崇尚自然,他们对食品和副食的需求,是青睐于“回归自然”的绿色食品,越接近自然越好.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银杏叶精在日本市场上已成热销产品.如银杏叶精制成的饮料、药品、菜包和果冻等,均畅销不衰.  相似文献   

8.
越平常的事情越容易被忽略,水看似简单,其实都隐藏着复杂,平常之中蕴涵着不平常的深奥道理。“饮”由“食”与“欠”构成,象是在提醒食中不能够缺水。“饮食”一词包括了“喝”与“吃”,并且以“喝”为先,但现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食”,而忽略了“饮”。  相似文献   

9.
宋代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一位知味善尝的美食家,是著有《酒经》、《黄州寒食诗帖》、《老饕赋》、《菜羹赋》等的饮食著述家,还是一位精烹细调,亲手创制过许多名馔佳肴的烹调大师。 “东坡肉”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自饮自食所创制的一种烧猪肉。《东坡诗话》说:“东坡喜嗜猪肉,在黄岗时,尝戏作《食猪  相似文献   

10.
来信选登     
山东烟台牟继平:我是两年前在同事开的书店中偶然发现《饮食科学》的。我读过后马上被其独特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于是阅读《饮食科学》就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我和家人在接触了《饮食科学》后,对此更是深有感触。《饮食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享瘦美食”是我姐姐的最爱。“快乐厨房”则给老妈发挥手艺提供了后援。《饮食科学》更是为我的同事所津津乐道。我的一些女同事希望贵刊能够增加一些吃了不胖的菜款,我的老妈则希望能通过它学到更多的北方大众菜的做法。“爱吃更要会吃”,《饮食科学》就是我们的最爱。衷心祝愿《饮食科学》能越办越好,让我们越吃越健康。  相似文献   

11.
人们饮食习俗中通常所称的“素食”,本应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由习惯使然,人们常将根、茎、叶、果实称作:“菜”.说“吃菜”,听来顺耳,因为一日三餐,莫不用之,大家都很熟悉.但说到“吃花”,一般人却不可理喻,甚至莫名惊诧.其实,多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是可以入馔为食的.为什么花的食用性往往为一般人所忽视呢?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方面花乃色美味香之物,其主要功能是点缀生活,供人观赏;另方面,许多花要结实,去花则无果,所以一般不常以花为食,“食花”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便在常理之中了.然而,“食花”作为一种饮食习俗,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例.据典籍记载,我国以花为食的传统饮食习俗,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咏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同时,又在其《涉江》中吟唱:“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有人说,屈原在这里吟咏的“餐落英”、“食玉英”是为了“益增其贞洁”(见胡文英《屈骚指掌》),是为了抒发自己高洁的情趣,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否真要吃“落英”“玉英”,尚待考证.但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时人们早已认识到花是可食的,而且“食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高雅享受.在我国,具体提倡食花的据说最早是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野菜     
伴随着“绿色天然”饮食理念的盛行,野菜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对野菜情有独钟.百吃不厌。 以野菜为三餐食品的名人,首推商朝的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居家过日子,“食”是头等大事。在锅碗瓢盆的进行曲中如何奏出健康、美丽的旋律来,也许是对当代家庭主妇的最见功力的“严峻”考验。记得刚成家时,婆婆望着瘦精精的一对新人,千叮咛万嘱咐:“你俩身体单薄,要加强营养,吃好点,吃多点。”初为人妻的我深感责任重大。我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丈夫更是家庭的支柱。于是使出浑身解数,一日三餐“精雕细凿”,年复一年在鸡鱼肉蛋里打滚,终于不负婆婆的重托,饮食革命初见成效。 “高营养”的大量摄入,增强了我们夫妻的体质,也改善了全家人的体型,我的裙子更新…  相似文献   

14.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是素负盛誉的岭南佳果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广州郊区鹤洞镇的花地杨桃了.花地杨桃之所以出名,主要是杨桃的质量好:个大、汁多、肉脆、味甜.特别是那些专门育留的“红果”(即熟透了的杨桃),青边红肉、甜中带有桂花蜜糖的味道,真是人见人爱,百食不厌!许多广州人春节去亲友家拜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理性饮食观念不同,中国人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追求食物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论语·乡党》中就记录了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髓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相似文献   

16.
读者园地     
辽宁沈阳张冀春与《饮食科学》相识是一次偶然的等车,在车站附近售报亭发现了她。她的科学性、实用性,是其最大特色,以至于翻阅之后,仍然细心地收藏。我将去年全年12本分别拆开,将全部彩页订一本,又将黑白页分订两本,这样,空闲时,再随意翻看“自制”的“饮食科学”,别有一番情趣。做为《饮食科学》的热心读者,也十分愿意将一些小看法与编辑们共同探讨:1、 现在提倡多吃一些粗粮,何不增设一个“粗粮馆”专栏,收集一些粗粮细做的美食法,对百姓生活更具有实际指导性。2、“滋味生活”、“食林一叶”与饮食科学主题关系不大,可…  相似文献   

17.
一笙 《烹调知识》2003,(5):34-34
在山东烟台有一种美食叫“三不粘”。其色泽娇黄鲜亮,味道香甜,口感油滑细嫩,形状如柔软的糕点。它一不粘盘,二不粘匙,三不粘牙,清爽利口,令人百食不厌。  相似文献   

18.
专家答疑     
《食品指南》2009,(11):86-87
问:老人是否吃得越清淡越好,越素越好? 答:不是的。现在有些老人信奉吃素,觉得越不吃肉越好,饮食越清淡越好,以为这样有利于减轻肠胃负担,容易消化,有利于延年益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烹饪》2011,(4):92-93
春季要养精蓄锐,需要饮食的滋养。“精”字左边是“米”,代表五谷杂粮,右边是“青”,代表青菜和果蔬。春季宜多食绿色蔬果、五谷杂粮,春季菜肴就是要清新。  相似文献   

20.
素食在我国起源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油菜籽.《故事成语考·花木》载有“野人献芹”的故事,说的是一山农食野菜时顿觉其味香异常,欲献给尧帝.《墨子·辞过》曰:“古之民未之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由此可知,我国先民在很早就已广食野菜果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