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还原FeⅡ(EDTA)NO和FeⅢ(EDTA)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eemissionofnitrogenoxides (NOx)isoneofthemajorcausesofacidrain .Theuseofmetalchelateadditivesinwetfluegasdesulfurization (FGD)systemsforcombinedremovalofNOx andSO2 hasattracteda greatdealofattention[1,2 ] .FeⅡ(EDTA) ,(EDTA ,ethylenediami…  相似文献   

2.
《水处理技术》2021,47(9):63-66,76
以EDTA为金属络合剂、Fe(Ⅲ)为活化剂,在传统过硫酸盐投加法的基础上强化污泥的脱水性能。结果表明,活化处理后,过二硫酸钾和过一硫酸钾体系中污泥毛细吸水时间分别降低至原污泥的52.7%和39.2%,滤液中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到原污泥的238%和193%,污泥胞外聚合物被氧化分解,有机物质含量降低使得污泥结构变得松散。Fe~(3+)处理后污泥CST下降为Fe~(2+)处理后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的90.1%,蛋白质含量增加了8.02%,多糖含量下降了35.2%,TN、TP、NH_4~+-N和PO_4~(3-)-P含量分别增加约159%、82%、148%和208%。加药处理后的污泥结构被破坏,蛋白质被释放,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且过二硫酸钾处理效果优于过一硫酸钾。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关注。目前,由于络合吸收法对一氧化氮(NO)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被视为未来脱硝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络合液的再生仍然是一个难题。本文针对络合脱硝中Fe(II)EDTA-NO络合液再生困难且无法连续运行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氮掺杂多孔碳为载体,钯纳米微团为活性组分制备出颗粒状Pd/NPCs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d/NPC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钯纳米微团成功负载到载体上,其平均粒径为2.36 nm,Pd0含量为68%(质量分数),对还原Fe(II)EDTA-NO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探究了溶液pH、反应温度、氧含量及液气比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还原Fe(II)EDTA-NO的影响,搭建了一套可持续运转的流化床试验装置,其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气流量为200 L/h,NO含量为0.07%(体积分数)条件下,可以维持脱硝率80%以上3 h。  相似文献   

4.
FeII(EDTA)络合吸收NO体系中吸收液的生物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驯化的微生物对FeII(EDTA)NO的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驯化过程中,分子量相对较低的乙醇比葡萄糖更适合于作为该体系的碳源200mg·L-1的乙醇添加量可以使9.92 mmo1·L-1FeII(EDTA)NO完全再生,添加过量碳源对反应速率没有促进作用.当FeII(EDTA)NO浓度为7.3 mmol·L-1,菌体接种量大于80mg(菌体干重)·L"时就能满足再生需要.生物再生的适宜pH值和温度范围分别为6 5~7.5和30~42.5℃;实验考察条件下,该反应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最大反应速率ymax为5.4mmo1·L-1·h-1,半饱和速率常数km为63.8mmo1·L-1.  相似文献   

5.
何飞强  邓先和  陈民 《化工进展》2018,37(2):737-743
近年来,面对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用于燃煤烟气中氮氧化物减排控制技术的研发显得尤为关键。乙二胺四乙酸铁络合物(Fe (Ⅱ) EDTA)络合脱硝法由于吸收速率快、络合容量大以及可应用于脱硫被广泛研究。但是Fe (Ⅱ) EDTA易被氧气氧化为Fe (Ⅲ) EDTA,从而失去对氮氧化物的络合能力,因此为了提高Fe (Ⅱ) EDTA脱硝效率,Fe (Ⅱ) EDTA再生十分必要。本文综述了Fe (Ⅱ) EDTA再生技术,详细介绍了含硫化合物、金属粉末、尿素、有机物、催化剂以及微生物再生Fe (Ⅱ) EDTA的原理,并阐述了各种再生技术的技术特点,指出了各种再生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各种再生技术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微生物再生Fe (Ⅱ) EDTA是前景较好的再生技术,研究好氧微生物菌种再生Fe (Ⅱ) EDTA以及微生物再生Fe (Ⅱ) EDTA的设备,发展一套高效的微生物再生Fe (Ⅱ) EDTA与湿法脱硝一体化吸收工艺,是再生Fe (Ⅱ) EDTA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湿法脱硝具有同时脱硫脱硝的特点,在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中显现出明显的优势.湿法脱硝技术包括直接吸收法、氧化吸收法、还原吸收法和络合吸收法等.对比了各种技术特点,总结了生物法、还原法和电解法再生吸收液的方法,以及辅助抗氧化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和Fe掺杂的六铝酸盐催化剂(SrCuxFe1-xAl11O19-δ,x=0、0.2、0.4、0.5、0.6、0.8、1),通过XRD、H2-TPR和BET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并考察以CO为还原剂的催化脱硝活性。结果表明,用碳酸铵作为沉淀剂在1 200 ℃焙烧4 h可形成完整的六铝酸盐晶型,Cu和Fe能取代Al3+,较好地促进六铝酸盐晶体结构的形成;SrCuxFe1-xAl11O19-δ催化剂脱硝催化活性较好,在温度不超过450 ℃和空速6 000 h-1条件下,均使NO转化率超过99%。在SrCuxFe1-xAl11O19-δ六铝酸盐催化剂中,Cu和Fe均为催化脱硝的主要活性元素,两种元素按一定量配比更有利于提升脱硝效果,最优催化剂为SrCu0.5Fe0.5Al11O19-δ。  相似文献   

8.
徐世晓 《化学工程师》2005,19(10):15-16,42
本文讨论了溶剂、回流时间、铁盐中铁的氧化态及DBU与邻苯二腈的摩尔比对合成产物的物种、晶型及产率的影响,提出了合成酞菁铁(Ⅱ)的较佳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Fe(Ⅲ)-草酸盐配合物体系对含Hg(Ⅱ)的模拟废水的光化学还原处理研究,当pH=5.0时,Hg(Ⅱ)光化学还原效率最好.在实验选择的[Fe(Ⅲ)]和草酸盐浓度范围内,Fe(Ⅲ)和草酸盐浓度的增加能提高Hg(Ⅱ)的光化学还原效率.CH3OH也能提高Hg(Ⅱ)的光化学还原效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RBF)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采用磺基水杨酸-邻菲罗啉双显色剂光度法同时分析了水中Fe(Ⅱ)和Fe(Ⅲ).实验证明,RBF算法在所需神经元个数、训练时间、预测准确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P网络算法.该技术和光度法结合有望成为多组分分析的有效选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吴凡 《清洗世界》2009,25(9):1-3,12
介绍了火电厂烟气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催化剂的市场使用情况,针对催化剂的暂时性中毒污染导致的活性降低这一现象,论述了通过清洗、再生恢复催化剂活性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上接2016年3期)4.2.2催化剂使用寿命、失效与再生在SCR法脱硝系统中,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关系到脱硝效率,又决定着运行和维修成本,所以是企业最关注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但无论质量怎样好的催化剂都不能一劳永逸,都是要失效的,只是时间长短有别而已。4.2.2.1对催化剂使用寿命的要求在SCR法脱硝系统运行中,催化剂既要经受住含尘烟气的冲刷磨损,又要能保持较高的活性。易  相似文献   

13.
可见光光度法测定Fe(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绍重 《化学世界》2007,48(4):248-251
综述了1997-2005年可见光光度法测定痕量Fe(Ⅲ)的方法,包括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差示光度法,主次双波长光度法,固相反射散射光度法,萃取光度法,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几种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脱硝方法。概述了以铜氧化物为主要活性组分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催化剂的优点和不足,且铜复合型氧化物催化剂能够满足不同需要,认为应是其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氮氧化物是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目前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技术。文章对SCR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贵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分子筛型催化剂以及碳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SCR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氮氧化物(NOx)因其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因此被我国重点控制,以此改善环境问题。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国外发达国家,早前就开始了污染物的排放限制,其中主要针对燃煤电站锅炉的氮氧化物,随着我国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限制力度逐年加强,也日趋严格。而对于我国而言,主要的发电形式是燃煤,通过燃煤发电为我国相关工作带来相对应的支持,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燃煤所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针对氮氧化物排放问题,此类排放问题直接对我国大气层造成了污染情况,因此此类问题不能忽略,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以混凝-微滤工艺处理5mg.L-1的模拟含砷废水,对比了FeSO4和Fe(2SO4)3混凝剂的效果。结果表明:Fe(Ⅱ)比Fe(Ⅲ)有更好的混凝效果,对As(Ⅴ)的混凝-微滤去除率可达到99.21%,并且无论Fe(Ⅱ)还是Fe(Ⅲ),对As(Ⅴ)的去除率均高于As(Ⅲ)。Fe(Ⅱ)和Fe(Ⅲ)水解产物的Zeta电位、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表明其表面电位和结构基本相同,电中和能力相当。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测试结果显示相对于Fe(Ⅲ),Fe(Ⅱ)水解产物的粒度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说明Fe(Ⅱ)比Fe(Ⅲ)混凝效果好的原因主要是能对砷起到更好的吸附作用。扫描电镜(SEM)图表明铁盐混凝处理As(Ⅴ)所形成的絮体粒度比处理As(Ⅲ)所形成的大,因此,将As(Ⅲ)预氧化为As(Ⅴ)可使混凝除砷絮体更易从水中分离。  相似文献   

18.
从化学吸收-生物还原集成系统内的混合培养物中分离得到一株高效还原Fe(III)Cit(Cit:柠檬酸)的菌株,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为肠球菌属,命名为Enterococcussp.FR-3。同时,考察了碳源种类和浓度、氮源种类和浓度、菌种接种量以及pH等因素对FR-3生长及Fe(III)Cit还原性能的影响,优化微生物生长及还原Fe(III)Cit的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为FR-3生长和Fe(III)Cit还原的最佳碳源,其最适添加浓度为1000mg·L-1。NH4Cl作为氮源时菌种FR-3生长和Fe(III)Cit还原效果明显优于NaNO2,且NH4Cl只要维持100mg·L-1左右即可。菌种接种量在150mg·L-1时Fe(III)Cit还原率达到最大。过量碳源、氮源用量以及或接种量对还原过程没有促进作用。适合Fe(III)Cit还原的pH值范围为6.6~7.0。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氨选择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指出开发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SCR催化剂,降低脱硝运行成本是我国烟气脱硝技术研究、应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火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治理氮氧化物的方法。本文综述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机理,介绍了SCR技术反应器的设计,催化剂的使用情况和研究现状,同时展望了这一技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