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雯倩  杨芳绒 《建筑结构》2021,(1):I0013-I0013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大力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村中民居的立面改造,既要保留建筑的乡土特色,也要维持一个村子内的民居风格统一。同时建筑风貌也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相生相融,较大限度保留住乡村原始风貌;要把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乡村呈现美丽宜居新风貌。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绿色金库所在地溪后村的综合提升实例,分析了当前乡村风貌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构建绿色可持续乡村发展风貌等针对提升乡村风貌的设计策略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乡村振兴工作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乡村地理学理论,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设计思维、挖掘特色文化、注重财政支持等策略,以提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20,(2):32-34
针对当前乡村景观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乡村特色缺失缘由,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乡村特色的塑造思路和基于四大环境的"四性"乡村特色塑造策略,以期为乡村特色塑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戴静  洪杰 《小城镇建设》2012,(12):84-88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施加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昆山市许多保留村庄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传统的空间格局逐渐消失.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明、经济与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村落建设中的矛盾日益明显.本文以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双庙村唐家浜为例,深入调研村落现状,分析村落的风貌构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延续村庄传统风貌的规划思路和空间构成元素的设计方法,力求探索可以延续自然村落传统风貌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南京市徐家院的两组建筑风貌改造进行了分析,从建筑的场地、空间、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行了南京乡村风貌改造的设计方法的研究,总结了南京地区乡村建筑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德州市乡村风貌与建筑营造的政策支持与推广,说明了乡村建筑营建的探索、乡村建筑营建特点、乡村建筑营建策略,分析了空间类型解析与行动导则,希望对德州市的乡村建设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乡村是乡愁情思与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的“三无”乡村,因缺乏产业及其他条件的支撑,导致乡村风貌提升困难。文章将美学设计作为赋能乡村风貌提升的突破口,分析“三无”现状及难点,以规划、精神空间、节点设计作为主要探索路径,探究美学赋能“三无”乡村的风貌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塑造强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欠发达地区乡村在社区活力、内生动力、监管约束、长效机制等方面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基于乡村振兴的区域视野、系统整合、民生导向三大行动逻辑,建构“要素—行为—价值”三位一体的乡村风貌提升综合行动框架,并结合案例实践,围绕乡村“五大振兴”,从内生动力、行动框架、环境品质、时代价值等方面提出欠发达地区乡村风貌的提升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乡村风貌的提升和重塑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在岁月的长河中,乡村建筑的变迁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状.中国当代的乡村建筑如何确立既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又能彰显本村文化特色的新形势与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对待乡村建筑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避免表面化的理解而带来...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乡村建设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各式各样的乡村建设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品质,但却引发了乡村风貌问题,如乡村形象紊乱、风貌雷同、乡土气息流失等.为解决乡村风貌问题,各界展开了大量研究去探讨乡村风貌问题产生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乡村风貌遭到破坏的原因是由于现代化建筑材料的使用.但乡村风貌问题的产生真的是由于现代材料的使用吗?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本文基于建筑材料的视角,基于多年的乡村建设实践,总结乡村风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个层面提出建筑材料在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设计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风貌直接体现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就,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房建设品质提升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乡村风貌一直是各级政府、乡村工作者,村民大众关注的重要工作.同时,围绕乡村风貌这个主题,各种模式、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乱象和争议颇多.本文立足于长期的实地调查,大量的采访问谈,对我国的乡村风貌进行一定的梳理和研究,尝试发掘当代乡村风貌现状之后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一些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对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乡村建设实践也在广泛开展。乡村风貌不仅在物质空间层面对乡村环境具有提质升级的作用,更是构建乡村文化基底与内涵特色的关键,了解乡村风貌的发展与演变机制才能更好地引入规划技术手段,引导乡村风貌良性发展。文章对我国近现代各历史时期乡村风貌的主要特征进行综述,从决策者和用户两个角度来分析乡村风貌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远景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结合昭平县黄姚镇杨村屯在实施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中的经验做法,介绍塑造特色乡村风貌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以开辟乡村振兴道路的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特色资源型村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示范和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16.
塑造特色乡村风貌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通过梳理成都乡村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局限,围绕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系统整合、刚弹结合、场景营造、特色凸显等原则,从管控要素、管控理念和管控标准等方面明确乡村风貌规划管控与引导的方法,塑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乡村大美公园形态。  相似文献   

17.
乡村风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有其形成的内在机制。随着当前各种客观条件的改变.机制也在改变。新时代的乡村应顺应这种改变.塑造既不割裂历史又具有时代感的新的风貌特色。本文以浙江舟山海岛乡村为例.从传统风貌特色的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传统机制在现阶段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寻找新老机制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当代的新机制。最后,在其指引下,对不同特色的村庄采取不同的风貌塑造措施。如此形成的当代乡村新风貌才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也更加具有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乡村风貌不仅是乡村环境特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是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为研究案例,从挖掘特色大地景观风貌、划分景观风貌分区、甄选特色精品村、打造县域美丽风光带,以及对传统村落、现状村落及新建村落提出分类改造指引等方面入手,推动提升东源县县域乡村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19.
乡村改造建设是城乡发展建设的热点,目前规划设计界对乡村改造建设的设计模式存在多种思路,使用最广泛的是套用城市功能主义规划设计模式,将乡村作为新城市重新规划设计。事实证明,城市功能主义规划设计模式不但不能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而且还给乡村生态、人文环境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本文是在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背景下,结合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从乡村的本质与需求出发,研究传统城乡优秀规划案例,对乡村改造建设规划设计模式提出新的观点:延续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化。在提出观点的同时,用何家陂库区移民村规划设计案例作为依托,通过收集资料、对比分析、制作设计模型等方法,深究符合现阶段乡村改造建设的规划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湖州市东部,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统划定重点保护区与传统风貌协调区,构建分级、分层次保护体系;推进土地利用性质变更,优化古镇用地功能结构;构建完善的古镇道路系统,缓解古镇交通压力;延续古镇传统肌理,控制建筑风貌,保护古镇视廊及滨水界面,塑造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重视绿化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