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提高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水平,基于第III代核电站双层安全壳(内安全壳、外安全壳)的结构特点和非能动安全技术要求,提出了基础隔震(BIS)-调频质量阻尼(TMD)抗震结构。以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为研究对象,以满足核电站基本安全功能对结构特殊抗震要求为目标,应用符合非能动技术要求的隔震减震技术,给出了符合双层安全壳结构特点的抗震设计理念。基于基础隔震核电站研究成果,应用上述抗震设计理念,在增加附加质量很小的情况下,实现了BIS与TMD相结合的抗震结构设计。与传统非隔震模型和基础隔震模型比较,研究了该混合抗震结构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混合抗震结构综合了BIS与TMD的优点,避免了BIS和TMD各自的内在缺陷,进而验证了提出的抗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可以满足核电站的特殊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某办公楼进行了基础隔震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 v9.5.0对其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及其相应的非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此模型进行了两个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能够满足高烈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需求,且基础隔震结构的水平地震响应明显低于非隔震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碟形弹簧的隔震作用。分析了工程结构减震技术,引入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技术,计算分析了不同刚度的基础隔震体系的隔震效果,以及(TMD)设置在结构的项部或底部与是否设基础隔震体系不同组合时,对竖向地震作用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础隔震技术就是将隔震介质载体设置于结构的基础部位,在地震发生时隔震介质载体反射或吸收一部分的地震能量,以减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损坏。本文介绍隔震介质载体的特征性能并分析其减震原理,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反应,体现隔震介质载体良好的隔震效果,对实际抗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厦门某一幼儿园教学楼进行基础隔震设计,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对比抗震结构和隔震结构两者的周期、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周期变长,隔震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效应大幅降低,上部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9。经设计验算,结构隔震设计满足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可为类似基础隔震工程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程凤梅 《安徽建筑》2013,(5):64-65,68
地震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法有效预防的自然活动,对建筑产生严重破坏,导致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近年来一种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完善的抗震防灾体系。经过国内外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证明基础隔震技术减震性能显著,文章就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对既有建筑工程进行隔震改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高阶效应及其控制方法,揭示了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高阶效应机理。以实际工程为原型,进行了1/15比例的缩尺模型地震振动台试验,同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时程分析方法获得加速度与位移响应,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高层基础隔震结构高位部分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高阶效应,其响应突变层位置基本置于高位部分质量与结构总质量占比约为1/5处;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超过2,响应突变层附近层间位移角超过1/100,该类型结构可能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提出的基础隔震与TMD混合减震方案和基础与层间混合隔震方案均能有效的解决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高阶效应,其中基础隔震与TMD混合减震方案振动控制效果能达50%左右;基础与层间混合隔震方案的最佳减震效果可接近50%。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昆明博物馆新馆位于高烈度区,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及普通橡胶隔震支座混合基础隔震体系。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 v9.5.0对其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及其相应的非隔震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此模型进行了两个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分析,讨论了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隔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能够满足高烈度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需求,且基础隔震结构的水平地震响应明显低于非隔震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减震效果。在地震易发区,采用基础隔震结构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给出了抗震结构基础隔震体系设计的一种新的实用简化模型,用这个模型,可获得基础和上部结构响应与各类参数之间的关系。这些参数包括上部结构固有频率,隔震垫的刚度和阻尼,及地震卓越周期等等,进而获得了全频域内的最佳阻尼表达式,算例说明,本文方法可靠、精确、实用、简易、能够用于基础隔震体系的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核电站应急指挥中心隔震设计及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奇  李忠诚  张涛 《工业建筑》2014,(12):41-43,47
为探讨隔震技术在核电工程的应用,对某核电站应急指挥中心进行隔震设计及相应分析:对隔震层的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隔震支座的选型及布置;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探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分析表明:通过隔震层的变形吸收地震的能量,可以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构的减震效果达到70%左右,隔震效果明显,提高了应急指挥中心的抗震裕量,可以有效保护应急指挥中心的人员、设备和系统的安全,从而提升核电站震后应急能力。分析研究成果对隔震技术在核电领域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现代复合建筑科技,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桥梁的结构抗震。尤其是将其用于古旧建筑的加固改造及翻新上,可达到保护建筑结构和延长建筑物使用时间的突出效果。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必须在建设理念、技术水准、经济效益、规范编制等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减隔震结构不同于传统抗震结构,当前结构专业搭建BIM模型痛点主要在于减隔震耗能装置。本文运用BIM技术,采用Revit软件构建减隔震耗能装置族,解决了Revit系统族库及第三方族库没有减隔震耗能装置族构件的问题。通过参数化减隔震耗能装置的族构件实现了多类型族构件的创建,并通过明细表统计创建了减隔震耗能装置的产品参数。最后将构建好的族载入到结构模型里,探索BIM技术在减震、隔震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增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势在必行。抗震与减震课程是一门涉及多种专业知识的课程,文章以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级土木强校为例,主要讨论抗震与减震课程研究生阶段各校授课内容,通过对比研究课程设置,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能力培养,促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基础隔震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将基础隔震结构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的实施过程 ,总结了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四轮的毕业设计指导实践证明 ,无论是理论的深度 ,还是具体过程的可操作性 ,将基础隔震技术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都是可行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题目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的减震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相似文献   

15.
林功丁 《福建建筑》2011,(10):55-58
房屋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水平地震反应,实现更高的抗震目标。本文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隔震设计的相关条款,对隔震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技术应用范围、隔震设计基本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分部设计法等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以期为设计人员把握隔震建筑设计脉络、掌握隔震设计方法提供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建筑结构概念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学生结构概念运用能力不足、忽视建筑结构技术创新等问题,通过教学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实践,对建筑结构概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学案例库中的工程设计案例和工程事故案例与各章节中提炼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相对应。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教学,建立了教学内容之间形象的联系,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把握了新型建筑结构发展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日趋成熟,其在振动控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较传统抗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隔震构造是影响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工程应用表明隔震构造的设计与应用不被重视。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隔震建筑构造的设计与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隔震构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国内现有的隔震建筑构造相关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隔震构造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隔震构造技术的完善和隔震建筑减震性能的更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征,详细阐述了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分析了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应在标准化、优化设计、细部构造、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等方面对基础隔震技术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效经济的隔震橡胶支座及配套机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近断层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要点,结合某高层医院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研究9度设防强地震输入、体型特别不规则和高预期抗震性能目标条件下采用隔震技术的适应性及对应措施,提出发挥不同隔震器件和减震装置性能特点的组合隔震技术方法。结果表明,组合隔震可减小隔震橡胶支座面压和水平变形,减少塔楼偏置引起的结构扭转效应、竖向高位收进引起的高振型效应,结构构件损伤程度和范围大幅降低,屈服耗能机制更为合理,有效提升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比较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与考虑1.5近场增大系数的常规地震波作用下复杂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差别,结果表明,在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作用下的隔震层位移、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及层剪力均大于考虑1.5近场增大系数的常规地震波,采用1.5近场增大系数不能包络近场地震效应,隔震设计时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