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桂林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独有的风景营建手段,加上古往今来无数赞誉的诗词歌赋,使得桂林风景享誉海内。该文从桂林城市风景营建历史演变入手,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补充,从风景园林视角,收集整理桂林城市历史风景营建直接建设要素以及间接影响要素共12个,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利用GIS手段进行可视化的空间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桂林城市风景营建的空间形态及历史演变进行解读,从而总结桂林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发展特征及演变机制。意在完善补充桂林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为现代城市风景营建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是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手段。浦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及重要空间环境等景观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组织和提炼创新,对承载其风貌特征的空间环境进行整体安排,从城市景观特色定位、总体风貌格局、核心风貌控制区规划、"三边三节点"调控规划、景观廊道控制规划、瞭望系统控制规划、游憩路线控制规划等方面,构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导控体系,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城市大山大水空间格局、强化了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突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提升了该城市的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3.
桂林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赋予风景游赏活动以诗意的文化特性。从古今对比的视角出发,以古籍资料和网络游记文本为基础,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分别从游赏视域、游赏形式和游赏情调三方面对桂林古今风景游赏格局特征进行归纳并量化对照,对于融合传统山水意境、优化现代风景游赏格局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山水环境的特殊地位桂林的城市规划与其它城市相比受到自己独特的环境因素的限制。桂林城市的特点就在于作为城市规划对象的物质环境本身是一个举世闻名而绝无仅有的山水风景区,城市的各项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一环境而存在,相反,它们必然是这一山水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桂林的城市发展历来与山水相辅相成,在历史的积累中,桂林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模式,即“山——水——城”模式,其特征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市规划如何保护山水景观不仅是风景保护问题,还对城市的风格和环境特征的形成,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创造均具有决定作用。桂林不能与其它风景名城一样对待,更不能与一般中心城市等同处理,其山水景观  相似文献   

5.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肥位于长三角冲积平原与内陆交界处,紧邻巢湖和淮河水系,经千余年城市建设形成了“山—城—河—湖”的城市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活动的高速推进,合肥原有的传统山水格局正面临割裂,丰富的城市遗产和文脉濒临消融。在此背景下,寻找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的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以合肥市内部及所在区域的城水关系演变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视角以及文化景观理论中物质载体—文化动力模式,构建空间—时间—环境载体—人文营建的动态关联,以合肥市整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山水空间为研究范围,梳理其自建城至当代的历史景观演进历程,从环境载体和人文营建两方面探析其城市山水格局的演变机制。并从时间、空间和演变机制角度总结历史城市营建经验,以期为飞速发展中的长三角城市提供高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营城思想对于城池的空间格局、街区的空间形态以及所孕育的居住生活中的健康与活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当今的城市环境中依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的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不断挖掘和演绎。结合生态健康视角下的"生根""固本""滋养"和"活力"作用机理,以中国传统营城理念的分析为基础,对北京老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发展中的营城智慧加以解析。同时面向生态健康导向下的现代城市生活和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出北京老城的3个城市设计策略,即多维健康步道构建、人本尺度场所空间营造,以及系统化公共区域品质修复。此外,建议加强综合构建人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生态性能评价指标工作,从动态和多维的视角,结合各个层次的空间要素,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健康测度研究,积极反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9.
"绿心"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谷型城市特殊的自然地理、水文土壤、气候特征,其"绿心"建设对"和谐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分析城市"绿心"的内涵特性和黄土高原河谷型城市"绿心"营造的特殊性。以神木中央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自然山水格局、空间开放可达、景观功能构成、生态策略、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心"的营造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思英  王国光 《华中建筑》2022,(11):158-162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苏州因京杭大运河而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繁盛的水运交通推动了这一时期苏州运河沿线水驿的建设.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明清大运河苏州段水驿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史料分析,系统梳理苏州水驿营建的历史沿革,考据四处代表性水驿实例,从其选址、布局、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总结驿水相融的景观特征,并从城市风景体系、城市功能组织两个方面剖析水驿与城市景观格局的关系.同时对大运河沿线水驿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当代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苏州因京杭大运河而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繁盛的水运交通推动了这一时期苏州运河沿线水驿的建设。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明清大运河苏州段水驿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史料分析,系统梳理苏州水驿营建的历史沿革,考据四处代表性水驿实例,从其选址、布局、功能、文化四个方面总结驿水相融的景观特征,并从城市风景体系、城市功能组织两个方面剖析水驿与城市景观格局的关系。同时对大运河沿线水驿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当代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历史景观"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拉萨地区城市历史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层积载体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以高原物候、政教体制、宗教信仰、茶马文化等内因价值为导向,通过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载体对象的形态考证,对拉萨地区城市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为藏区历史建成环境与城乡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价值传承提供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永宁河—下分水河段是台州市主要河流水系"两环十三纵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了台州市各景观要素,既是台州市"山水格局"的中心轴线和心脉所在,又是台州市打造"山水城市"的重要载体和轴线。台州市永宁河—下分水沿岸空间规划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知滨水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结合地域性景观类型的特征,提炼出主要的设计元素,构成景观的空间结构,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台州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泉州古城是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贸易大港,经济、文化繁荣,古城营造也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风景营造经验。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依托山水的自然风景空间、妙收山水的人文风景空间、雅俗共赏的风景意象空间三方面探析泉州古城传统风景体系营造特征,继而从跨尺度风景的全域营造、多尺度风景的视线融汇、根植山水的多尺度风景营造、城市功能设施的风景化利用四方面总结其传统风景营造经验,为当今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特色景观塑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构想的逐步落实,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武汉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本文采用了"多尺度"的研究思路,将多时相遥感影像、多空间幅度分析和梯度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以解读武汉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规律。从时间上看,以2010年为分界点,武汉市的城市形态表现出"扩散—集聚—扩散"的动态规律。从空间上看,景观格局呈现出"主城市—远城区"独特的空间差异,并且从3个不同方向的景观梯度带上,可以看出武汉市在不同发展方向上的特征和差异。最后,本文简要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的"不可持续性"通常是由于缺乏对"过程"的理解。生态实践智慧的相关内涵和思想,启发以过程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思想,采用过程的塑造力量实现景观设计的目标。通过对"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与"过程"的关系阐释,基于景观过程的多维特征,形成以空间为设计载体,以时间过程为变量的"空间-过程"设计模式,主动介入并引导景观过程。最后总结了生态智慧启示下的景观设计实践的历史视角、人文视角和技术视角,从而使其构建的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多重的维度和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正>桂林作为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质的山水自然景观、多元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桂林城市品牌形象构建的关键要素。公交候车亭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融入城市景观语言构建的系统之中,以体现出特定地域具体的生活情境,即候车亭所处城市的背景、历史、文化以及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9.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苏州古城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具有完备防洪排涝体系的水乡型城市,其人地关系正是生态与人文景观相适应的成果。从景观语言角度,对其防洪景观体系的设计语汇、空间关系等进行研究。在对景观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取有代表性的洪涝适应性景观要素"词汇",并对其空间组合及形态格局进行"词法"、"句法"的归纳。构建苏州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语言,对我国水乡古城洪涝适应性格局的保护与现代水敏城市的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