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先研究了吸油率作为考察淀粉成孔指标的可行性;研究酶解工艺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再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5℃,时间28h,pH5.6,淀粉浆浓度60%,加酶量50%,并进一步把此条件运用到放大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先研究了吸油率作为考察淀粉成孔指标的可行性;研究酶解工艺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再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5℃,时间28h,pH5.6,淀粉浆浓度60%,加酶量50%,并进一步把此条件运用到放大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3.
粳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粳米淀粉为原料,利用生物酶解工艺,在其糊化温度下作用于原淀粉形成多孔性蜂窝状产物———多孔淀粉。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以吸油率为检测指标,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30℃,反应时间8 h,pH值4.0,底物浓度0.5 g/L,加酶量30%。以期为我国的粳米和淀粉资源综合开发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并为推动我国多孔淀粉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多孔淀粉为原料,研究超声辅助处理对制备醋酸酯多孔淀粉的影响,以及对醋酸酯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多孔淀粉的醋酸酯化反应作用明显,在超声功率为200 W,超声时间为150 min时取代度和吸油率分别能达到0.055 9和89.1%,跟未经过超声的醋酸酯化多孔淀粉相比,取代度提高了64.4%,吸油率提高了13.9%,在此超声处理条件下酯化后多孔淀粉的蜂窝状孔洞未被破坏,相对结晶度与多孔淀粉原料相比,下降16.1%。  相似文献   

5.
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酶水解法研究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形成,在研究单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了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α-淀粉酶、糖化酶之比为1∶3,酶用量1.5%,pH5.0,温度55℃,时间18 h的条件下,得到了 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辛烯基琥珀酸多孔淀粉酯(OSAPS)的最佳制备工艺,本实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先酶解后酯化和先酯化后酶解的两种制备路线制备OSAPS。考察了不同工艺对其吸油率和取代度的影响,并探究了产物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制备路线均可成功制备OSAPS。其中路线一的最佳工艺:底物浓度20%,pH值9.0,酸酐添加量3.5%,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40 ℃,取代度(DS)为0.02678,吸油率为116.49%;路线二的最佳工艺:底物浓度20%,酶添加量3.0%,酶配比1:5,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50 ℃,DS为0.02238,吸油率为122.22%。红外表征显示两种路线的产物均存在酯基基团;X射线衍射光谱表明酯化和酶解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扫描电镜(SEM)显示了产物中明显的多孔结构;热重(TG)结果表明产物的热稳定性出现1~4℃左右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复合酶法制备葛根多孔淀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慧娟  黄赣辉 《食品科学》2011,32(18):91-94
使用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制备葛根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多孔淀粉吸油率进行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加酶量、酶配比、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变化的规律。并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当加酶量0.6%、酶解时间12h、pH5.0、酶解温度50℃、酶质量比(糖化酶:α-淀粉酶)3:1时吸油率最高(60%),且成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碎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酶法、酸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两种方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加酶量23.0U/g、pH7.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h;酸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盐酸浓度0.4mol/L、酸解温度35℃、酸解时间6h。经比较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油率高13.3%。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出孔率高、孔径大、孔穴深。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解法进行多孔淀粉的中试生产研究。通过测定多孔淀粉的吸油率和得率,对中试生产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中试条件为淀粉浆浓度60%,超声时间30min,超声功率600W;α-淀粉酶与糖化酶质量比为1:2,总酶量为4%,α-淀粉酶酶解温度为55℃,pH6.0,水解8h;糖化酶水解温度为50℃,pH4.0,水解14h。生产的多孔淀粉得率为80.60%,吸油率为71.22%。  相似文献   

10.
以高粱淀粉为原料,优化高粱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并对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多孔淀粉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配比1∶5(g/g)、底物浓度25%、酶添加量3%、酶解时间10 h、酶解温度50℃、pH4.6,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32.04%,比容积为2.39 g/cm~3、溶解率为3.97%、膨胀率为13.80%、透光率为11.89%,较原淀粉分别提高了92.81%、21.31%、69.65%、38.41%、7.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多孔淀粉颗粒完整,表面形成类似蜂窝状孔洞,孔径大小及孔深适中,淀粉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成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复合酶法制备多孔淀粉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水解法,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具有较高吸油率的多孔淀粉,研究了复合酶的作用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和得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多孔淀粉的吸油率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多孔淀粉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在50℃、pH 6.0、水解14 h后,再在pH 4.0、50℃加入糖化酶水解14 h,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配比为1:2,总酶量为2%时,制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56.62%、得率88.79%.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淀粉颗粒表面小孔分布均匀,孔径适中,孔较深.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辅助制备多孔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制备多孔淀粉,在酶解前、后分别用微波对干淀粉进行处理,以水解率、吸油率、柠檬黄吸附量为指标,探讨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等因素对所得产品成孔情况的影响;并对多孔淀粉颗粒的微观形态、晶体结构和糊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微波辅助处理制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和吸附性较好。酶解前的高功率微波辐射30s使产品的吸油率达到最高,较之普通酶解产品提高了35%,辐射40s使产品的色素吸附量达最高,较普通产品提高了16.5%;酶解后的中功率微波辐射30s使产品的吸油率和色素吸附量较之普通酶解产品分别提高了18%和17%。(2)酶解后微波处理制得的产品成孔性优于酶解前处理,其孔径、孔深及数目较之普通酶解产品有较大改善。微波辅助制备的多孔淀粉基本保持原淀粉的结晶结构,产品结合水的能力和形成凝胶的能力均增强。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GB/T 5514—2008标准中规定采用酶水解法对玉米中的淀粉含量进行测定,但该方法存在结果偏低、偏差较大的缺点。本实验对标准中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条件,如玉米称样量、加水量、液化酶用量、液化温度、液化时间、水浴条件、过滤方式、加酸量等,进行了优化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优化后的方法适合玉米中淀粉含量的测定,具有实用、准确、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多孔淀粉吸油率为指标,利用Placket-Burman Design(PBD)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nhnken Design(BBD)试验对反应挤出与酶联合作用制备多孔淀粉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BD试验得出影响多孔淀粉显著效应因素为物料水分含量、α-淀粉酶添加量、酶解时间、糖化酶添加量。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粉吸油率的九个因素进行评价,筛选出四个最大响应区域,并采用BBD试验优化了工艺。得出最佳配方工艺:物料水分含量36%、α-淀粉酶添加量0.52%、酶解时间7.7 h、糖化酶添加量1.73%,挤压温度70 ℃、螺杆转速120 r/min、pH5.0、酶解温度50 ℃、底物浓度25%,吸油率达到最大值68.49%,与预测值相近,较对照提高14.97%。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反应挤出与酶联合作用与天然淀粉酶解法相比,其制备的多孔淀粉在孔的数量、孔径大小、分布均一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中用复合酶(淀粉酶/糖化酶)水解玉米淀粉的工艺条件,对影响水解液DE值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影响DE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温度、pH值、酶比例(α-淀粉酶:糖化酶)、时间.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酶比例为1:4,温度为60℃,pH值为4. 0,时间4h.在优化条件下,水解液DE值为64. 21.  相似文献   

16.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法制备红薯多孔淀粉,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当α-淀粉酶∶糖化酶为1∶7(体积比),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8 h,pH5.6,加酶浓度0.5%,淀粉浆浓度65%时,可得到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17.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脉冲电场(PEF)协同酶解制备多孔淀粉,探究其对多孔淀粉制备效率及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PEF改性后,淀粉水解率达到24.28%时所需的酶解时间缩短一半;在相同加酶量的条件下,通过PEF改性后,淀粉水解率为23.11%,较原淀粉显著提高,表明通过PEF改性可降低加酶量;在酶解6 h和加酶量为0.8×10~(-2) mL/g淀粉干基的条件下,经PEF改性协同酶解制备的多孔淀粉水解率为23.11%、吸油率为145.11%、比表面积为1.25 m~2/g,总孔容为4.31 cm~2/g×10~(-3),原淀粉酶解制备的多孔淀粉上述指标分别为18.38%、119.47%、1.16 m~2/g,4.15 cm~2/g×10~(-3),表明通过PEF改性提高酶解淀粉的水解率、吸油率、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EF改性可使淀粉表面产生凹槽状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PEF改性提高了淀粉颗粒对淀粉酶的敏感性;热力学性质测试结果显示,PEF改性多孔淀粉的焓值低于原淀粉,表明PEF改性破坏了淀粉颗粒内部分致密的结晶区。本项研究揭示了PEF改性对淀粉颗粒及其酶解制备多孔淀粉的构效关系,为高效制备多孔淀粉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并拓展了PEF可应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酶解预处理、辛烯基琥珀酸酐(OSA)疏水改性和Al3+交联复合改性制备疏水多孔淀粉。探讨了加酶量对疏水多孔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探讨。研究发现:α-淀粉酶与淀粉葡萄糖苷酶协同处理,使玉米淀粉颗粒表面形成了孔洞,成为多孔淀粉。在相同OSA添加量下,随着加酶量的增加,疏水多孔淀粉的取代度降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酯化处理后辛烯基琥珀酸(OS)基团在整个颗粒均有分布,随着酶水解率的提高,OS基团更多地分布在疏水多孔淀粉颗粒的内部。疏水多孔淀粉的吸油率随水解率的增大而增大,最高可达52.30%。对玉米油、机油、柴油的吸附率分别为80.41%,52.30%和41.93%。在油水体系中吸水率在6%左右,表现出很好的油水选择性,且保油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