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中低温余热闪蒸复合发电技术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中回收热能的资源优势、工艺流程、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分析认为 ,中低温余热发电工程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是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潘炯 《水泥》1999,(12):22-25
0概述水泥制造业是个高能耗产业,能源费用的支出在其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求降低能耗的生产方式和回收能源的办法。30年代初,人们发明了中空窑余热发电生产工艺,利用窑尾的余热回收了大量的电力。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又相继应用了干法预热器和预分解窑水泥煅烧工艺,使水泥窑的烧成热耗大大降低,熟料的烧成热耗由过去的6700kJ/kg左右降到了现在的3140kJ/kg左右,窑尾的废气排放温度由过去的800℃以上降到了400℃以内。虽然热效率提高了一倍多,但热利用率也只有55%左…  相似文献   

3.
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水泥窑余热发电的几种类型,投资,效益和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1前言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众多中小型回转窑生产企业如何进行增产、节能、降耗,实现增效脱困?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介绍一种新技术——嫁接分解炉的水泥窑高温余热发电技术,供中小企业技改决策时参考。目前我国数量不少的中小型回转窑多为中空型,其存在的问题一是单机产量低;二是多数无任何余热利用装置,烟囱排出的废气温度高达600℃以上,能量浪费大;三是由于废气温度高,未法设置有效的除尘设备,环境污染严重;少数中空窑虽然已配有余热发电装置,并具有工艺简单、运转率较…  相似文献   

5.
水泥预分解窑余热中温发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分解窑纯余热中低温发电技术的单位热能发电量低,大约只有中空窑的50%。采用热气体分流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即:将入预热器系统的热气体予以分流,降低了预热器内气固比,提高了预热器系统热效率;同时使原预热器出口烟气中的低级热能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烟气中,热能得到升级,可大幅度提高其余热发电量。  相似文献   

6.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简称水泥窑)的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在这个背景条件下.目前国内具有水泥窑余热发电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家单位.推出了几种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热力循环系统并已在水泥工业陆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深入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增加了低温余热发电系统.DCS系统作为先进的控制方式也被应用于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中.下面结合我公司新增的16000k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阐述DCS在该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虎  张于峰  李鑫钢  李洪  韩婵娟 《化工进展》2013,32(5):1187-1193
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工业余热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化工领域精馏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余热问题,设计低温发电系统接入原精馏设备中以替代原系统中的冷凝器,利用精馏塔中产品的蒸气热实施发电试验。文中还以此技术的全年运行分析,确定了乙醇-异丙醇化工精馏工艺排放余热的节能效益,表明在夏季最不利工况(冷凝温度为37.5 ℃)下运行时,理论发电效率约为8.7%,实际发电效率约为2.5%;在冬季最有利条件(冷凝温度为20.9 ℃)下运行时,理论发电效率约为11.3%,实际发电效率约为5.5%;年均理论发电效率约为10.2%,实际发电效率约为4.2%。  相似文献   

9.
魏文荣  杨明龙 《水泥》1995,(9):12-14
螺杆膨胀机在低温余热发电中的应用魏文荣,杨明友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所(100024)自30年代起,东北、华北等地就有了带余热发电的水泥窑。发展到目前,全国共有四十多台,装机容量超过十二万千瓦。这类水泥窑属常规余热发电,在国内应用已较为成熟。随着...  相似文献   

10.
浅议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低温余热发电是一项将水泥窑排放的中低温废气余热转化为电能的节能技术。该技术可有效提高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热污染,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目前的能源危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动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1.
受水泥窑余热参数波动的影响,水泥余热发电现有的几种除氧方式,除氧效果都不理想。以一条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配置9MW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例,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通过理论计算及工程实践经验,详细分析探讨了水泥窑余热发电现常用三种除氧方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应现有水泥窑余热发电的新型给水除氧工艺——无专用除氧器的新型综合给水除氧工艺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已开发出的各种流程和方法进行了科学分类; 同时根据热平衡关系,在可比条件下计算各种方法的相关数据·吨熟料发电量E(kWh/t);增发电量的单位标煤Z(g/kWh)]并据此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系统内补充部分燃料,可以全部转化为工质热能,因此内补燃型是有一定生命力的;(2)从预热器系统中抽取烟气发电(烟气分流法),在一定条件下Z值可与火力发电先进水平相媲美,其综合效果比从冷却机抽取热空气发电的方法更可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浅谈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业主所关心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分解窑系统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出的废气温度在350℃左右,其热量占烧成系统总热耗的35%左右。为充分利用这部分余热,可设置余热发电装置。目前预分解窑余热发电系统有纯余热发电系统和带补燃炉的余热发电系统。前者系统简单、投资少,且不增加能耗,但发电量较少,吨熟料发电量约30kWh;后者发电量大,经济效益可观,但投资较高,系统也较复杂。两种余热发电系统所用设备均已成熟,系统运行是有保障的,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运行的实例。加之我国政府对利用余热发电有明确的政策扶持,因此,在新型预分解窑上增设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可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用能质<火用>的概念对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所能达到的理论极限发电能力及实际最大发电能力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已投产的余热电站实际发电情况、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目前处于什么水平、实现水泥熟料生产电能零消耗的途径、水泥生产企业在决定建设余热电站时应注意研究的问题等几个行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我国水泥工业迅速普及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今天,这些分析和研究能够加强水泥行业对我国目前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实际情况的了解,并对水泥生产企业确定余热发电项目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0引言 目前,国内具有水泥窑余热发电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家单位,以利用日本KHI技术及设备建设的宁国水泥厂和柳州水泥厂纯余热电站为蓝本,推出了几种水泥窑纯余热发电的热力循环系统并已在上海万安1400t/d、浙江三狮2500t/d及5000t/d等数条预分解窑生产线上实际应用。本文对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余热发电几种热力循环系统、循环参数、废气取热方式的特点及发电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比较,并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第二代水泥窑纯余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及实际应用工程——山水昌乐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新型干法窑3.3MW(汽轮机为1980年生产的NK3.0—2.4/3851日机组)纯余热电站,该系统已于8月6日调试结束。希望本文对水泥生产企业建设余热电站的决策及水泥窑纯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景凡 《水泥》2009,(2):46-47
近年来,水泥余热发电站的投资建设越来越多,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广为人知。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受相关行业标准的制约,习惯于火电厂的思维和做法,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效能和技术潜力,影响发电收益。现对水泥余热电站发电机的功率因数调整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热平衡和气固换热原理,以篦冷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篦冷机余风再循环计算模型,分析了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余风再循环技术。当余风再循环系统运行时,篦冷机中部冷却空气温度对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和篦冷机运行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冷却空气温度的升高,AQC锅炉取风温度及余热发电功率升高;但篦冷机出口熟料温度、余风温度、冷却空气阻力以及冷却风机功率也会增加。综合而言,余风再循环技术具有实际可行性,但是经济性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余热锅炉随窑启动及与窑相互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热锅炉一般是待窑启动后再启动,也可以随窑一起启动。但后者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我公司2500t/d生产线余热发电系统的生产经验,探讨余热锅炉随窑启动及与窑的相互影响。1锅炉随窑启动1)AQC炉可随头排风机启动而启动时,锅炉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