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南大西洋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深水油气资源丰富。基于国际商业数据库油气田数据统计与滨岸盆地成盆规律,分析表明:南大西洋深水油气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六大盆地内、走向上以中段富含盐岩盆地为主、横向上伸展带发现居多、纵向上储集在过渡期碳酸盐岩和漂移期浊积岩内,可以利用共轭特征类比进行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结合盆地资料与区域地质认识,梳理了南大西洋深水油气聚集规律:1深水油气形成于含高塑性体伸展与挤压和不含高塑性体开阔环境三大构造背景;2含有裂谷期湖相泥岩、漂移早期和漂移中晚期海相页岩3套有效烃源岩;3发育盐上三角洲与浊积碎屑岩、盐下潟湖相碳酸盐岩2套优质储层;4拥有厚层盐岩和海相页岩2种类型区域性盖层;5富含构造—地层、构造等多种成因圈闭类型;6深水油气经断裂短距离运移,紧邻生烃中心聚集;7形成上白垩统、下白垩统和新生界3套重要深水成藏组合;8深水油气晚期成藏,以构造—地层、构造油气藏类型为主。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盆地深水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同构造段深水勘探重点方向:北段上白垩统近岸叠覆型深水扇、赤道段古近系—新近系斜坡水道及深水逆冲带前缘、中段伸展带盐上浊积岩和底辟—逆冲带盐下碳酸盐岩、南段上白垩统与断块相关斜坡水道。  相似文献   

2.
以板块构造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西非海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结合西非深水区油气勘探现状和深水油气藏研究结果,总结了西非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并探讨了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西非海岸盆地的形成演化可以分为前裂谷、裂谷和后裂谷3个阶段。受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西非海岸盆地烃源岩主要包括裂谷阶段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后裂谷阶段上白垩统海相烃源岩和古近系——新近系海相烃源岩3套;深水区储层以后裂谷阶段上白垩统和古近系——新近系深水浊积砂岩为主;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地层或构造-岩性圈闭,其次为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西非海岸盆地中以下刚果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勘探前景最好,其次是科特迪瓦盆地、贝宁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深水区,杜阿拉盆地和里奥穆尼盆地深水区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宽扎盆地深水区目前勘探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条件非常有利,尤其盆地内沉积了阿普第阶盐岩层,发育多种类型盐相关构造,形成多种类型圈闭,同时盐岩层又是非常好的盖层。但该套盐岩层的存在也使下刚果盆地盐下、盐上油气成藏条件产生较大差异:盐下地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伸展构造有关的圈闭,未来重点勘探仍以寻找伸展构造有关的油气藏类型为主要方向;盐上白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圈闭和储层,未来勘探应以寻找与阿尔布阶Pinda组碳酸盐岩和Vermelha组的滨岸砂岩为储层并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藏为重点;第三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则为烃源岩成熟度、圈闭及浊积砂体的发育,未来重点勘探方向为寻找深水一超深水区盐构造与浊积砂体复合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拉丁美洲的沉积盆地分成弧前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内克拉通盆地等类型。以马拉农盆地和坎波斯盆地为例,阐述拉丁美洲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前陆盆地和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马拉农盆地上白垩统的Chonta组和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的烃源岩,Chonta组和Vivian组储层,以及Chonta组和古近系Cachiyacu组的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下白垩统Cushabtay组高孔、高渗砂岩和活动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坎波斯盆地强烈的盐运动在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白垩统LagoaFeia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由盐运动形成的盐窗进入上覆浊积岩储层,再经过断层和不整合面的沟通,最终在与盐运动有关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盐下油气勘探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加蓬盆地盐下综合地质研究,从裂谷期岩石圈动力学变形机制上与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进行类比,加蓬盆地属于宽裂谷盆地,裂谷发育规模较大,油气勘探潜力较大。重点对盆地已发现的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认为加蓬盆地盐下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优越,裂谷期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富,烃源潜力大且供烃量充足;盐下发育上、下两套储盖组合,油气成藏主要以上组合的河流—三角洲相Gamba组、Dentale组砂岩储层为主,储集物性好;盐下湖相烃源岩是否发育和圈闭的落实是控制深水区盐下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加蓬盆地盐下具备发育大型油气田的潜力,是海外油气勘探的重点关注区。  相似文献   

6.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发育盐下裂谷期陆相层序、过渡期盐岩层序和盐上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海相层序,形成盐下裂谷期成藏组合、盐下-盐上复合成藏组合和盐上第三系浊积水道成藏组合。盐下成藏组合主要受控于裂谷盆地的发育和基底隆起,有利区位于陆上盐下裂谷盆地发育区。盐下-盐上复合成藏组合主要受控于盐下烃源岩的规模和盐窗的发育,有利区位于浅海区。盐上第三系浊积水道成藏组合主要受控于第三系浊积砂岩储层的发育及盐上烃源岩的成熟度,有利区位于深水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下刚果盆地烃源岩发育特点与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烃源岩是控制该盆地油气差异性分布的关键因素。下刚果盆地发育盐下湖相、盐上海相2套烃源岩,油气分布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带的差异性特征。该盆地陆上及浅水区以盐下湖相烃源为主且多为中—小型油气田,而深水区以盐上海相烃源为主且多为大—中型油气田;盐下裂谷期地堑发育程度南弱北强,导致了盐下烃源岩发育规模南小北大,形成了浅水区南部以小型油气田为主、北部以中—小型油气田为主的差异分布特点;刚果扇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导致了深水区盐上烃源岩的成熟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形成了深水区油气田分布数量与规模由南向北明显减小的差异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滨里海盆地科尔占地区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海洋 《中国石油勘探》2008,13(6):67-71,82
滨里海盆地科尔占地区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的陆源及碳酸盐岩—泥页岩是主力烃源岩,其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条件优越;主要的储层是碳酸盐岩,但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并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套生储盖组合。二叠系孔谷组含盐层是盆地内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区域性优质盖层,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油气藏多分布在盐下的背斜构造之中。通过对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科尔占地区K井钻探结果认为,研究区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构造圈闭和储层,并指出寻找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效圈闭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刚果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较大勘探前景。但由于其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受复杂的盐岩活动影响,其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特征也非常复杂,因此给地质认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文通过对该区区域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的综合分析,认为下刚果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四个时期。主要发育盐下和盐上两套主力烃源岩。盐上及盐下地层均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盐上地层构造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和两个演化序列。研究区主要发育盐下生~盐下储、盐下生~盐上储、盐上生~盐上储共三种成藏组合。认为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盐上地层是下一步勘探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盐下构造也是较好的潜在勘探领域。研究成果对我国石油公司参与下刚果盆地或类似盆地的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Chelif盆地是阿尔及利亚两北部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上白垩统、上中新统泥灰岩是主力烃源岩,中新统的(辫状、扇)三角洲砂岩为有利储层,中新统广泛发育的泥岩、膏岩和灰岩等形成良好的盖层.为了突破盆地半个世纪以来的勘探空白,采取了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方法来提高圈闭的命中率.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法是在油气地质构造、生油、储层、生储盖组合和对油气运移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各风险评价因素标准的工作.在经过圈闭地质风险评价之后,下中新统底部找到了2个Ⅰ类圈闭和3个Ⅱ类圈闭,上中新统底部找到了2个Ⅰ类圈闭和1个Ⅱ类圈闭,为盆地的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南大西洋含盐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各盆地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相似的地层发育特征,但油气分布极不均衡。研究了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地层、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后指出,南大西洋盆地经历了裂谷、过渡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演化阶段,发育盐下、盐岩和盐上3套层序,盐下、盐上2套烃源岩,盐下、盐上碳酸盐岩和盐上碎屑岩3套储集层,形成3套成藏组合。盐上成藏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盐上浊积砂岩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和盐上烃源岩的成熟度,在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最为富集;盐下-盐上成藏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油气运移通道、盐上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在坎波斯盆地最为富集;盐下成藏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取决于裂谷盆地规模、基底隆起和盐岩盖层,在桑托斯盆地最为富集。宽扎盆地的盐下层系、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的外部高地带和中部低凸带盐下碳酸盐岩、各盐盆伸展区盐上碳酸盐岩层系是极具勘探潜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南大西洋深水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大西洋两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当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其构造沉积作用及含油气条件受控于大西洋的裂开、持续扩张漂移和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大西洋边缘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漂移期又可分为海侵和海退2个时期);裂谷期发育陆相河流-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体系,过渡期发育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系,漂移期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和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以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系为界,南大西洋深水盆地发育盐下和盐上2套含油气系统,盐下层油气系统烃源岩为湖相泥(页)岩,储层为河流-三角洲相及滨岸相砂岩,盖层为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盐上层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主要是上白垩统海相泥(页)岩,储层以浊积砂岩储层为主,盖层为各个时期发育的泥(页)岩。南大西洋盆地张裂过程的差异性控制了层序发育、蒸发盐岩的分布和含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 2 套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对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 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 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 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 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 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 低值叠合部为下一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4.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发育了区域性分布的盐岩。在对南大西洋中段两岸6个主要含盐盆地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盆地盐构造样式的地震剖面解析,将盐盆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个盐构造带。巴西大陆边缘盆地发育的盐下烃源岩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内,而西非盐上烃源岩的成熟速率高于盐下烃源岩,主要由于盐岩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能抑制盐下烃源岩的生烃,促进盐上烃源岩热成熟。盐流动产生多种样式的盐构造,为盐上油气聚集提供了构造圈闭条件。盐相关圈闭是盐上重要的圈闭类型,富集的油气储量占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盐上油气总可采储量的84.8%。伸展区发育的盐窗作为输导通道,控制油气主要于盐上层系成藏。同时盐岩作为厚层的区域盖层控制了过渡区到挤压区的盐下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下刚果盆地盐下重点勘探层系,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测井数据和分析测试结果等资料,对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Pointe Indienne组大型浊积扇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该浊积岩形成于深湖相沉积环境,其叠置砂体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发育典型的鲍玛序列及特征沉积构造;该浊积砂岩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杂砂岩,其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差,表现为快速堆积的重力流沉积特征;该浊积砂岩内部识别出了多套完整和不完整的鲍玛序列,显示了厚层块状浊积岩和薄层或微层浊积岩的组合形式,指示了浊积扇内扇、中扇、外扇的沉积特征;该浊积砂岩为中孔低渗储层,与Pointe Indienne组上段和下段发育的厚层优质烃源岩接触,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下刚果盆地盐下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  相似文献   

16.
西非里奥穆尼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多套烃源岩、储层及泥页岩(盐岩)盖层。以陆间裂谷阶段发育的阿普特盐岩层为界,主要形成盐上、盐下2大含油气系统。盐构造、有利储层控制了盐上含油气系统的有效成藏,优质烃源、盖层则为盐下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认为,里奥穆尼盆地的油气勘探重点为盐上的白垩系,应寻找与盐构造相关、浊积砂体发育的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对盐下领域,应重点探索裂谷洼陷生烃中心、阿普特盐岩封盖条件好的地区,并以近源的有利构造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地层发育、成藏要素以及盆地勘探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两个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分布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西非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量远大于南美东部被动陆缘盆地,前者油气主要赋存于盐上层序,以构造、构造-地层圈闭为主;后者以盐上层序为主,盐下次之,构造-地层圈闭居多。两岸被动陆缘发育的宽窄程度不同,西非大陆边缘宽、窄相间发育;南美东部则具中、南部宽北部窄的特点。总体上,西非沿岸盆地烃源岩品质及成熟度要优于南美东部沿岸盆地,且前者盐上多发育深水浊积砂体,油气运移主要受断裂的控制,以垂向穿层(盐岩)运移为主;而后者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可能广泛分布,油气运移兼有垂向和侧向运移,油气运移受断裂、不整合和岩性多种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都经历了早第三纪裂谷断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裂后沉降阶段,但各盆地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成拉分型和伸展型两大类,其中伸展型又可分成断陷型和断坳叠加型两亚类。烃源岩主要有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储集层包括海相砂岩、生物礁和陆相砂岩。该区生储盖组合主要包括陆生海储型、陆生陆储型和海生海储型。二级构造带包括隆(凸)起带披覆构造、凹陷陡坡断裂构造带、凹内断裂构造带、凹内底辟构造带、缓坡带以及隆起带生物礁等,各个盆地优势油气二级构造带各具特色。勘探领域包括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精细勘探、新区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南海北部地区油气分布受富生烃凹(洼)陷控制,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仍有很大潜力,是近期勘探的重点;高温高压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深水区勘探是下一步储量增长的接替区。积极开辟和探索新区、新领域是中国南海地区勘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储层的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低阻油层和非烃气的识别,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处理是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