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苹果-茶复合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哲浩 《食品科学》2009,30(2):279-282
以茶叶和苹果为原料,研究茶叶类型、加工工艺和灭菌条件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种类、加工工艺和灭菌条件对茶饮料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苹果茶饮料最佳的生产工艺条件为:红茶与水的比例1:100(W/V),95℃浸提5min,茶汤和苹果汁的混合比1:3(V/V),蔗糖添加量6%,柠檬酸添加量0.2%,食盐添加量0.15%,成品使用130℃、20s 的超高温瞬时杀菌。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销量正赶超碳酸饮料茶饮料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饮料之一。它迎合了亚洲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既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又含有天然茶多酚,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茶饮料分为茶汤饮料、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和其他茶饮料。茶汤饮料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保持原茶应有的风味;果汁茶饮料是在茶汤中加入水、原果汁  相似文献   

3.
以菠萝和苦丁茶叶为原料,以超声波浸提法浸提茶叶为前提,研究茶水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调配工艺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水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调配工艺对复合茶饮料品质有较大的影响;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实验确定茶叶浸提最优条件为茶水比40(v/w),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0min;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佳配方为:茶汤、菠萝汁、白砂糖、柠檬酸添加量分别为8%、12%、9%、0.2%。  相似文献   

4.
以龙井茶和雪梨为主要原料,对雪梨龙井复合茶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在对茶水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3个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茶汤浸提条件,最终确定茶汤的最优浸提条件为茶水比1∶110(g/mL),浸提温度为85℃,浸提时间10 min。以茶汤和雪梨汁的体积比、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为3个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方法,根据茶多酚含量和感官评价,确定雪梨龙井复合茶饮料的最佳复配配方:龙井茶汤与雪梨汁的体积比为6∶4,白砂糖5%,柠檬酸0.10%。  相似文献   

5.
茶饮料是指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茶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6.
正茶饮料是指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茶饮料不仅保留了茶叶的风味,而且富含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为了解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本研究对市场销售的红茶、绿茶茶饮料进行了茶多酚含量的分析,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合理化参考。材料与方法 ,康师傅绿茶、康师傅红茶、统一绿茶、  相似文献   

7.
原味红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开发原味红茶饮料,着重对茶叶的原料筛选、茶饮料的稳定性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对茶饮料的外观进行感官检验,选定了茶叶的最佳浸提参数,并确定了茶饮料合理的配方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刚刚在厦门结束的2006年中国茶、咖啡、植物饮料发展研讨会对茶饮料国家标准进行了内部征求意见,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写征求意见稿。据介绍,国家权威部门的市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目前茶饮料产品的内在质量差异较大,品名、标签等也不够规范,甚至有假冒伪劣产品。根据这份内部征求意见稿,茶饮料被定义为:将茶叶用水浸泡,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提取液、浓缩液、速溶茶,再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乳制品、植(谷)物的提取物等调制加工而成的液体饮料。茶饮料(茶汤)按原料茶叶的类型分为红茶饮料、绿茶饮料、乌龙茶饮…  相似文献   

9.
无糖绿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开发无糖绿茶饮料,着重对茶叶的原料筛选、茶饮料的稳定性、褐变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对茶饮料的外观进行感官检验,选定了茶叶的最佳浸提参数,并确定了茶饮料合理的配方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厂茶饮料生产的几种灌装工艺流程,探讨了成茶的质量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茶叶的化学成份,茶汤的萃取条件对茶饮料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最后提出了在茶饮料生产中最大的质量问题—如何除去溶解茶汤中的白色混浊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