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宇  于红霞 《城市建筑》2022,(24):182-185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文旅夜游的浪潮中对乡村丰富的景观资源进行合理且有效的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通过对宜良县麦地冲村的实地调研,从该村的建筑、景观、道路、水系等现状问题出发,进行夜游整体格局的构思和照明区域的划分,以此规划了三条夜游路线,并结合夜游路线对主要景观节点进行提升改造。最后结合麦地冲村的夜景观设计提出乡村夜景观的设计策略,以期对乡村夜景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觉慧村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进行实践,探索新型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的方法,使之可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框架借鉴。为探索具有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规划方法研究探索关键路径,为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引导,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云南省那柯里村为例,分析其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那柯里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乡村人文景观挖掘不足、对旅游资源保护不当、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等方面。通过深度挖掘当地文化景观特色、合理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和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措施,可以促进那柯里村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从而助推那柯里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上海市近郊村,吴房村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农区、园区、镇区"产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镇域资源聚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融资平台,系统破解农村金融、人才、土地三大难题,实现美好居住环境可持续、农民收入增长可持续、村庄有效治理可持续,为我国城市近郊区村庄顺应发展规律,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将深入分析总结吴房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各地乡村纷纷开始探寻各自的发展路径。文章以树山村、陆巷村及西巷村三个典型苏南乡村为例,对其不同的振兴发展模式进行探究,讨论并总结苏南地区乡村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时存在的共性特征及影响乡村发展的共性问题,思考苏南乡村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激活乡村活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多年发布“三农”工作一号文件。本文梳理了现有城市与乡村经营的相关研究,从物质空间建设到乡村运营范畴,尝试阐述溧阳市及溧阳经济开发区乡村建设的“乡村经营”工作方式。聚焦牛头山村相关经验,总结其在政府撬动、社会资本跟进与长效管控机制等方面的方式与创新,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郑慧敏 《城市建筑》2023,(6):113-11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此情况下,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坝心镇镇村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就坝心镇农旅融合基于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性建设新的旅游风景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针对性地对坝心镇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探究,实现农旅融合以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联动。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落实好人才振兴,特别是要吸引高素质人才队伍回到农村助力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存在人才外流、劳动力欠缺、人才难回引等问题,实现乡村人才在结构、素质和数量上都能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是关键。本文通过梳理人才振兴相关文献和政策,分析渝东南人才瓶颈及面临形势,提出可探索创新乡村高素质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家庭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活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将人才引向乡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60-61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乡贤治村正是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点,乡贤对于提高自治水平、推进乡村法治、引领乡村德治能够发挥有益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乡贤对乡村治理的特殊价值,寻找当前村治困境的解决之道,探寻乡贤引领乡村振兴的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应对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政策举措,乡村的分类研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地理、产业条件等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文章以平利县的137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经过变量计算村庄综合得分,运用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11年)》提出的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大类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类,将村庄划分为六大类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勇  刘星宇 《城市建筑》2023,(3):161-163
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之一,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彬州市北极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极镇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北极镇现状问题及发展优势,从全产业统筹、塑造品牌优势和建设人才队伍3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在探索农业产业类乡村振兴示范镇发展新路径的同时,延伸至整个乡村发展范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休,两大战略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破解农村人才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产业发展脱节、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存在差距等问题,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激发城乡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城乡发展产业支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发挥实用性村庄规划对村庄高质量发展引导与管控作用,研究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分析总结村庄发展问题,从“村民主体、城乡联动、土地整治、设施提升以及精细化管控”5方面,针对性提出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战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提高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在这之中,发展旅游业又是乡村进行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因此,文章围绕苏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以苏州西巷村为实例,分析得出西巷村以村集体为主导、村民为辅,发展多元产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特色多元产业的策略,并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三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意义,对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进行讨论,提出了要想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实施基于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条重要途径,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具有较为明显的耦合关系.文章首先从时间、空间和主客体关系上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模型,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基于田野调研得到数据信息,对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历程进行讨论,归纳出袁家村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各地如何依靠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提供模式选择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城乡资源要素开始双向流动,加之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使乡村景观不断发展变化.地方性是乡村景观构建的基础,亦是村落强化自身影响的依托.借鉴人文地理学地方理论,以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彝村为例,从物质空间、地方活动和情感意义三个层面解读乡村景观构建过程中地方性的重构.研究发现:紫溪彝村乡村景观地方性重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戴佳楠 《城市住宅》2021,28(4):93-95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节奏加快,经济飞速发展.以乡镇企业发展为核心的苏南地区,经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率达75.9%.但高度城镇化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城乡发展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大、村庄空心化等,苏南地区的乡村发展面临挑战.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以苏州树山村为例,明确苏南地区乡村在上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社会等多样要素聚集,加速了乡村边缘化,造成乡村人居问题不断出现.在乡村振兴时期,各地的先行先试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探索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总结经验,寄希望于发挥其极核作用并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文章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进一步聚焦乡村载体,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着手,梳理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社会文化空间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化策略,并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官渡村为例进行实证探索,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功能转型、空间活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