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利用OLYMPUS GX71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Quanta450和JEM2100F型透射电镜等手段对60mm厚淬火态以及淬火+回火态耐磨钢厚度截面组织性能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淬火态耐磨钢厚度截面呈表层硬度高、心部硬度低的梯度分布,回火后表层和心部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心部/表面硬度比从70%升至93%,1/4处和心部冲击功降低。厚度截面组织和析出相的差异影响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效果,是性能演变的本质原因,提高淬火冷却速度,改善淬火态厚度截面均匀性是提高性能均匀性和优化应用性能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低碳铝镇静钢CSP CDCM BA流程的工业试验,借助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专用拉伸试验机等设备,测定了热轧、冷轧、退火和平整后钢板的组织、织构、力学性能和基本成形性能,并对其特征、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了退火平整板r值的变化与{111}/{100}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增加{111}和减少{100}织构组分对提高薄钢板成形性能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采用硬度试验、冲击试验、扫描电镜和原位分析仪研究了60 mm厚度HB400级耐磨钢截面硬度、微观组织及元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从上下表面至芯部硬度逐渐降低,在距离表面20 mm处出现硬度大幅降低.上表面侧硬度高于下表面侧硬度1.8~12.2 HBW.1/4厚度处-40℃纵向冲击功39 J,低温韧性良好;910℃淬火钢表...  相似文献   

4.
利用300 mm连铸坯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130 mm厚度规格抗层状撕裂特厚板,对钢板热轧态及正火态厚度不同位置取样进行了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热轧态及正火态厚度方向从表层到心部晶粒渐显粗化,综合力学性能亦呈降低趋势。利用连铸坯生产高性能特厚钢板时,在提高连铸坯内部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增大改善厚度方向变形均匀性的板坯的有效压缩比。  相似文献   

5.
 选取IF软钢为研究对象,考虑热轧边部温降的影响,对其热轧卷取温度进行调整试验,并对热轧基料与冷轧成品卷分别进行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的分析,研究热轧卷取温度对冷轧成品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取温度对IF钢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无显著影响,伸长率随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r值在卷取温度为750 ℃时最高;卷取温度升高时,热轧基料边部出现混晶及组织不均匀现象,冷轧退火会加剧组织不均匀,造成IF钢边部混晶。研究结果对于揭示IF钢板生产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重要意义,也对指导企业制定低耗高效的轧制工艺参数以获得性能优异的产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晓刚 《河北冶金》2012,(11):25-27,73
对152.4 mm特厚高强度NVE690钢板的调质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生产条件下合适的调质工艺参数:即930℃两次淬火+650℃回火。采用此工艺生产,钢板可以获得最佳的组织和性能,满足了强度和冲击韧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金属材料及其性能在机械加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就能够影响到其工艺性能以及使用性能。本文主要通过对金属材料组织性能的方式进行研究,从不同方面加强对金属材料性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经强冷变形后的单晶铜线会产生明显的亚结构。在退火过程中该亚结构将发生转变.以中拉单晶铜线为对象,通过金相、力学性能测试法、电阻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经强冷变形后的单晶铜线在不同退火工艺制度下的组织性能变化和再结晶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态单晶铜线材的再结晶温度开始在250℃左右,比相同冷变形率下的SCR连铸纯铜杆的再结晶温度高约50℃.强冷变形单晶铜线再结晶形核的孕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500。C时的孕育期不足2min.单晶铜在退火的回复阶段导电性能得到改善,但温度较高发生再结晶时,由于晶界数量的不断增加,有抑制电阻率减小的作用.强冷变形后的单晶铜线要想恢复足够的塑性,则难以避免成为多晶,如果既要恢复单晶铜线的塑性和导电性,又要维持单晶的组织形态,进行高温超短时间退火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NM400、NM500和高碳钢65Mn淬火后组织、性能和析出物情况,以及在不同角度和压力下的冲蚀磨损性能及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三种钢的组织均为马氏体,其中NM400和NM500为板条马氏体组织,而高碳钢65Mn则主要为片状马氏体组织;冲蚀磨损实验表明,在较小的冲蚀角度下,三种钢的冲蚀磨损性能主要与材料的硬度有关,但是在较大的冲蚀角度下,三种钢的冲蚀磨损性能除了与硬度有一定关系外,还与材料的塑韧性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化学修复技术导致修复后结构内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退化问题,通过中心拉拔实验获取电化学修复后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曲线,研究电化学修复参数(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间)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模型参数分析,建立基于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间两个控制变量的黏结强度劣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电通量较小的情况下,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损失较小;不控制通电参数的电化学修复技术导致黏结强度下降明显,采用5 A·m–2的电流开展28 d的恒电流通电,试件的最大黏结力损失量高达56.9%;本文提出的劣化模型可以定量表征电化学修复后试件黏结强度折减情况,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本文及其他文献的实验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6和0.9745。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100 mm大厚度耐磨钢板NM360的研制、现场生产及钢板实物性能。所开发的大厚度NM360耐磨钢板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满足工程机械加工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对5182-H111及6005A-T6异种铝合金接头进行MIG对接焊。填充金属选用直径均为1.2mm的ER 5356、ER5087、ER 5556A铝合金焊丝。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微观金相组织观测及显微硬度测试,分析5xxx系与6xxx系异种铝合金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异种铝合金接头强度系数均能大于0.6,异种接头硬度最低值均位于6xxx系铝合金热影响区处。焊缝形貌均由焊缝中心的等轴枝晶及熔合线附近的粗大柱状枝晶组成,并在α(Al)基体上分布有数量和密度相近的第二相组织。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CSP热轧生产过程中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和厚度演变规律,建立了氧化动力学模型,对汽车大梁钢(510L)在CSP过程中氧化铁皮的厚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吻合较好。降低开轧温度、合理控制终轧温度、卷取温度是控制氧化铁皮厚度和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工业试轧,试轧结果氧化铁皮以Fe3O4为主,其含量超过75%,氧化铁皮厚度11-14μm。冷弯实验表明氧化铁皮与钢板粘附性好,弯曲面铁皮呈细粉末状。  相似文献   

14.
姜山  李杰  陈瑶 《粉末冶金技术》2020,38(5):344-349
采用激光烧结技术制备了钽、铼掺杂钨基合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等设备表征了钨基合金试样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及激光扫描速度是影响钨合金块体相对密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参数的优化可获得致密的钨合金块体材料;通过粉体解吸脱氧预处理和惰性气体保护可以避免粉体的氧化;显微组织观察表明,在激光烧结过程中,试样内部发生了静态再结晶;在试样芯部形成了较粉体颗粒明显增大的等轴晶粒,在试样边缘形成了尺寸略大于粉体粒径的等轴晶粒;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加入的钽元素在钨基体中以固溶原子的形式存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钽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密度下降,但显微硬度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三种焊材对颚式破碎机颚板工作区域进行堆焊修复,通过对堆焊前后颚板样品的化学成分、硬度、冲击韧性、耐磨性能、微观组织的分析,确定性价比最高的焊接材料,从而延长颚板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采购及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自行研制的双层卷焊钢管的组织和性能、Fe-Cu界面合金扩散过程以及变形后的断口形貌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该双层卷焊钢管的力学性能均已达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工艺性能均符合用户要求。Fe-Cu界面合金元素扩散过程的控制是获得强固的冶金结合,从而得到优良的综合性能的关键。这种界面冶金结台层并不会引起脆性断裂,具有与基材相同的韧性断口形貌。  相似文献   

17.
张玉琴  王谦  王玉琴 《河南冶金》2001,(5):10-10,25
本文针对碳素工具锻造后因冷却速度缓慢产生不良金相显微组织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试验对合理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专利号:ZL201820348721.5发明人:梁亮;李光辉;刘旭辉;邓必荣;王慎德;田飞;徐德强;谢世正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度2~10mmN M400耐磨钢(板)及生产方法,控制好钢中各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和钢的碳当量。经脱硫预处理的铁水入转炉,冶炼合格钢水经LF+RH+钙处理后连铸成钢坯,钢坯在均/加热炉中加热到1150~1300℃后轧成钢板,终轧温度为800~900℃,钢坯经终轧  相似文献   

19.
TMCP工艺生产700MPa级高强板,一般采用低碳贝氏体钢设计,主要通过低碳贝氏体的组织强化,从而得到高强度高韧性的综合性能,重点就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生产厚度为18.4mm X80管线钢组织性能控制的几个技术要点,简要阐述了加热制度、组织均匀性、轧制压下量和冷却速度控制不当对钢组织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