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吸油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缓释性能以及吸油树脂的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吸油树脂热分解温度为366.68℃,其吸油性能符合一级动力学,对不同油品的吸油速率与油品的极性有关,对CCl4的吸...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具有优良的吸附功能,与传统吸附材料相比其吸油速率相对较快,且保油能力强,是一种多孔性高分子物质。以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油品的吸收性能。主要考察了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的吸水性、饱和吸油率,以及温度、时间、振荡频率等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的饱和吸水倍率为0.9 g·g-1,而对煤油的饱和吸附量达到7.5 g·g-1,在吸油30 min左右就会达到饱和。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油速率,而振荡频率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较小;另外高分子吸油树脂对煤油、柴油、汽油等黏度小的油品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而对原油、食用油、机油、泔水油等黏度大的油品的吸收能较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步法制备了稻壳添加的可降解高吸油聚氨酯泡沫。研究了稻壳添加量对聚氨酯泡沫的泡孔结构、拉伸强度、吸油性能、吸水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稻壳添加量的增加,聚氨酯泡沫的吸油性能逐渐下降,但是添加了稻壳的聚氨酯泡沫始终保持较高的吸油倍率;聚氨酯泡沫对5种不同油品的吸油能力大小为:四氯化碳>甲苯>柴油>石油醚>原油,这与油品的分子体积以及黏度有关;聚氨酯泡沫的失重率随着稻壳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且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失重率要高于土埋法中的失重率,说明稻壳的添加有效地提高了聚氨酯泡沫的降解性。  相似文献   

4.
红麻芯(KC)预处理后通过高速剪切分散形成水分散体系,经冷冻干燥,得到了红麻芯基多孔吸油材料(A-KC),再经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疏水化改性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吸油材料(MA-KC)。用SEM、FTIR、XRD、BET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吸油材料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152?),材料密度仅为0.019 g/cm3,可漂浮于水体表面实现对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快速吸附。考察了红麻芯粒径、碱浓度和悬浮液固含量等对多孔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麻芯粒径为20~40目、Na OH和K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和10 g/L,m(MTMS)∶m(A-KC)=1∶10时,所得材料的吸油性能最佳,对二甲基亚砜(DMSO)、四氯化碳、柴油、原油等有机溶剂和油品的吸附倍率达20~45 g/g,并在30 s内迅速达到吸附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工》2022,(5):912-916
利用正辛基三氯硅烷对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得到吸油材料。考察不同溶剂、硅烷溶液浓度和浸渍时间对于样品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测试对改性前后样品微观形态、结构组成及水湿润性进行表征。重点研究材料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对原油、润滑油、大豆油和柴油的吸附倍率可达7495 g/g,可用准一级吸附模型描述材料对于4种油品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样品在重复使用、油水分离和动态吸油测试中表现优异。改性三聚氰胺海绵制备简单、操作方便,是一种有潜力的吸油材料。  相似文献   

6.
纳米聚丙烯-丙烯酸酯改性材料可用于吸附海面浮油,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吸油材料。文章研究了纳米聚丙烯-丙烯酸酯改性材料的油水选择性、重复使用性能、保油性、吸附动力学、对不同油品的吸附性能,并对由纳米聚丙烯-丙烯酸酯改性材料制作的不同形式的吸油产品进行了海面浮油吸收的中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聚丙烯-丙烯酸酯改性材料具备优良的亲油疏水性、重复利用性和保油性能,其对柴油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与市售聚丙烯吸油产品相比,纳米聚丙烯-丙烯酸酯改性材料吸油产品对海面浮油吸收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周爱军  田智龙  钟毅  付艳梅  王涛  曾水娟 《应用化工》2012,41(12):2064-2066
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和甲基丙烯酸异辛酯(EHMA)为单体,苯乙烯为功能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丙酮为致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高吸油性树脂。通过红外光谱(IR)和热失重分析对不同配比EHMA和LMA的吸油树脂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LMA与EHMA的质量比为2∶1时,得到综合吸油性能最好的树脂,在氯仿、二甲苯、柴油、环己烷、汽油、机油6种油品中的最大吸油倍率依次为14,9,7,6,4,3 g/g。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DDMA)和苯乙烯(S)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DDMA/S树脂,利用FTIR对合成树脂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树脂的吸油性能。结果发现,该类树脂的吸油能力随着树脂中DDMA含量增加而增加,对油品的吸油能力为甲苯汽油柴油豆油,当DDMA/S树脂单体组成为2∶3时,对甲苯和汽油的吸油率分别为9.5386 g/g和7.0153g/g,并对不同油品的吸油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酸丁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吸油性橡胶。研究了引发剂和交联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天然胶乳和单体配比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橡胶的吸油倍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等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煤油等几类油品的吸收对比,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制得的吸油橡胶吸煤油最高可以达11.92g/g;吸四氯化碳为15.21g/g。  相似文献   

10.
利用溴化锂溶液直接溶解纸纤维,通过溶解再生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出纸纤维气凝胶,并将其用于吸除大豆油和硅油。通过测定不同工艺条件得到的纸纤维吸油材料的吸油能力来确定吸油能力最好的气凝胶制备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溴化锂溶液浓度和纸纤维浓度都会影响纸纤维气凝胶的吸油能力。通过吸油性能测试,当溴化锂溶液浓度为50%,纸纤维浓度为2%时,得到的纸纤维气凝胶的吸附能力最好,该条件下得到的气凝胶内部具有孔结构,具有较好的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黄胡阔  李范霞  高源  张力平 《现代化工》2011,31(Z1):275-278
以林产废弃物落叶松树皮为原材料,丙酸酐为化学改性剂,在无溶剂化学反应体系中以氮气为保护气,采用酰化改性的方法制备生物质吸油材料。研究了落叶松树皮粒径大小和改性时间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材料进行了可重复利用性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材料颗粒的变小和酰化改性时间的增加,材料比表面积增大,毛细管吸附作用增强,酰化改性程度更加充分,使材料的吸油性能增强,采用该法制备的吸油材料通过脱吸附处理,可重复利用。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AG)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材料官能团、微观形态、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材料的结晶度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为单体,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不同的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并且考察了高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h,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且当DVB、BPO、PVA占单体混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1.0%、1.2%、0.8%时,所合成的树脂的吸油性能较好,树脂对四氯化碳(CC14)的吸收性能最好,其饱和吸油率达到36.6g/g。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试橡胶的硫化曲线及静态吸油倍率,研究了硫化程度、交联剂DCP用量对橡胶吸油性能的影响。将橡胶发泡方法应用到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制备中,通过交联剂用量和硫化时间控制交联密度,通过发泡剂用量和发泡工艺控制材料孔径结构,制得了一种高选择性、高吸油倍率、高吸收速率的吸油材料,并研究了吸油倍率与发泡剂用量的关系。运用自由发泡法和模压法分别制得具有开孔和闭孔2种结构的吸油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及吸油动力学曲线对2种材料进行分析,并对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该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聚酯工业》2017,(1):24-29
测试了熔喷非织造布吸油材料和普通非织造布等的性能,通过对比3种非织造布的测试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试样的纤网结构、厚度、面密度、透气率、孔隙率、孔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尺寸稳定性、油品密度、油品黏度、吸油率、吸水率、保油率等。实验发现熔喷非织造布吸油材料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透气率、尺寸稳定性、油品密度、油品黏度、吸油率、吸水率、保油率等均与面密度和厚度有一定关系,得出熔喷非织造布吸油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适合开发各类功能性产品,在油污染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张韵雪  杜中杰  邹威  励杭泉  张晨 《塑料》2014,43(5):48-50,91
通过浓乳液聚合法制备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多孔材料,并研究了多孔材料的吸油性能。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吸油性能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浓乳液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具有丰富的开孔结构、孔径均匀的特点,为油类有机物在孔隙之间的扩散吸附提供了适宜的通道结构。随着共聚单体与DVB含量的变化,基体结构对油类有机物的吸附性能会随之变化,研究表明:加入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后,交联剂质量分数为14%时,多孔材料的吸油性能最大可达2 300%。  相似文献   

16.
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AOA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对AOA树脂进行了表征,并在不同油品中研究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结果表明,两种单体悬浮共聚合成了AOA树脂,其对各种油品均有较强的的吸收,但对于不同种类油品的吸收能力并不相同,其饱和吸油率依次为:卤代烃>芳香烃>丙酮>脂肪族及环烷烃,并通过热重分析(TG)和重复吸油实验证明了合成的AOA树脂在较高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能够稳定使用,并保持较高的饱和吸油率重复多次进行吸油,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17.
以亲油性二元醇、N220、N330、辛酸亚锡、三乙烯二胺、有机硅匀泡剂、甲苯二异氰酸(TDI)和去离子水等为原料制备高吸油聚氨酯泡沫,探讨了亲油性二元醇用量对聚氨酯泡沫的泡孔结构、拉伸强度、吸油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亲油性二元醇用量的提高,聚氨酯泡沫对原油的吸油倍率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吸油倍率达到了48.6 g/g。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废轮胎胶粉的吸油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周美华 《轮胎工业》2008,28(4):198-201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废轮胎胶粉和叔丁基苯乙烯(tBS)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制备吸油树脂,并考察其吸油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BS可以接枝到废轮胎胶粉分子链上;当废轮胎胶粉/tBS并用比为60/40、交联剂DVB用量为1份、引发剂BPO用量为1份时,吸油树脂的吸油率达到最大;随交联剂DVB用量的增大,吸油树脂的凝胶含量增大,吸油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吸油树脂在甲苯和原油/甲苯混合物中的吸油过程基本上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树脂对硝基苯以及对模拟消防废水中硝基苯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吸附树脂量、硝基苯初始浓度、吸附温度、离子浓度、pH等因素对均相含硝基苯的消防水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5 h后,对纯硝基苯的最大吸油率为30.5 g/g,吸附10 min后,对硝基苯吸油率达饱和吸油率的50%。当树脂用量为25 g/L时,硝基苯去除率达70%。树脂还具有良好的耐热及耐酸碱性,且离子浓度对吸附率无显著影响,因而能用于多种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P(LMA-g-BMA)]。采用LMA单体或P(LMA-g-BMA)为改性剂,以三元乙丙橡胶为基体制备吸油膨胀橡胶,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吸油树脂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相比,采用LMA单体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吸油率较高,且当其用量为30份时,吸油膨胀橡胶的吸油率较高。与采用LMA单体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相比,采用吸油树脂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物理性能较优;当LMA与BMA质量比为1∶2,吸油树脂用量为20份时,吸油膨胀橡胶的物理性能降幅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