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山水城市"建筑理论,在增城市中心城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中探析岭南地区可持续的山水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人、自然、城市相和谐的山水城市理念,塑造整体生态的城市空间结构,整合大范围内的山水环境,使城市空间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山、湖、城、江融为一体。规划项目已经实施,规划中将增城定位为都市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产业新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构建"红瓦绿树,碧水蓝天"的山水新城、生态新都、穗城绿洲、休闲胜地,彰显"自然生态、活力有序、人文深厚"三者相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设计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念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山水"与"城市"融合相生,造就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宜居家园。在当代大力倡导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如何挖掘和发扬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理念和精神,是当代山水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本文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深层内涵,总结其在文化、生态、景观三个方面的特征,融合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探讨当代山水城市的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山水城市承载了历史积淀下的自然本底,是城市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以浙江省开化县芹阳片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山水格局、特性及现状问题的分析入手,遵循以"山水无界,地域有融"双重基因为理念的破题思路,并重新定义"公园融入城市,城市生长于公园"的理论框架,提出山水转接、路径维局、形象塑造及生态营城的策略手段,以期对我国新型山水城市特色风貌的构建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山水城市"理念和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田园城市"理念进行解读,分析"美丽山水城市"的核心内涵。在梳理重庆主城区山水特色、历史文脉及空间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城市的案例,提出重庆主城区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实施路径,即通过大山、大水的生态本底保护和小山、小水的生态网络构建,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强化"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构筑山、水、城共融的空间体系,以践行具有重庆山水特色的"美丽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建设"山水城市"有利于缓解这些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内涵,又基于城市生态观,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把城市发展的方向哲学化、诗意化。基于"山水城市"理论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理法,结合历史文献及城市现状的研究,从宏观尺度探讨城市植被地域性特征的表达理法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山水城市理念源于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的思考,其主旨是追求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山水城市"根植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历史,同时融合了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学"等理念,具有深刻的规划内涵和时代性。以浙江省江山市城南新城发展战略规划为例,思考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战略规划层面的研究应用,积极探讨"山水城市"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8.
“山水城市”的渊源及意义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水城市"理念最早是由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31日给北京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的.阐述了"山水城市"理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浓厚的哲学、文化内涵,解释了钱学森先生本体"山水城市"的概念,并提出了山水城市是城市"园林化"的升华,论述了山水城市理念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及如何融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  相似文献   

9.
钟惠华  王士兰 《华中建筑》2006,24(8):81-83,109
现代城市设计都非常重视对生态理念的贯彻,而一些本身生态基础很好的城市街道更应该将其吸收到设计之中。本文即针对该街道的城市设计,以山、水、城的理念阐述了如何在该街道设计突出其特有的山水空间特性,并总结该街道设计在体现其特有的山水空间设计中的一些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营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环境下逐步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近几年来已成为学者和城市领导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很多对于城市经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的层面上,较片面.本文则是从生态伦理观念入手对城市经营进行阐释,探讨了当前城市经营理念及其存在的误区,分析了在生态文明带来之际,生态理念对城市经营的冲击,并提出应该以生态的理念对城市经营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1.
王炎松 《华中建筑》2003,21(6):35-38,42
通过对阳新古城“八景”的分析,阐述了阳新古城的山水城市特征,认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的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方面吸取传统的经验,创造具有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2.
李昊  孙倩 《建筑与环境》2010,(1):160-162
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建模式之一.是21世纪倡导生态文明的旗帜下的理想城市建设模式。泰安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山水城市理念指导泰安的城市空间营造势必会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所帮助。通过对泰安山水环境及山水格局营造的分析,提出适合秦安山水城市空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特色的塑造需要基于自身的特点,自然山水对于城市而言可遇不可求,如何因势利导,为城市特色加分是个永恒的课题。重点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特色塑造,以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从江山城市山水格局、特质及现状与问题分析入手,以"尊重生态本底、优化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组织"为核心思路,提出生态营城、景观提神、空间点睛、交通维局的规划手法与途径,实现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5.
《四川建筑》2021,41(1)
文章以"城市双修"理念解读城市山水格局,探讨宣汉城市生态修护的途径。从研究宣汉山水格局形成背景切入,分别从山体、水体两方面分析其生态发展瓶颈,结合山水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探究生态修复的宏观战略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山水城市"理念形成过程,并分别从"山水城市"构建的目标、原则、策略等方面对理论体系和实施途径进行成果梳理,总结出以"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城市特色的精心塑造和山水文化的继承发扬"为构建目标,以"整合区域范围内山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城市内自然资源,因势利导地传承历史文化内涵,相辅相成地运用传统景观理法"为建设策略的"山水城市"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把以构建"山水城市"为目的的城市总体规划(景观风貌规划、空间形态规划等)和绿地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等作为"山水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以期推动"山水城市"的建设。最后对当前"山水城市"研究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宁波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随着历史的发展,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开发历经"奠基""发展""完善""成熟-转型"4个阶段,呈现与周围山水、土地、港湾等要素不断融合、适应的过程。其城市山水系统的建设主要表现出山水共融的人居建设特质,层次化的生态规划思想以及人景互动山水意象耦合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杨滨章  范长喜 《山西建筑》2012,38(17):15-17
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进行探索,并着重对"山水城市"理念的背景、概念、精髓、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山水城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道路,以期有效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