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土遗址是我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演进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公众对土遗址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匮乏,现阶段公众对土遗址发育病害及展示利用效果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向非专业公众展示我国土遗址主要病害发育特征,揭示公众对不同病害的观感接受度。结果表明,公众对土遗址病害的观感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及认知的统一性,对直接导致遗址表面颜色变化、外形缺失的病害更加敏感,认为微生物植物生长,坍塌等病害是影响遗址展示效果的主要发育病害。研究结果给出了我国非专业公众对土遗址病害的认知结果,填补了遗址保护人士与社会公众对土遗址保护理念的差异,对我国土遗址保护加固及展示利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米元培 《居业》2021,(4):26-27
城市历史景观作为一个城市的文脉所在,对其保护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然而不同于物质保护,集体记忆则提供了居民独有的归属感,使得集体记忆的保护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本文以兰州市五泉山公园与文庙为例,对于集体记忆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概念分析以及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旨在从空间集体记忆切入,建立工业城镇生活性景观认知与保护更新方法:通过在北京铁路工业重镇长辛店开展的系列访谈,采集空间集体记忆要素,并依据记忆度、历史价值、现存状况建立空间集体记忆要素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要素给出保护、激活、修缮等发展策略,为科学指引工业城镇生活性景观保护与更新提供依据,以实现生活性景观的整体、活态可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4.
文章应用西方城市公众史学的理论视角和社会学调查方法研究通州老城南大街民族聚居区保护发展问题,即以集体记忆为线索,梳理南大街城市历史景观构成体系,另通过居民意愿调查,诊断并分析南大街民族聚居区的现实问题及其城市空间的生存困境,最后基于多重地域感知与重构,提出"以遗址价值与城市发展框架整合为基础,以保留城市历史景观、重塑老...  相似文献   

5.
文章定义"遗址型乡村"概念,剖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遗址型乡村发展建设的四大矛盾——传统遗址保护与村庄开发建设的矛盾;固有文化价值与群体认知缺失的矛盾;遗址挖掘开发与景观风貌维护的矛盾;旅游产业拓展与遗址本体保护的矛盾。解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遗址型乡村保护与建设的三大动力因素——人文内在力:文化基因驱动内生保护与价值传播;经济外在力:特色产业驱动资本积累与就业保障;环境基础力:地域环境驱动空间格局与组织模式。阐述遗址型乡村发展建设的五大规划策略——保护为首,文化促转型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策略;链式统筹,线性大遗址的区域空间协同策略;情感认同,公众参与的合作性规划协调策略;情境还原,视角与慢行引导的历史模拟策略;肌理重塑,景观修复的多维时空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清代皇家园林遗址指存在于大型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园中园及独立小型园林遗址。本文基于对清代皇家园林遗址保护与展示现状及问题分析,针对其特征,从保护和展示的原则、方法、目标出发,提出整体保护与展示思路。通过分析日本奈良头塔遗迹、元箱根石佛群、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宫迹庭园、圆明园含经堂典型国内外案例,得到了保护与展示应以研究为基础,在保护方面应遵循真实性、保存修复前后多种状态信息的原则 , 选择适当保护措施;在展示方面应使用多种展示方式并存的方法、使用适当的设施展现园林环境与要素,以提高公众正确认知遗址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8.
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南京秦淮区夫子庙江南贡院历史街区,占地面积约6.2公顷,东至平江府路,南至内秦淮河,西至贡院西街,北至建康路。拟建中国科举博物馆将以南京江南贡院遗址为基础,保护和完善南京历史文化记忆,发展国学,振兴南京传统文化产业。夫子庙与江南贡院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出发,以集体记忆来连接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选取设计案例,以合肥南七里遗址公园内游人的观感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对旧城区更新遗址公园的公共艺术设计、整体环境、公共设施等构成要素进行解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使用AHP评价方法分析,从而论述传承集体记忆的公共艺术在旧城区更新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筑师》2015,(5)
<正>来源:中国网生活北京首处"公众考古"场所日前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开放,市民游客可近距离参观"神秘"的考古现场。今后,北京市文物局会逐步将有条件的发掘现场面向公众开放。目前,西洋楼遗址待发掘区域周边布置了围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清理工作。众多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市民游客,可以在围挡外观摩考古。未来3至5年,北京将分期进行圆明园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摸清圆明园遗址的整体格局、山形水系和遗址布局。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邀请公众见证考古过程,能够使大众对文化遗产有着更为感性与深刻的认知。虽然对公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保护方法已逐渐成为文化遗址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HUL的层积性、系统性、关联性对渭陵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挖掘了影响其保护与发展的因素,从整合价值认知与城市资源、协同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发掘遗址资源与文化展示、融合遗址地环境与城市生态链四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城郊型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战争遗址纪念碑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是创伤记忆的载体,聚焦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作为战争遗址纪念碑最基本的价值——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却未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诸多纪念碑沦为简单的"标志牌"。以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作为典例,对其从历史价值与景观价值结合的视角构建战争遗址纪念碑评价体系的雷达模型,基于雷达模型的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类别,并针对各类别的不同特性及现状问题,从空间标志性的增强、空间参与度的提高、空间融合度的加深等方面提出保护彰显建议,通过不同价值结合的视角对战争遗址纪念碑的价值彰显进行探索,以期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曹师贞 《建筑知识》2014,(1):77-77,94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处农村腹地的村落型大遗址避免了高强度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影响与扰动,然而,囿于其特殊的区位环境,村落型大遗址所具有的的交通相对封闭、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环境也使其在保护过程中面临遗址环境丧失、展示理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本文以羲皇庙遗址为例,在深入分析遗址保护现状与评析破坏因素的基础上,对羲皇庙遗址保护进行了问题诊断.并结合农村区域的环境资源特性与实际状况对羲皇庙遗址的保护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推进村落型大遗址的保护进程有所助益.及对该类型的遗址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集体记忆的城市--城市形态构建的时间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蓉 《华中建筑》2006,24(1):62-65,72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城市规模的改造与频繁的更新不仅使城市物质形态丧失记录真实历史的功能,同时也给城市社群带来种种的记忆认知、认同问题。该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阐述了城市形态在纵向历史的时间观和横向空间结构的价值取向经过分析认为,设计者应以连续动态的时间观来看待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城市历史层级化的过程并且,城市形态的构建也应切实反映公众、集体的利益,使其在社群交流互动中达成认同。关键词集体记忆城市时间观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保护与发掘衰退的产业历史建筑地段、保护与呼唤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值得重视的,LWL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作为欧洲ERIH(the European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机构制定纺织工业遗址路线图中的重要节点,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提出"空间原性真表达、交通植入的空间秩序重组、玻璃立方的空间扩展延伸"等重要实施策略,从而实现老旧厂房的"复活与重塑"。  相似文献   

16.
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遗址有利于文化传承。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遗址保护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遗址规划仍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以山东省萧城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景观在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建立遗址公园的保护策略,为今后遗址保护提供借鉴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相结合,跳出了"就保护而保护、就展示而展示"的旧圈子,为国内"大遗址"的保护探索出新的经验。作为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自开园三年半以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值得研究。文章以普通游客的游览感受、西安市民的使用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在已有的保护与展示基础上,试图发掘遗址与公园之间更深层的联系,让公众了解遗址、传承文化,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使用和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乃至中国、世界为数不多的大遗址之一,但在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中却面临长时期的滞后。文章通过借鉴在公众参与理念引导下的案例,为汉长安城遗址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在规划的前、中、后期引入参与主体、参与调查、参与评估、参与行动四个方面,以达到各方利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统筹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进行遗址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早商府城遗址概况、分析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的破坏因素、并对府城遗址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剖析府城遗址保护面临的矛盾,最后从区域整合协调、分区分级保护、保护性利用和管理保障机制完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的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以期对如何在城乡统筹中府城遗址的保护进行积极的探讨,寻找遗址可持续发展与城乡统筹协调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20.
南京某古墓遗址保护工程,包括古墓遗址的外围护结构保护工程及遗址公园内新建博物馆工程。外围护结构保护工程部分包括周圈岩土支护体系和上部钢结构网壳顶盖工程;新建博物馆部分为单层半地下室建筑,主体结构1层,结构高度5.5m,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本文首先结构场地条件对遗址周圈岩土支护体系及止水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后,对遗址上部钢结构网壳顶盖的设计重点及无支撑施工模拟进行了重点分析。随后,对新建博物馆工程的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选型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对新建博物馆工程的结构不规则属性及其对应处理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与分析,古墓遗址外围护结构可以有效保证遗址安全;新建博物馆工程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建筑效果和结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