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对强化能力培养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调过程的教学思想和研究式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平台为支架的教学构想,并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相应的平台建设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4.
分析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筑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建立"一轴两翼"的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贯通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整合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融合的课程教学"横向化";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低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存在的问题,从知识储备引导、建筑设计方法引导和设计表达能力引导三方面,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以期对低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艺术学院中的建筑学专业,艺术氛围得天独厚,相对而言,工程技术比较薄弱.如何发挥艺术优势的同时,统筹兼顾工程技术,把建筑技术类实验项目化,成为设计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撑,是困扰建筑学专业的关键问题.为此,对建筑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以设计能力为核心的建筑技术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开发的思路,并加以实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现状,以建筑制图强化训练为突破点,进行了以基本功训练为特色的建筑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对每个年级制定了不同梯度的训练计划,以培养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9.
杜明芳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12(1):16-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工业4.0思维提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质量的战略思路及基于“CPS+城市价值链”的城市现代经济体系构建方法。给出了我国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体系需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环节着手的建议,提出了由六个维度组合而成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认为应采用人工智能手段优化城市治理体系,以细分场景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改造新型智慧城市应用领域。提出了基于CPS+构建新型智慧城乡关系的发展思路。可为政府制定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智慧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也可为全国分级分类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及“智能+”时代新型城乡一体化关系构建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
笔者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与艺术类专业素描课程的差异,探讨了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并将素描专业知识与建筑解析相结合,将理性训练与多元场景观察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平面表达能力、肌理质感表现能力、多元的环境感知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素描训练过程中逐步确立艺术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建筑学在校教学对非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历届建筑学专业优秀校友的调查,旨在为建筑学教育明确何为对建筑学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非专业职业能力。首先,从校友库中筛选150位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在职校友进行问卷调查,在所获反馈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个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影响较大的非专业职业能力的要素。然后在150位优秀校友中筛选出20个核心对象,设计问答题进行针对性访谈,从中提取出最为关键的建筑学非专业职业能力要素——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在与建筑学专业教育者沟通、综合校友意见、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在校教育培养非专业职业能力要素的可能途径。最后,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对现有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安排、利用校友资源协助建筑学子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当代建筑学教育中,教学机构不仅要传授技能与手法,更应思考如何塑造富有潜力、素质全面的人才。在专业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传授"知识"之外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意识"是对待建筑学专业的一种超越"技能"的态度,可以分别从实际操作、创新超越、整体系统、开放吸收和综合感知等五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为例,分析了建筑学高年级教学的特点,包括学生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利弊,讨论了将竞赛引入教学的基础条件,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并列举了具体的教学设计结合竞赛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7.
以建筑设计基础课中构成课程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在建筑学低年级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对建筑设计课的帮助,并给出了抽象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而推动建筑学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