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浙江中西部地区,较为常见的祠堂形制与传统四合院建筑类似,同时该地区还存在三种特殊平面形制的祠堂。文章对浙江中西部地区不同形制乡土祠堂的空间格局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力 《室内设计》2010,(4):41-48
本文在对南粤地区多处祠堂建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中山市南镇陈氏宗祠和南区功建铁城梁公祠为例,从建筑空间与装饰两方面分析了南粤地区祠堂建筑的普遍特征,进而探讨了祠堂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赣中地区,现在的吉安,古称“庐陵”。自秦始皇郡分天下设立庐陵县以来,2000多年以来一代代庐陵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庐陵文化。古村落是文化的最好的载体,记录着文化的兴衰。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论述了吉安地区村落的公共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广东湛江地区的古祠堂因其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独特性流传至今,其代表着湛江的特色民俗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是粤西地区文化建筑特征的重要载体。现如今,历经百年风雨与磨难的湛江农村祠堂建筑却发展到了摇摇欲坠、无人问津的地步,这与我国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挤入城市、农民保护意识低下等有关,加速了古祠堂所代表的粤西文化的流失。本文通过对湛江多地区的古祠堂文化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其建筑风格文化,探索出延续及保护湛江古祠堂的相关措施,并为日后修缮与修建祠堂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视域分析对五邑侨乡传统祠堂进行研究,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十五座祠堂进行的视域分析,揭示了五邑侨乡传统祠堂在宗法礼制文化能动建构下,其中路轴线纵向空间递变的序列特征、以中堂和前庭为中心的单核向心布局模式、易于理解的空间结构关联、引导游走的视觉内驱力和灵活调整空间关联的屏门设置等特征。研究表明,五邑侨乡传统祠堂空间具有相对稳定的深层形态结构,其本质并未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发生过大的改变,表现出极强的内在文化锚固属性。研究也为当前乡土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传统祠堂延续性保护活化设计提供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传统祠堂戏场观演空间为对象,利用类型学方法对鄂东南地区多个实例进行抽象并分类。从视觉效果切入,利用视线及采光分析软件对不同类型观演空间进行模拟及对比。针对传统戏曲的观演特征,选择观演视线、台面照度及界面亮度等静态指标对观演视效进行描述,并采用现代标准对观演空间予以评价。总结观演空间的动态衍化规律及其影响,以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趋势。进而尝试从观演需求变化角度解释其衍化的机制与动因,以期将传统祠堂戏场观演空间作为空间遗产来进行价值再认知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以庐陵古村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从街巷格局、界面特征、尺度和比例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庐陵古村街巷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传统街巷空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祠堂是古徽州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戏场建筑作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对于维护宗族制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徽州地区10余处祠堂戏场建筑,结合文献阅读以及修缮复原设计,将其空间功能分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演空间、仪式活动空间和祭祀空间,同时对其相对应的祠堂前广场、仪门、戏台、前天井及廊庑、享堂、后天井及廊庑、寝殿的空间形态加以分析,旨在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庐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文化的主体。地处庐陵文化区的渼陂古村从村落格局、街巷结构、民居建造等方面都甚为考究,深受赣文化的影响,本文将地区文化和村落物质空间予以结合分析,探究社会文化与村落建造之间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以中山地区祠堂的梁架为考察对象,在对200多座祠堂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祠堂梁架的类型及在建筑中的使用情况、不同部位的梁架特点,以及梁架与祠堂形制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以期从建筑及历史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山地区的祠堂和梁架。  相似文献   

11.
以岑溪市广府式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地分析了该地区广府式祠堂的平面形制与构架类型,并介绍了祠堂中各堂的构架组合特点,探讨了广府式祠堂对当地客家祠堂的影响,为该地区祠堂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游  郑赟 《华中建筑》2013,(12):177-182
近些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村落公共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该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对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从祠堂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空间属性切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不仅使祠堂公共属性中的可达性、经管者以及利益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祠堂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研究得出结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提高了祠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增加了村落的经济利益收入,但经管者和空间权利的私人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属性。研究产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为保护和利用村落公共空间开辟了新的方法,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引导村落公共空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村古镇的保护规划日益受到关注,赣中地区传统村落虽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为完整,但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整理的较少。该文以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1)的渼陂村为例,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沿革、空间现状及空间行为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特质,希望对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鄂东祠堂     
湖北东部乡土建筑一直以来并不为人们所熟悉。本文以该地区典型乡土建筑——祠堂为考察对象, 对其类型与特征作了简要介绍,并进一步讨论了这类乡村祠堂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5.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8,26(6):114-124
明清和民国时期,宗族在祠堂中除了对祖先呈献一般的祭品外,往往还供奉演剧。所以,祠堂中常常建有戏场。浙江现存的传统祠堂戏场建筑就数以百计。祠堂戏场一般呈庭院式,戏台为其表演空间,正对中厅,两侧有看楼或厢廊。这些戏场建筑空间合理,装饰精美,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遗产。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浙江祠堂戏场建筑的文化背景、总体情况、建筑形式、典型实例、空间特征、艺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16.
王炎松  徐靓  朱锋 《华中建筑》2006,24(11):91-93
该文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县祠堂的分析研究,探寻和阐述了阳新当地祠堂的形成过程,历史文脉,空间形态和独有特征,并由此引发对鄂东南阳新祠堂加以保护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金寨县现遗存的明清祠堂众多且类型多样,该文从祠堂的平面空间出发,将大量遗存的祠堂进行分类,提取典型,探讨不同类型祠堂中平面空间关系及潜在规律,为金寨祠堂的保护利用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8.
祠堂与居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军  须颖 《建筑师》2004,(3):82-86
本文从祠堂空间的原生祭祀性和次生公共性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中祠堂曾经对居住形态所起的主导作用;并结合现代环境设计的手法来分析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公共空间与居住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古代社会来分析现代居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展望未来作为居住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湖洲村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是赣中地区一处典型的古村落,其历史积淀深厚,而且村落的特色价值非常成体系。湖洲村的山水格局完整,是我国传统古村落在选址营建上的典范。其选址背山面水,周围是农田环绕,视野开阔,具有整体性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的理想布局模式,它是研究古村落环境学、生态学的重要样本。湖洲村是赣中地区庐陵文化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湖洲古村自开基建村以来长期处于庐陵地区辖区之内,深受庐陵文化的影响,在文化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与公共空间的祠堂,其功能发生了剧烈重构,然而学界对其功能及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关注还相对不足。基于尺度政治理论,以江西唐江卢氏宗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村落祠堂功能及空间演变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祠堂功能演变经历了传统祭祀与乡村教学向工业生产的功能演变(1978-2000年)、工业生产功能褪去与传统祭祀有序复兴(2000-2012年)、传统祭祀向红色旅游功能提档升级(2012年至今)3个阶段;祠堂的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经历了脱节-错位-对应,并带动祠堂周边传统建筑与空间的成片开发、多样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弱势方利用垂直尺度、水平尺度、表达尺度重构卢氏宗祠所处的尺度,转变了强弱势双方的权力关系,推动祠堂功能演变与乡村振兴。进一步丰富了多元主体下的乡村治理理论,也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