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以人为本、存 量规划和集约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的主旋律,作 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亟待更新 优化。以宜宾市老城组团为例,采用连锁网络模 型和基于真实路网的设施可达性分析等方法,结 合10大类公服设施POI数据、当地居民对设施的 重要性评价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10分钟社 区生活圈的测度探索,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 以生活圈为视角提出了相应公服设施的优化及 择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宜宾老城共可 划定出4个10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用地规模较 小于平原、省会、特大型城市;第二,4个生活圈 整体都存在公园广场、社会福利、科教文化这3 类设施数量较为欠缺及覆盖范围较小的共性问 题;第三,各生活圈生活便利度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未来宜侧重优化过渡区、边缘生活圈欠缺设施;第四,基于设施覆盖率及居民可达程度 考虑,每个生活圈宜提供中心度前三的地块中心点作为10分钟层级设施的推荐设置点。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伟  陈香琪  陈莎 《住区》2022,(2):13-19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评估旧区各项居住区配套情况,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到基层,应对居民新需求的重要手段,其范围划定是生活圈规划研究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从国家标准、地方导则和相关研究三个方面,整理出三种典型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法,其一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用地面积和行政边界;其二基于居民日常出行空间单元;其三基于地理环境和居民行为相结合。以成都市中心城区重点改造区域金牛区三环内区域为例,分别应用三种方法,分析其各自特点,最终综合运用三种方法,得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文章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从居民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可达性以及便利性综合测度广州市居民生活便利度,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广州市社区间生活便利度有所差别,中心城区各社区设施覆盖面广、生活便利度高,而南沙、从化、增城3区整体偏低;乡村较...  相似文献   

5.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的宜 居性产生重要影响。15分钟生活圈构建是“以 人为本”城市规划理念的具体实践。基于贵阳 市公共服务设施互联网开放数据,运用机会累 积法,对贵阳市住宅小区5分钟、10分钟和15分 钟生活圈便捷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可达性 视角,优质住宅小区占比低,5分钟生活圈的可 达性优于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可达设施多样 性,5分钟生活圈的达标率最低;贵阳市生活圈 达标住宅占比仅为5.49%,部分种类日常设施点 分布具有区域特性。贵阳市提高宜居性,应加强 生活圈便捷性建设。  相似文献   

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出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对生活圈有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规划,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也逐渐走入社区.但我国生活圈起步较晚,在此背景下,文章结合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与布局历程,以生活圈的视角对我国公共服务社设施现状从需求、特性、品质、交通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关布局优化策略,探讨如何进行改善人居环境与便民服务,以此满足人们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城市规划对公共服务配套重视 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城市公共服务 的完善程度,也对生活圈的构建提出了新的 挑战。本文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通过研究 中小城市居民生活的行为特征、对公共服务 的需求以及城市服务配套现状,从生活圈尺 度、边界、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出了中小城市 公共服务规划对策,以期为生活圈时代的中 小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提供参考,丰富生活圈 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韦园园 《城市住宅》2021,28(5):156-157
社区是城乡生活最基本的单位,社区生活圈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活理念逐渐为人们熟知和了解.自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以来,近年来,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了很多城市积极开展的项目.通过分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价值,影响15分钟生活圈便利性的主要因素以及15分钟生活圈规划策略,并以柳州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项目为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由重绝对数量转向重精细质量。供需矛盾突出、评价方法落后、精确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均影响着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有效性和策略针对性。现有评价方法倾向从区域整体衡量服务水平,然而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圈才是使用者享有公共服务的主要范围,已有评价体系未能准确评估公共绿地的实际能效。以广州天河区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并针对不同类型空间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城乡居民日常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区生活圈”概念在对城区中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规范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日益递增,亟待在城乡融合规划视角下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配置。文章基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结合现状基础、发展潜力和人群需求,对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的城乡地区进行生活圈体系重构,对城区划定5 min步行生活圈、10 min步行生活圈和15 min多方式生活圈,对乡村划定10 min步行生活圈、15 min电动生活圈和30 min机动生活圈,并提出全域生活圈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情况、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各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出城乡融合规划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老龄化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老年群体日益增加的养老设施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是对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政策反馈,也是应对老龄化城市养老问题的极佳方式。本文旨在研究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式,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出行特征,以成都市温江区大学城片区、光华片区、清泉片区为范本,提出城市道路、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老年人可出行范围,以及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4个社区生活圈划分要素,并对各个要素进行梳理与陈述,探讨其具体的影响,着重考虑老龄化视角下的标准制定。根据研究过程得出结论 :社区生活圈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应关注老年人出行难点;应保留、合并集中用地功能。  相似文献   

15.
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解决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不足、便利性不够、实用性不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将老旧小区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和旅游型三类,通过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模型评价法,对样本片区进行现状分析,量化需求指标,并基于15分钟生活圈理念提出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建议,探索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城市绿色共享发展诉求,多地相继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强调15min步行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及完备性。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乡居民社区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发生空间,其街道步行环境质量应受关注。目前,各地社区生活圈导则中对街道步行网络规划设计要求集中在道路间距、人行道宽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程度与城市居民步行意愿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本研究在提升社区生活圈步行环境质量目标下,以济南市西部新城社区生活圈为例,识别了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供给程度、城市居民对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需求程度及其供需的空间分异,并基于供给—需求匹配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经济、创新、开放等区域宏观层面对成渝地区进行了高度定位,其中高品质生活宜居也被重点提及.15分钟生活圈是城市宜居评价的基本单元,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利用城市POI数据,根据服务设施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两类,分别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建成区覆盖度和商业设施的设施密度、种类齐备度进行评价,识别出成渝两地生活圈尺度上的城市服务供给分布,结合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服务需求分布,对成渝双城的生活宜居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成渝双城服务设施人口覆盖比例较高,整体宜居水平较高,但提升型设施覆盖仍需提高;从空间分布来看,老城区普遍宜居,新城区设施建设稍显滞后,宜居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内环以内及成都三环以内的范围,而重庆礼嘉悦来、成都高新区等近年来两座城市建设的"发力点"则在服务品质上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  相似文献   

19.
孙德芳  沈山  武廷海 《规划师》2012,28(8):68-72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承载城乡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生活圈理论,结合城乡居民对于获取公共服务设施所愿意付出的时间成本,把整个县域划分为由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和日常生活圈构成的生活圈层系统,构建基于生活圈理念的以县域为完整单元的四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有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是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来,上海、济南等城市陆续推出适用于本城的15分钟社区生活区建设导则。宁波作为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也积极推广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本文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阐述宁波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纲要,内容涉及社区居住、出行、服务、公共空间等规划要求,为其他城市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提供建设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