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南方建筑》2019,(5):20-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以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原创性科技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比较研究,以宏观的大湾区视角为起点,提出高校规划的宏观整体性,应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同时依托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的统一,在城市空间上形成城校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并提倡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大湾区高校规划地域特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3.
采取构建旅游发展指数、基尼系数、GIS方法和市场集中度、熵值法等研究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及客源结构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刻画,研究发现:①2000年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经过培育阶段(2000~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2004~2008年)和新常态阶段(2009~2017年)3个阶段;②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虽有所减小,但持续呈现以香港、澳门为第一层级,深圳、广州为第二层级,其余7市位于第三、四层级的多级格局;③在客源结构方面,香港市场多样性最强,客源结构多元且受距离限制小;澳门的市场多样性不断下降,客源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近程市场;珠三角市场稳定性较强;④9市2区在城市功能和地位上的差异是入境旅游呈现多级格局且客源结构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规划响应的演变印证规划的本质。前半部分对珠江三角洲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历版规划进行高度概括梳理凝练,解读了规划演变历史背景,揭示规划响应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层级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既是国家意志体现,亦是经济规律使然,此观点具首创性。后半部分主要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及粤港澳三地聚焦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响应,通过描述粤港澳三地在空间上和政策上各自作出的规划响应,以地区的特殊性再次重申“体现国家意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规划本质。  相似文献   

6.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将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方向。立足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对比和总结归纳,识别当前大湾区区域和城市在创新发展的特征、问题和原因,并对大湾区提升全球创新地位提出建议。分析发现,大湾区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产出和创新服务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仍存在基础创新较弱、创新协作不足、创新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创新地位的有关建议,包括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多元创新协同、优化创新环境品质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66-72
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点是物流系统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内生动力强。可用单位GDP的社会物流成本、单位物流成本的物流增加值、物流服务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发展等指标评价物流业发展质量。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发展质量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物流业发展质量偏低表现为物流的成本高,服务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等,其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不足,第三产业欠发达且发展不均衡,物流产业组织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物流技术应用不足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物流一体化程度不高,物流组织管理技术不强,铁路物流发展滞后和海关效率低下等。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发展质量,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强化技术创新,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物流产业集聚,培养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物流技术推广和应用,加速物流一体化进程,用技术推动物流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创新,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组织技术,深化铁路物流系统改革,加大海关改革力度,发展绿色物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美贸易战和香港暴力游行事件的大背景下,广东高校统战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将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进一步凸显。在做出一定成绩的同时,广东高校统战工作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学生对统战理论认识不足,高校统战理论知识教育存在缺陷;对党外青年人士培养意识不够强,忽视了合理引导;统战工作意识不够,理论研究、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强化思想认识教育,争取人心、凝聚人心;搭建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技术,为新时代广东高校统战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湾区和城市样区两个层面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效率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相关性,得出高度融合的产城关系、更合理的用地结构、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较高人口素质和密度都会相应提升碳排放效率。提出建议:优化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控制各类用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加快推进生产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型;全面推进低碳城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推动形成跨区域的碳补偿机制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双重研究视角,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数据描述空间发展态势,并基于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而构建起城市联系网络;据此对粤港澳地区内部建成空间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趋势、网络关联的次级结构及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做系统分析,同时亦审视广东省内非湾区与湾区地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自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呈现出沿珠江口大湾区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大湾区一体化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差异化,且职能互补;大湾区核心地域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的区域枢纽职能已经初步形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要义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介绍了大湾区在知识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创新内涵,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当前指导和统筹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围绕这一目标,结合大湾区的创新特点与要求,针对产业经济、空间结构、宜居环境、人才环境等4个核心方面,探讨了加强创新导向的产业合作、完善承载创新活动的空间结构、改善和提升创新氛围等重点议题,对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思考,总结了构建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核心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协作逐步加强,人才安居需求呈现阶段性保障需求为主、住房租赁需求量大、注重职住平衡、住房配套服务要求提升等特征.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人才安居政策存在系统性不足、定位不清、青年人才保障力度不足和跨境政策考虑不周等问题.建议从建立健全人才安居政策体系、提高人才住房职住平衡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2)
高校图书馆为区域发展提供专利信息服务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图书馆还存在对专利信息服务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信息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专利服务对象只局限于学校等问题。以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面向企业及产业链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搭建高校专利大数据中心及服务平台,将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作为内部之间、内部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评判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交通服务水平亦是影响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品质之城建设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湾区都市和世界级湾区的基础上,探析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现存问题,从枢纽站点、运营线路、衔接体系、技术支撑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交通发展网络化、多样化、层次化,交通站点智能化,管理运营一体化的交通服务品质提升路径,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国际枢纽功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粵港澳大湾区物业管理服务情况2019年2月18日,规划很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规划纲要》的出台,我国的房地产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和生态保护产业都有可能成为这次粵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而物业行业也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先天的优势,香港物业管理已经走了超过50年的历史,非常成熟,在市场化,走创新发展道路,走人性化客户服务道路,高端商业楼宇、商场、综合体管理等领域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案例,也为东方之珠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18.
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人关注的区域品牌,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都将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品牌优势,但大湾区品牌尚需要从认知和感受两个层次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组合,因此,在这一新组合中,发展治理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也需要在湾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湾区品牌,提高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受度。湾区品牌的构建,不仅要发挥城市优势,构建品牌,也要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心模块。最终,各中心区块链接组合为一体化、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湾区品牌。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群,具有多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因此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利于提供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依据,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InVEST模型,选取生境质量、碳储存、水源供给、土壤保持4个指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经济价值叠加制图,最后得出大湾区重要的本地化生态系统服务经验数据及综合价值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碳储存整体呈下降趋势,降速先减缓后加快,土壤保持波动式下降,而水源供给呈“U”型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生境质量呈中部向四周辐射降低的环状分布;碳储量呈中部区域—伶仃洋东岸低、四周高;水源供给量呈西北部—东部山地低、北部—西南沿海高;土壤保持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2)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量波动式下降。空间分布上,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严重制约城市的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韧性概念是应对突发性与不确定性气候灾害的重要理论和策略,但在高温灾害领域鲜有涉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首先,构建包括“物理、自然、经济、制度、社会”5个维度、“灾前、灾时、灾后”3个阶段的高温灾害韧性概念框架与评估体系,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利用WRF、ArcGIS、层次分析法等对多源数据集进行时空模拟与运算,绘制准备性、抵抗性、恢复性、适应性与转化性以及高温灾害韧性等级区划图,识别大湾区高温灾害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为大湾区及其他高温风险地区韧性研究与建设行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