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高速工具钢W6Mo5Cr4V2钢锭的锻造开坯生产,在我厂已有27年历史,年产量平均在4000t左右。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4,(5)
正简称W6或6542,是钨钼系通用型高速钢,属莱氏体型钢种。化学成分(ω,%):0.80~0.90 C,0.20~0.45 Si,0.15~0.40 Mn,≤0.030 S,≤0.030 P,3.80~4.40 Cr,≤0.30 Ni,≤0.25 Cu,1.75~2.20 V,4.50~5.50 Mo,5.50~6.75 W。热处理工艺:730~840℃,预热1210~1230℃(盐浴炉)或1210~1230℃(箱式炉)加热,油淬;540~560℃回火。 相似文献
4.
5.
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W6Mo5Cr4V2高速钢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技术对W6Mo5Cr4V2高速钢进行表面辐照处理,HIPIB主要由C^n (70%)和H^ (30%)组成,束流密度为160A/cm^2,加速电压为250kV,脉冲宽度为80—100ns,能流密度为3—4J/cm^2,脉冲次数分别为1,3和5次,利用XRD,SEM和EPMA研究了HIPIB辐照处理前后该高速钢表面层结构和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HIPIB辐照处理使该高速钢表面层发生由马氏体α′-Fe向奥氏体γ-Fe转变,其表面产生许多火山口状熔坑,熔坑中心处富含离子束元素成分,熔坑的形成可以用“雨滴”模型进行解释,由于HIPIB辐照压缩波的影响,处理后在深度达200μm左右的范围内该高速钢的显微硬度提高,表面层耐磨性能提高近2倍,而且耐腐蚀性能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两种DLC涂层对ZL108铝合金干式铣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氢元素对类金刚石涂层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含氢和无氢DLC涂层在铣削ZL108铝合金时的切削性能。方法 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磁控溅射物理气相沉积(MS)制备含氢和无氢DLC涂层,并采用三维形貌仪对涂层基片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切削实验分析两种涂层铣刀的切削性能。结果 MS制备的无氢DLC涂层结构致密,无凹坑、针眼等缺陷。在摩擦磨损试验时发现,无氢DLC涂层磨损率(3.58×10–6 mm3/N)明显小于含氢DLC涂层(4.62×10–6 mm3/N),即无氢DLC涂层的耐磨性能更好。结论 采用MS制备的无氢DLC涂层,表面无明显缺陷,并且具有更优异的摩擦性能。在铣削ZL108铝合金时,减摩性、耐磨性以及抗粘附性能均比含氢DLC涂层铣刀表现得更加优异,被加工的铝合金表面质量更好,产生的切屑表面更加光滑。 相似文献
7.
W18Cr4V高速钢渗铬热处理对HFCVD金刚石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丝化学沉积法在高速钢基体上沉积金刚石薄膜.为了减少石墨的形成、增强膜基结合强度,沉积前先使用渗铬热处理在高速钢表面制备一层碳化铬中间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和洛氏硬度计对渗铬基体和金刚石膜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渗铬热处理对高速钢基体与金刚石膜的物相组织、结构形貌和附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铬热处理能在钢基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富Cr层,此过渡层能有效提高金刚石的形核率,在渗铬钢基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高质量金刚石膜,但该金刚石膜的应力较大,1 471N载荷的压痕测试导致薄膜严重破坏,说明膜基结合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9.
利用扫描电镜(SEM)、台阶仪、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显微硬度仪对W6Mo5Cr4V2钢经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辐照前后试样的表面形貌、粗糙度、表层的组织结构及硬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熔坑"和硬度"多峰"态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试样表面粗糙度随辐照次数的增加有所减小;辐照过程使该钢体心立方的马氏体α'-Fe向面心立方的奥氏体γ-Fe转变,碳化物溶解,马氏体溶碳量增大且晶粒细化,点阵畸变度增大,使W6Mo5Cr4V2钢表面硬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气体总流量、沉积温度、TiCl4蒸发温度、氮氢比等工艺参数对W18Cr4V高速钢基体TiN沉积速率的影响。确定了沉积过程分别为扩散控制区和表面过程控制区的试验条件。在表面过程控制区域,测定了本试验条件下W18Cr4V钢基体TiN化学气相沉积的表面过程表观活化能值为137.23kJ/mol。 相似文献
11.
12.
13.
LIU Ning CUI K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Wuhan.China DENG Zongga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China CHENG Benpei KONG Jie Institute of Solid State Physics Academia Sinica Hefei China Doctor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Wuhan China 《金属学报(英文版)》1993,6(1):36-39
Microstructure of the deepest zone of high speed steel W6Mo5Cr4V2(M2)melt after laser fu-sion was found to be so fine as the ehill zone of a solidified ingot.When narrower chill zoneformed,the long columnar dendrites grow into the melt and then the fine equiaxed cellularstructure appears in upper melt region nearly surface.The substructure of cellular grains anddendrites was observed to consist of martensite and retained austenile,while the carbides asM_6C_■ Cr_7C_3 and MC distributed at their boundarie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ighermicrohardness up to HV_(0.1)=865—960 of the laser fused structure of the alloy is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martensite. 相似文献
14.
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W6Mo5Cr4V2(M2)高速钢激光熔凝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熔化区最深处的显微组织细小,其形态类似于铸锭凝固的激冷区。较狭窄的激冷区形成后,长柱状晶向熔体内生长;最后,靠近表面的熔化区上部是细致的等轴细胞状组织,其中细胞晶及柱状晶内部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而合金碳化物M_6C,Cr_7C_3及MC分布在胞晶和柱状晶的界面上.由于存在马氏体组织,因此激光熔凝组织具有HV_(0.1)865—960的高硬度。 相似文献
15.
高速钢W18Cr4V离子渗氮层组织对TiN膜与基体结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W18Cr4V高速钢进行离子渗氮-PECVD TiN复合处理,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试样的表层组织结构。采用连续压入法研究TiN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离子渗氮能够提高膜基结合强度,通过分析渗氮层与膜-基界面的组织特点,认为TiN膜在渗氮层上一些与其具有相同或相似晶体结构的氮化物上外延生长,以及强度较高的渗氮层对膜的支撑是基体渗氮提高膜-基结合强度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高速钢基体上沉积了三种不同的DLC薄膜,厚度均为2μm。利用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测试了DLC薄膜表面纳米硬度,采用德国标准用洛氏硬度计及金相显微镜方法测试了DLC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在MM200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比较了三种DLC试样对铸铁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三维超景深显微镜对DLC试样的磨痕面积及形貌进行测量与分析,并以磨痕面积评判耐磨性。结果表明:稳定磨损阶段各DLC试样在不同的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均比较低;硬度及结合强度对DLC的耐磨性能有较大影响,硬度和结合强度适中时摩擦性能最好,而当硬度较低时耐磨性最差。 相似文献
17.
研究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热处理对6Cr_4W_2Mo_2V钢的相变过程、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进一步发挥6Cr_4W_2Mo_2V基体钢的性能潜力。 相似文献
18.
ET用金相法、硬度法、测定碳量法(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测定W6Mo5Cr4V2钢的脱碳层深度,通过大量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用金相法,硬度法比用测定碳含量法测定的脱碳层浅。用金相法与用硬度法测定的深度基本一致,且能保证钢的质量,并提出降低热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脱碳层深度的措施,以提高钢材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在改进的MLD-10型冲击腐蚀磨损试验机上对W6Mo5Cr4V2进行了冲击磨损试验.对冲击磨损试验后试样进行了失重测量,并用SEM分析磨损表面形貌,用OM观察金相组织.结果表明,淬火态W6Mo5Cr4V2具有较高的抗冲击磨损性能.扫描照片显示裂纹扩展方向平行于表面.W6Mo5Cr4V2冲击磨损机制为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