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规整填料塔中二甲醚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过程中,产物被冷凝为气、液两相。采用CY700型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以去离子水为吸收剂对气相产物在操作温度20~50℃、压力1.0~3.0MPa、气液比(体积流率比)100~300的范围内进行了吸收分离研究,考察工艺参数对二甲醚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收的操作压力和温度是影响二甲醚吸收的主要因素。在较高的操作压力下,采用较大的空塔气速依然可以得到较高的二甲醚吸收率;低温有利于二甲醚的吸收,吸收温度控制在40℃左右为宜;吸收剂水量控制在236m l/(m2.s)~283m l/(m2.s)范围内为宜。  相似文献   

2.
甲醇脱水与催化裂解组合生产二甲醚、低碳烯烃的方法,包括甲醇原料与含中孔分子筛的催化剂接触,反应物流经分离得到积炭催化剂和以二甲醚为主的反应物流;烃类原料与含中孔分子筛的催化剂接触,反应物流经分离得到待生催化剂和反应油气,油气进一步分离得到富含低碳烯烃的气体、汽油等产品;以二甲醚为主的反应物流部分或全部送至催化裂解装置,与催化剂接触进一步转化为低碳烯烃;  相似文献   

3.
日前山东(菏泽)辰信新能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设的全球首套万吨级聚甲醛二甲醚(亦称聚甲氧基二甲醚、聚氧亚甲基二甲醚)DMM3-8装置已成功投产,装置运行平稳,DMM3-8的选择性接近50%。该项技术以甲醇为原料,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经三聚甲醛合成DMM3-8。研究人员通过对三聚甲醛合成与分离精制工艺优化、三聚甲醛合成DMM3-8的工艺开发、连续催化合成和分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采用气相色谱测定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缩合产物组成的分析方法,以乙二醇二乙醚(EGDE)为内标物测定了甲醇、甲酸甲酯、三聚甲醛及PODEn(n≤3)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以甲缩醛、PODE2和PODE3为基准物,通过外推法计算得到PODE4~10各组分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根据有效碳数法计算了聚甲氧基半缩醛(HFn)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精密度与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表明,甲醇、甲酸甲酯、三聚甲醛、甲缩醛、PODE2和PODE3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加标回收率在99%~104%之间,满足不同含水量原料合成PODE的产物组成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
聚甲醛二甲醚是一种环保型柴油添加剂,极具应用前景。介绍了聚甲醛二甲醚的基本性质,从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机理、产物精制及应用等方面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合成聚甲醛二甲醚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分析目前各种合成方法存在的问题,对聚甲醛二甲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提出了一种由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的新技术─SDTO方法,即合成气首先转化为二甲醚,然后进一步转化为低碳烯烃。研制了适合于该过程的两段反应的催化剂。以合成气(H_2/CO=2:1)转化为二甲醚的第一段反应的产物为原料,中间不经任何分离,直接进行二甲醚转化为烯烃的反应,所获初步结果表明,低碳烯烃产率>100g/(m~3合成气)  相似文献   

7.
<正>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又名聚甲醛二甲醚(PODE)、聚氧亚甲基二甲醚、聚甲氧基甲缩醛,为新型柴油调和组分,可部分替代柴油并显著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国内不少单位进行了研究开发,近年随着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产品的工业化示范得到了提速。2013年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与山东辰信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其发明的离子液体催化剂与循环技术,在山东菏泽设计建设了从甲醇制备甲醛,到合成DMMn的首套全流  相似文献   

8.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二甲醚的工艺,步骤包括:①将含有甲醇的原料送入一个具有固定床固体酸催化结构的预反应器,在此将至少一部分的甲醇催化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②将至少一部分的预反应器产物输入一个蒸馏塔反应器;③将上述含有甲醇的物料与蒸馏塔反应区内的固定床固体酸催化结构件接触并进行催化反应,使得至少部分甲醇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④将得到的二甲醚产物从未反应物料和水中分馏出来;⑤从蒸馏塔反应区抽出的二甲醚作为舍二甲醚的第一物流;⑥抽出的水和未反应物料作为第二物流。本工艺提高了二甲醚的产率,尤其是可联产甲醇。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经简单液液萃取即可直接采用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柴油中聚甲氧基二甲醚含量的分析方法。试样与甲醇按质量比为1∶1.5萃取后,取上层无色液体,用气相色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HP-5MS色谱柱,通过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对比,对聚合度为1~8的聚甲氧基二甲醚定性,通过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度为3~6的聚甲氧基二甲醚单体在质量分数约为0.1%~30%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 0,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5%,加标回收率在88%~97%之间,满足色谱的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含二甲醚二元体系相平衡计算及对分离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健  于燕梅  唐宏青 《天然气化工》2005,30(1):71-74,78
二甲醚被认为是新世纪的清洁燃料 ,本文针对二甲醚生产过程中的分离部分 ,采用NRTL方程关联计算了相关的二元体系的相平衡 ,并对分离流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分离流程的主要目的是将二甲醚和二氧化碳分开 ,甲醇的存在有利于提高二甲醚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但不利于二甲醚和二氧化碳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PODE/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燃烧NO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低...  相似文献   

12.
以柴油(P0)、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混合燃料(P10和P20)为对象,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考察其在不同喷油压力和喷油正时下的燃烧排放特性及颗粒物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随混合燃料中PODE体积分数的增加,燃料燃烧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有所降低;随着喷油压力的提高,3种燃料的CO、碳氢化合物(HC)和烟度排放均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Al含量的Al-MCM-41介孔分子筛,考察了分子筛催化甲醇和多聚甲醛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n为聚合度)的性能;采用XRD、FTIR、N2吸附-脱附、ICP-OES、SEM、NH3-TPD等方法分析了分子筛的孔结构和酸性质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并对PODEn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一种催化效果较好的功能化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研究了甲醇(MeOH)与三聚甲醛(TOX)合成聚甲醛二甲醚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5b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釜压、原料摩尔比(nMeOH/nTOX)、催化剂用量,以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聚甲醛二甲醚产率的影响,建立了聚甲醛二甲醚产率的二次线性回归方程,获得了最优工艺条件。在反应温度100℃、N2压力2.061 MPa,nMeOH/nTOX=1.687,催化剂质量分数1.751%的最优工艺条件下,聚甲醛二甲醚产率为56.49%,与响应面模型预测值56.82%非常吻合,说明采用响应面法得到的优化方案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在一台增压中冷电控共轨发动机上,采用进气预混乙醇燃料由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实现PODE/乙醇双燃料燃烧,研究了预混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以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有效压力pme=038 MPa时,随着乙醇比例增加,双燃料燃烧相位推迟,最大燃烧压力降低,预混放热量及放热率增加;在pme=100 MPa时,〖JP3〗预混乙醇发生自燃,最大缸内燃烧压力急剧增加,燃烧持续期延长,CA50靠近上止点,振动强度也增大,但有效热效率显著提高,最大可以达到406%。在pme=038 MPa〖JP〗时,双燃料能够同时降低NOx和碳烟排放量,改变了它们之间的trade off关系。合理控制预混乙醇比例可以改善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以柴油中添加相同氧含量(质量分数6.26%)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和碳酸二甲酯(DMC)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柴油以及添加酯类和醚类燃料的柴油在不同喷油压力和主-预喷间隔角条件下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压力增大,柴油、PODE/柴油、DMC/柴油燃料的总碳氢化合物(THC)和碳烟排放降低,总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降低,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GMD)减小;纯柴油和PODE/柴油的CO排放量先升高后降低,而DMC/柴油的CO排放量先降低后升高;随着主-预喷间隔角的增大,3种燃料的碳烟排放降低,CO和THC排放量增加,颗粒物GMD减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降低。PODE和DMC 2种含氧燃料的加入能有效降低柴油碳烟排放,但随着喷油压力升高或主-预喷间隔角的增大,碳烟排放降低的潜力变小;其中PODE具有同时降低NOx和碳烟的潜力,但添加DMC会使NOx排放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按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占混合燃料体积分数为10%、20%和30%的掺混比,配制了PODE/柴油混合 燃料。在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PODE掺混比对PODE/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额定转速100%负荷时,与柴油相比,不同PODE掺混比PODE/柴油混合燃料的滞燃期缩短,缸内最大爆发 压力升高,放热率峰值降低;一氧化碳(CO)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3.1%、16.6%和21.3%,未燃碳氢 (HC)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7.7%、24.1%和26.2%,排气烟度分别降低了29.6%、44.8% 和75.8% ;但是碳氧化物(NOx)体积分数分别增加了2.0%、7.4%和9.5%;颗粒物数量峰值依次分别增加了16 .8%、30.8%和55.1%。在额定转速25%负荷时,不同PODE掺混比PODE/柴油混合燃料与柴油相比,CO体 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2.4%、16.3%和20.8%,HC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4.5%、21.6%和24.1%,排气烟 度分别降低了28.0%、44.0% 和76.0%,但NOx体积分数分别增加了7.7%、10.4%和16.2%。核模态 颗粒物数量峰值分别增加了143%、269%和335%;而积聚态颗粒物数量峰值分别降低了15.4%、24 .0%和44.5%。  相似文献   

18.
以高压共轨柴油机为样机,采用发动机排气粒径谱仪(EEPS)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考察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混合燃料燃烧颗粒的粒径分布规律及微观结构特征。所用燃油为纯柴油、PODE体积分数(掺混比)分别为10%、20%和30%的PODE/柴油混合燃料。结果表明,在最大扭矩转速100%负荷时,与柴油相比,混合燃料燃烧颗粒的核模态颗粒数量增加,积聚态颗粒数量降低。随掺混比的提高,排气颗粒的数量浓度分布、质量密度分布、质量累积分布和质量中位径均向小粒径方向偏移。掺混PODE后燃烧颗粒的微观结构主要呈团状分布;与柴油相比,混合燃料颗粒的层面间距和微晶曲率增大,微晶尺寸减小,而颗粒的盒维数增加,团聚程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柴油中掺混体积分数为5%、10%和15%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3 8)得到PODE3 8 柴油混合燃料,利用热重分析仪在氧气气氛下对这些混合燃料样品进行热分析,考察其挥发和氧化特性,计算热分析参数;在柴油机上考察它们的燃烧与排放性能,并与柴油对比。结果表明,随掺混比的增加,3种PODE3 8 柴油混合燃料的起始质量损失温度相对于柴油降低了34℃、56℃和70℃,起始燃烧温度降低了64℃、118℃和172℃,热稳定性降低,同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提高。在额定工况下,与燃用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PODE3 8 柴油混合燃料时,滞燃期缩短,缸内最高压力略有提高;在预混燃烧阶段放热率峰值有所降低,在扩散燃烧阶段放热率峰值提高;比油耗相对于柴油分别增加08%、32%和85%,但有效热效率提高28%、42%和31%;CO排放分别降低了118%、140%和188%,HC排放分别降低了192%、268%和217%,排气烟度分别降低了252%、308% 和321%,NOx排放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