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至今.珠三角区域城市化呈现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之前表现为乡村城市化的特征:90年代中期之后表现为区域大城市的急剧扩张.在此过程中乡村是区域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区域城市化过程中乡村规划工具的匮乏和城市规划工具的误用所导致乡村发展的三种混乱状态.提出城市化区域的乡村具有经济、生态、休闲和文化的多重价值,建议城市化区域的乡村规划目标是保护乡村.将乡村视为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将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遵循乡村保护与转化的原则和小尺度渐进更新的发展模式使乡村逐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文化景观保护为切入点,论述日本传统乡村在平衡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乡村活力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首先通过考察日本传统乡村规划,论述其理念的变化和方法的改变;其次阐述在文化景观保护实践中,如何重视村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通过保护传统生活和生产模式,让居民获得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最后指出日本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保持乡村的基层社会组织,振兴传统产业,让游客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才是传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地域特征和乡土文化特色是乡村的灵魂,城市规划师应该摒弃城市的手法对乡村进行城市化改造。乡村规划如何融入到乡村发展建设中,如何让其保有乡村的内涵和特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规划为例,介绍院前社乡村规划的过程以及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1950-2010:战后欧洲乡村发展理论与规划策略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欧洲乡村地区经历了持续变革。20世纪50至60年代,乡村发展通过外源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扩张和乡村工业发展,规划聚焦居民点和集镇建设,"在乡村中发展城市功能"。20世纪70至80年代,内源发展理论兴起,乡村发展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得到认识,乡村规划和建设更加重视特色风貌和景观价值。20世纪90年代至今,内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地方行动团体参与和主导乡村规划发展。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多功能性成为欧洲农业和乡村地区发展新的核心理念,认为乡村地区具有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文化景观等多方面的价值;立足空间多功能性,规划整合协调各方面发展意愿及政策,在乡村地域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研究,对战后欧洲乡村地区从外源发展到内源发展、从生产主义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及相应的发展政策和规划策略进行回顾,以期对我国乡村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圩区在江南地区广泛存在,近年来,受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迅猛冲击,圩区的乡村肌理、湿地景观、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严峻的威胁。在人地矛盾突出,圩区利用价值可观的今天,展开圩区乡村规划建设要点的探讨是圩区改造的时代要求。当涂大公圩是江淮水乡的典型代表,以大公圩为例,通过对大公圩的重要价值和拓展功能,以及乡村发展的潜在可能分析,得出协调大公圩的系统保护与乡村发展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结论,并提出基于大公圩保护性开发的乡村规划和建设的核心要点,旨在为其他圩区的乡村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水乡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水乡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而必将经历激烈的演变过程。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小洲村空间景观格局、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剖析,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讨在蔓延的城市空间里保护与延续珠三角传统水乡景观的途径。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重点主要包括各级文物点的保护、乡村空间景观意象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论述了通过保护并延续水乡聚落景观的质朴性特征;水乡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水乡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建设绿色廊道,保护水乡景观区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手段,保证珠三角水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主要的乡村变化与乡村问题,及其对乡村规划的挑战;然后解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乡村演变过程,以及乡村规划在理念、目标和手段上的响应;最后系统探讨了中国乡村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体系及编制策略。笔者认为,现阶段乡村规划的总体价值取向仍应优先服务于经济发展,适当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乡村规划应当转变为全域性的涵盖社会经济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规划;乡村规划必须成为真正的参与式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地域合作和组织联动。  相似文献   

8.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勇锋  黄汉莉 《中国园林》2012,28(12):105-108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复合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兼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其保护对象除保留下来的古代人文景观外,还包括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有意味的形式。在保护技术层面上,提出分级分类编制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和构建乡村景观设计体系。前者结合立法最大程度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后者则应用于农村建设实践,为乡村文化景观注入时代的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千百年来承载农耕文明的传统乡村文化景观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河北省新农村发展的现状,本文主要对思想观念、空间布局、人地关系、资源产业化途径等方面所存在的困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解读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急剧衰退的现象,深入剖析了乡村衰退的原因,即乡村规划政策的匮乏与乡村规划体系的偏见等;并结合乡村景观职能价值的多元化、正外部性、多重空间属性的特征,提出在国家层面确立与乡村价值一致的政策目标与补贴机制,在区域层面建构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及差异化的发展体系,在地方层面以民主自治的公共机构建设为目标,同时利用新的规划工具与方法进行管理与设计,以保障未来的乡村景观在满足人类多样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规划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齐茂 《小城镇建设》2004,(5):24-25,23
做乡村规划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 一般来说,我们都承认村镇规划包括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因此,乡村规划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甚至于总体规划的一般做法。但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的方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一些乡村规划上; 全国大部分自然村和行政村不是没有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被县域或镇域的总体规划包涵在内,没有自然村、行政村和小镇子尺度内的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和乡村保护规划设计;而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或者简单地执行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沿伸和拆村并点的规划战略,导致大城市的墨迹扩散,或者以单一的造林…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     
考察了乡村景观作为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状况,阐述了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所面临的管理议题,探索了农业可持续产品及其认证、乡村发展模式与技术,以及确保乡村景观重要特性及其组成的指导条例,使乡村景观免遭新的人工构筑和植物品种的损害,最后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需要社区住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化进程中,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文章以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为对象,系统分析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结合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对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具体的开发模式和策略,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红色文化景观遗址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乡关系历来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的关注点,也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难点。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但纵观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大多经历了从忽视、边缘化到重视、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与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密切相关。中国当前正面临乡村地区的重要转型,各种农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探索各国乡村规划发展历程,借鉴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度过转型拐点。本文就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规划,试图从规划法规与政策、土地综合整治、乡村保护与发展、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介绍国际上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并总结经验,从而为我国的乡村地区发展和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象。结论指出,城乡平等、土地集中、保护兼顾发展和自主规划是乡村地区发展规划合理制定与有效实施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由于城市文化冲击和村民自发的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很多乡村社区的文化景观特征普遍简单化和淡化,村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有逐渐趋同化、小区化甚至城市化的趋势.因此,亟需对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和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保护和发扬乡村社区传统功能空间形态特征和自然空间景观特征,采用适宜的建设模式和优化手段,避免千百年来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积淀成果的消失.  相似文献   

16.
乡村规划的政策目标通常会受到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分析研究台湾地区乡村规划政策目标转变的历程,即从开始时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乡村城市并重"目标,到近期的"乡村城市互补"、"城市乡村各善其长"的规划目标转移;通过分析台湾地区各个时期乡村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的变化,探究乡村规划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为大陆地区制定乡村规划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军  梁越 《城市住宅》2021,28(6):69-73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在现阶段乡村建设中,需结合其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思考,探究如何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景观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以乡村文化景观为研究主体,结合规划实践,分析其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及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的困境与机遇,探讨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发展,而且注重乡村统筹发展.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窘境,重新认识川西林盘的价值,加快推进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事关成都乡村振兴的成效.文章在总结前期对川西林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公园城市背景下川西林盘的规划与探索,明晰成都市乡村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路径,以期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启示,为乡村规划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下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世界日益受到关注。为缓解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特色逐渐消退的情况,进而保护特色地域性文化,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规划理念,开展符合新型农村建设的乡村改造活动,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必要的手段。本文以上海市新场镇祝桥村为例,在分析其景观墙建设现状和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地域性文化景观墙在乡村景观中的设计与应用,以期为乡村景观的改造和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